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防葵-原文
释名房苑、梨盖、利茹。
气味(根)辛、寒、无毒。
主治肿病。用记葵开为末,每服少许,温酒送下。
癫狂邪疾。治方同上。
伤寒动气(伤寒汗下后,脐左有动气)。用防葵一两,木香、黄芩、柴胡各半两。
各药混合后,每取半两加水一碗半,煎至八成,温服。
此方名“防葵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防葵-译文
解释名称:房苑、梨盖、利茹。
气味(根):辛辣、寒冷、无毒。
主要治疗:肿病。用法是将记葵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少量,用温酒送服。
治疗癫狂邪疾。治疗方法与上面相同。
治疗伤寒引起的动气(伤寒汗出或下药后,脐部左侧有动气)。使用防葵一两,木香、黄芩、柴胡各半两。将这些药混合后,每次取半两,加水一碗半,煎煮至八成熟,温服。
这个方子的名字叫做‘防葵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防葵-注解
房苑:古代对园林的别称,指华丽的住宅和园林。
梨盖:指梨树的树冠,可能是指梨树的枝叶茂密。
利茹:利,有益的意思;茹,指草木的茎叶。利茹可能是指有益于身体的草木。
气味(根)辛、寒、无毒:辛,指味道辛辣;寒,指性质寒凉;无毒,指没有毒性。这里描述的是防葵根的药性。
肿病:指身体局部因炎症、感染等原因引起的肿胀。
记葵开为末:记葵,指防葵;开为末,指将防葵晒干后磨成粉末。
温酒送下:温酒,指温热的酒;送下,指服用。
癫狂邪疾:癫狂,指精神失常,行为异常;邪疾,指由邪气引起的疾病。
伤寒动气:伤寒,指古代的一种疾病,类似于现代的感冒或流感;动气,指身体内的气血运行不畅。
防葵:一种草本植物,具有药用价值,主要用于治疗癫痫、风湿等。
木香:一种草本植物,具有芳香,常用于中药,具有行气止痛的作用。
黄芩:一种草本植物,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
柴胡:一种草本植物,具有解热、疏肝、解郁的作用。
防葵散:由防葵、木香、黄芩、柴胡等药物组成的方剂,用于治疗伤寒动气等病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防葵-评注
释名房苑、梨盖、利茹:首先,我们来看古文中的释名部分。房苑、梨盖、利茹这些名称,体现了古人对药物名称的创造性和诗意。房苑可能是指药物的形态,如同房舍、苑囿,给人以温馨、庇护之感;梨盖则可能是指药物的形状类似梨的盖子,形象生动;利茹则可能是指药物对人体的益处,如利水、利便等。这些名称不仅便于记忆,也蕴含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赞美。
气味(根)辛、寒、无毒:接下来是药物的气味描述。辛、寒、无毒,这三字概括了药物的性质。辛味,中医认为有发散、行气的作用;寒性,则表示药物具有清热、凉血的功效;无毒,则说明药物的安全性,适合长期服用。
主治肿病:这里的‘主治’指的是药物的主要治疗功效。肿病,在中医中通常是指水肿、疮疡等病症,表明此药对于治疗这类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用记葵开为末,每服少许,温酒送下:此句描述了药物的服用方法。记葵开为末,即将药物晒干后研磨成粉末;每服少许,说明服用量不宜过多;温酒送下,则是用温酒作为载体,以增强药物的吸收和效果。
癫狂邪疾:这里的‘癫狂邪疾’指的是精神疾病,如癫痫、狂躁等。这表明此药在古代也用于治疗精神类疾病。
治方同上:这里的‘治方同上’是指此方与上文所述的治法相同,即使用防葵、木香、黄芩、柴胡等药物煎汤服用。
伤寒动气(伤寒汗下后,脐左有动气):此句解释了伤寒动气的症状,即伤寒病人在汗下之后,脐部左侧有不适之感。这是中医对于疾病症状的详细描述。
用防葵一两,木香、黄芩、柴胡各半两:这里详细列出了治疗伤寒动气的药物配比,防葵为君药,木香、黄芩、柴胡为臣药,共同发挥作用。
各药混合后,每取半两加水一碗半,煎至八成,温服:此句描述了煎药的具体方法,包括药物的混合、煎煮和服用方式。
此方名‘防葵散’:最后,此方被命名为‘防葵散’,既表明了方剂的名称,也体现了古人对方剂命名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