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高良姜-原文
释名蛮姜,子名红豆蔻
气味(根)辛、大温、无毒。
主治霍乱吐泻。用高良姜(炙令焦香)五两,加酒一升,煮三、四沸,一次服完。
脚气欲吐(患脚气病的人,容易发吐。日常生活,注意早餐多食,午餐少食,晚餐不食,或喝一点豉粥。有发吐感觉时,立即服药)。用高良姜一两,加水三升,煮成一升,一次服完。
如急切间找不到高良姜,可以母姜一两代替,清水煎服。疗效较差,然亦有效。
心脾冷痛(按:即胃痛)。用高良姜四两,切片,分成四份:一两以陈米半合炒黄,去米;一两以陈壁土半两炒黄,去土;一两以巴豆三十四个炒黄,去豆;一两以斑蝥三十四个炒黄,去蝥。
另取吴茱萸一两,酒浸一夜后,同高良姜一起再炒,共研为末,以浸吴茱萸的酒调药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十五丸,空心服,姜汤送下。此方名“高良姜丸”。
又方:高良姜三钱,五灵脂六钱,共研为末。
每服三钱,醋汤调下。
养脾温胃,去冷消痰,宽胸下气。
用高良姜、干姜等分,炮过,研细,加面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十五丸,饭后服,桔皮汤送下。
妊妇忌服。
脾虚寒疟(寒多热少,不思饮食)。用高良姜(麻油炒)、干姜(炮)各一两,共研为末。
每服五钱,以猪胆汁调成膏子,临发病前,热酒调服。
又方:上方所制的药末,加胆汁和丸,每服四十丸,酒送下。
又方:高良姜、干姜,半生半炮各半两,穿山四三钱,共研为末。
每服二钱,猪肾煮酒送下。
双目突然红痛。用小管吹高良姜末入鼻。
使打喷嚏,红痛即消。
风牙痛肿。用高良姜二寸、全蝎(焙)一枚,共研为末,擦痛处,吐出涎水,以盐汤漱口。
附方红豆蔻,是高良姜的种子,辛、温、无毒辣。
功能温中散寒、醒脾解酒,但脾、肺素有伏火的人,不宜用本品。
又红豆蔻最能动火伤目,使人流鼻血。
所以食料中能用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高良姜-译文
释名蛮姜,子名红豆蔻。
它的气味(根)是辣的、很温热、没有毒性。
主要治疗霍乱引起的呕吐和腹泻。使用高良姜(炙烤至焦香)五两,加上一升酒,煮三、四次沸腾,一次全部服用。患有脚气病的人容易呕吐(患脚气病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早餐多吃,午餐少吃,晚餐不吃,或者喝一点豆豉粥。有呕吐的感觉时,立即服药)。使用高良姜一两,加水三升,煮成一升,一次全部服用。如果紧急情况下找不到高良姜,可以用母姜一两代替,用清水煎服。疗效较差,但也是有用的。治疗心脾冷痛(按:即胃痛)。使用高良姜四两,切片,分成四份:一两用陈米半合炒黄,去掉米;一两用陈壁土半两炒黄,去掉土;一两用巴豆三十四个炒黄,去掉豆;一两用斑蝥三十四个炒黄,去掉蝥。另外取吴茱萸一两,用酒浸泡一夜后,与高良姜一起再炒,共同研成粉末,用浸泡吴茱萸的酒调和药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十五丸,空腹服用,用姜汤送下。这个方子叫做‘高良姜丸’。还有另一个方子:高良姜三钱,五灵脂六钱,共同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钱,用醋汤调和服用。可以养脾温胃,去寒消痰,宽胸下气。使用高良姜和干姜等量,炮制后研成细末,加面糊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十五丸,饭后服用,用桔皮汤送下。孕妇忌服。治疗脾虚寒疟(寒多热少,不想吃饭)。使用高良姜(用麻油炒)、干姜(炮制)各一两,共同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钱,用猪胆汁调成膏状,在发病前,用热酒调和服用。还有另一个方子:上述方子所制的药末,加入胆汁和丸,每次服用四十丸,用酒送下。还有一个方子:高良姜、干姜,半生半炮各半两,穿山甲四三钱,共同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钱,用猪肾煮酒送下。双目突然红痛。用小管将高良姜末吹入鼻中。使其打喷嚏,红痛就会消失。治疗风牙痛肿。使用高良姜二寸、全蝎(炒焙)一枚,共同研成粉末,擦在痛处,吐出唾沫,用盐水漱口。
附方红豆蔻,是高良姜的种子,辣、温、无毒辣。功能是温中散寒、醒脾解酒,但脾、肺素有伏火的人,不宜使用这个药物。又红豆蔻最能动火伤目,使人流鼻血。所以它可以在食物中使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高良姜-注解
蛮姜:蛮姜,又称高良姜,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茎具有温中散寒、止呕的功效,常用于中医治疗寒性呕吐、泄泻等症。
红豆蔻:红豆蔻是高良姜的种子,具有温中散寒、醒脾解酒的作用,但因其性质辛温,对于脾肺素有伏火的人不适宜使用。
辛:辛味,中医五味之一,具有发散、行气、活血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寒凝、气血瘀滞等症。
大温:大温,指药物性质温热,能够温中散寒,适用于寒性病证。
