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远志-原文
释名苗名小草、细草、棘菀、 绕。
气味(根)苦、温、无毒。
主治善忘症。取远志为末,冲服。
胸痹心痛(逆气膈中,饮食不下)。用远志、桂心、干姜、细辛、蜀椒(炒)各三两,附子二分(炮),一起捣细,加蜜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丸,米汁送下。一天服三次。如不见效,可稍增加药量。
忌食猪肉、冷水、生葱菜。
此方名“小草丸”。
喉痹作痛。用远志肉为末,吹扑痛处,以涎出为度。
脑风头痛。把远志末吸入鼻中。
吹乳肿痛。用远志焙干研细,酒冲服二钱。药渣敷患处。
各种痈疽。用远志放入淘米水中浸洗过,捶去心,研细。每服三钱,以温酒一杯调澄。清汁饮下,药渣敷患处。
小便赤浊。用远志(甘草水煮过)半斤,茯神、益智仁各二两,共研为末,加酒、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枣汤送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远志-译文
解释名称:苗名小草、细草、棘菀、绕。
气味(根):苦、温、无毒。
主治:擅长治疗健忘症。取远志磨成粉末,冲服。
胸痹心痛(逆气膈中,饮食不下):使用远志、桂心、干姜、细辛、蜀椒(炒)各三两,附子二分(炮),一起研成细末,加蜜调和成丸子,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三丸,用米汁送服。一天服用三次。如果不见效,可以适当增加药量。忌食猪肉、冷水、生葱菜。这个方子名叫‘小草丸’。
喉痹作痛:用远志肉磨成粉末,吹撒在痛处,直到有唾液流出为止。
脑风头痛:将远志末吸入鼻中。
吹乳肿痛:将远志焙干后研成细末,用酒冲服二钱。药渣敷在患处。
各种痈疽:将远志放入淘米水中浸泡后,捶去心,研成细末。每次服用三钱,用一杯温酒调和后服下。药渣敷在患处。
小便赤浊:用远志(用甘草水煮过)半斤,茯神、益智仁各二两,共同研成粉末,加酒、糊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五十丸,空腹服用,用枣汤送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远志-注解
苗名:指植物的别称或俗称,此处指远志的别称。
小草:一种植物的名称,此处指远志。
细草:指细小的草,此处指远志这种细小的植物。
棘菀:一种植物的名称,此处可能是远志的另一种别称。
绕:缠绕,此处可能指远志的形态特点,即其茎蔓常缠绕生长。
气味:指药物的气味,中医认为药物的气味与其药效有关。
苦:味道苦,中医认为苦味药物多能清热、燥湿、解毒。
温:性质温和,中医认为温性药物能温中散寒。
无毒:指药物对人体没有毒性。
主治:主要治疗,指药物的主要用途。
善忘症:指记忆力减退,容易忘记事情的症状。
末:指粉末,此处指将药物研磨成粉末。
冲服:指将粉末冲入水中服用。
胸痹心痛:指胸部疼痛,心悸的症状。
逆气膈中:指呼吸不畅,胸部有压迫感。
饮食不下:指食物难以吞咽。
桂心:指肉桂的心部,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
干姜:一种根茎类植物,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
细辛:一种植物,其根具有祛风散寒、止痛的作用。
蜀椒:四川产的花椒,具有温中散寒、止痛的作用。
炒:指将药物炒至一定程度,以改变其性质。
附子:一种植物根,具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的作用。
炮:指将药物用火炮制,以改变其性质。
蜜:蜂蜜,常用于中药制剂中,以调和药性。
丸子:指将药物制成的小球状。
梧子:一种植物的种子,此处指梧子的大小。
送下:指将药物送入体内,此处指服用。
涎:口水,此处指吹远志末后流出的口水。
脑风头痛:指因风邪侵袭头部引起的头痛。
吹乳肿痛:指乳腺炎引起的乳房肿胀和疼痛。
焙干:指将药物烘干,以去除水分。
淘米水:指洗米后的水,常用于中药的外用洗浴。
捶去心:指用槌子将远志的内部敲碎,去除中心部分。
调澄:指调和并澄清,此处指将药物与酒调和后澄清。
温酒:指温热的酒,常用于中药的服用。
糊:指黏稠的液体,此处指用于制作丸子的粘合剂。
空心服:指在空腹时服用。
枣汤:指用红枣煮成的汤,常用于中药的服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远志-评注
释名苗名小草、细草、棘菀、 绕。此句以植物的多个名称开头,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细致观察和丰富的植物知识。‘苗’字暗示了远志的植物属性,‘小草’、‘细草’则描绘了其形态的柔弱和细腻,‘棘菀’、‘绕’则可能指的是其生长环境或形态特征,如缠绕生长的特性。
气味(根)苦、温、无毒。此句描述了远志根的药性,‘苦’、‘温’、‘无毒’三个字分别代表了其味道、性质和安全性,为后续的药效描述奠定了基础。
主治善忘症。取远志为末,冲服。此句说明了远志的主治功能,‘善忘症’指的是记忆力减退的病症,‘取远志为末,冲服’则描述了服用方法,体现了古人对药物使用方法的讲究。
胸痹心痛(逆气膈中,饮食不下)。用远志、桂心、干姜、细辛、蜀椒(炒)各三两,附子二分(炮),一起捣细,加蜜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丸,米汁送下。一天服三次。如不见效,可稍增加药量。忌食猪肉、冷水、生葱菜。此方名‘小草丸’。此段详细介绍了小草丸的配方、制作方法、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体现了古人对药物配伍和服用的深入研究和实践。
喉痹作痛。用远志肉为末,吹扑痛处,以涎出为度。此句描述了远志在治疗喉痹作痛时的用法,‘吹扑痛处’体现了古人对局部用药的重视,‘以涎出为度’则说明了用药的适量原则。
脑风头痛。把远志末吸入鼻中。吹乳肿痛。用远志焙干研细,酒冲服二钱。药渣敷患处。此三句分别介绍了远志在治疗脑风头痛、吹乳肿痛等病症时的用法,显示了远志的多样性和实用性。
各种痈疽。用远志放入淘米水中浸洗过,捶去心,研细。每服三钱,以温酒一杯调澄。清汁饮下,药渣敷患处。此段描述了远志在治疗痈疽等病症时的用法,体现了古人对内外兼治的治疗理念的运用。
小便赤浊。用远志(甘草水煮过)半斤,茯神、益智仁各二两,共研为末,加酒、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枣汤送下。此句介绍了远志在治疗小便赤浊等病症时的配方和服用方法,反映了古人对疾病治疗的细致入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