无毒:无毒,指药物对人体没有毒性,安全可使用。
霍乱吐泻:霍乱是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以剧烈的呕吐和腹泻为特征。
高良姜:高良姜,一种香料植物,根茎可入药,具有温中散寒、止呕、止痛等功效。
炙令焦香:炙,指用火烤;焦香,指烤至焦黄且有香气。
酒:酒,指酒类饮品,中医认为酒有行气活血、温中散寒的作用。
脚气:脚气,中医病名,指足部肌肉、筋骨、血脉等发生病变,常见症状为足部疼痛、肿胀、麻木等。
心脾冷痛:心脾冷痛,中医病名,指心脾部位感觉寒冷、疼痛。
吴茱萸:吴茱萸,一种香料植物,其果实可入药,具有温中散寒、止痛、止呕等功效。
巴豆:巴豆,一种有毒植物,其种子可入药,具有泻下、逐水、破血等功效,但毒性较大,需慎用。
斑蝥:斑蝥,一种昆虫,其体内含有斑蝥素,可入药,具有破血、散结、止痛等功效,但毒性较大,需慎用。
梧子:梧子,即梧桐子,是一种植物的种子,形状类似,常用于中药制剂中。
五灵脂:五灵脂,一种动物粪便,可入药,具有活血止痛、化瘀止血等功效。
干姜:干姜,一种香料植物,其根茎可入药,具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等功效。
麻油:麻油,一种植物油,具有润燥、通便等功效。
胆汁:胆汁,动物胆液,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润燥等功效。
穿山甲:穿山甲,一种哺乳动物,其鳞片可入药,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功效。
全蝎:全蝎,一种节肢动物,其干燥体可入药,具有熄风止痉、解毒散结等功效,但性味辛温,有毒性,需慎用。
涎水:涎水,即唾液,中医认为涎为肾液,与肾的生理功能有关。
盐汤:盐汤,指加盐的水,中医认为盐有温中散寒、软坚散结等功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高良姜-评注
释名蛮姜,子名红豆蔻,首先揭示了高良姜和红豆蔻这两种药材的名称由来。‘蛮姜’一词,既体现了其产地和形态,又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暗示了古人对药物名称的寓意和象征。‘子名红豆蔻’则是对红豆蔻的别称,进一步说明了这两种药材的关联性。
气味(根)辛、大温、无毒,这是对高良姜根的药性描述。‘辛’表明其具有发散、行气的作用,‘大温’则说明其性质温热,能够温中散寒。‘无毒’则保证了其安全性,为临床使用提供了依据。
主治霍乱吐泻,此句点明了高良姜的主要功效。‘霍乱’和‘吐泻’均为中医病名,指因外感寒湿或饮食不节等原因导致的急性胃肠炎。高良姜的温性能够温中止泻,辛散能够行气止痛,因此对霍乱吐泻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用高良姜(炙令焦香)五两,加酒一升,煮三、四沸,一次服完。脚气欲吐(患脚气病的人,容易发吐。日常生活,注意早餐多食,午餐少食,晚餐不食,或喝一点豉粥。有发吐感觉时,立即服药)。用高良姜一两,加水三升,煮成一升,一次服完。如急切间找不到高良姜,可以母姜一两代替,清水煎服。疗效较差,然亦有效。心脾冷痛(按:即胃痛)。用高良姜四两,切片,分成四份:一两以陈米半合炒黄,去米;一两以陈壁土半两炒黄,去土;一两以巴豆三十四个炒黄,去豆;一两以斑蝥三十四个炒黄,去蝥。另取吴茱萸一两,酒浸一夜后,同高良姜一起再炒,共研为末,以浸吴茱萸的酒调药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空心服,姜汤送下。此方名‘高良姜丸’。又方:高良姜三钱,五灵脂六钱,共研为末。每服三钱,醋汤调下。养脾温胃,去冷消痰,宽胸下气。用高良姜、干姜等分,炮过,研细,加面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饭后服,桔皮汤送下。妊妇忌服。脾虚寒疟(寒多热少,不思饮食)。用高良姜(麻油炒)、干姜(炮)各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五钱,以猪胆汁调成膏子,临发病前,热酒调服。又方:上方所制的药末,加胆汁和丸,每服四十丸,酒送下。又方:高良姜、干姜,半生半炮各半两,穿山四三钱,共研为末。每服二钱,猪肾煮酒送下。双目突然红痛。用小管吹高良姜末入鼻。使打喷嚏,红痛即消。风牙痛肿。用高良姜二寸、全蝎(焙)一枚,共研为末,擦痛处,吐出涎水,以盐汤漱口。
以上内容详细介绍了高良姜在治疗多种疾病中的应用,包括霍乱吐泻、脚气、心脾冷痛、脾虚寒疟、双目红痛、风牙痛肿等。其中,治疗方法多样,既有内服又有外用,体现了古人对药物运用的高度灵活性和创造性。
附方红豆蔻,是高良姜的种子,辛、温、无毒辣。功能温中散寒、醒脾解酒,但脾、肺素有伏火的人,不宜用本品。又红豆蔻最能动火伤目,使人流鼻血。所以食料中能用它。
此段附方对红豆蔻进行了介绍,说明了其药性、功效和禁忌。红豆蔻与高良姜相似,均为温性药物,但红豆蔻性质更为温热,有动火伤目的风险,因此在使用时需谨慎。同时,红豆蔻也可作为食料使用,体现了古人对食物与药物关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