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蜀漆-原文
释名蜀漆是常山的苗,功用是相同。
气味辛、平、有毒。
主治截疟:截疟诸汤:用常山三两、浆水三升,泡一夜,煎取一升。发病前一次服完,能吐为好。
又方:用常山一两秫米一百粒,加水六升,煮成三升,分三次服(先一夜、未发时、临发时各一次)。
又方:常山(酒煮后晒干)、知母、贝母草果各一钱半,加水一杯,煎半熟,五更时热服。药渣泡酒,发病前取饮。
截疟诸酒:用常山一两,酒一升,泡二、三日后,分三次服完:清早一服,过一会再服,发病前第三次服。
又方:治间日疟:常山一钱二分、大黄二钱半、炙甘草一钱二分,加水一碗半,煎至五成,叫做“醇”,发病日蝗五更温服;原药再加水一碗,煎至五成,叫做“ ”,未发病之日温服。此方名“醇 汤”,甚验。
又方:治久疟不止:常山一钱半、槟榔一钱、丁香五分、乌梅一个,酒一盏,泡药一夜,五更时饮下。一服便止,永不发病。
截疟诸丸:常山三两,研为末。加鸡蛋白和成丸子,如梧子在。瓦器内煮熟,取出晒干收存。每服二十丸,竹叶汤送上,五更一服,天明后一服,发病前一服,此方名“恒山丸”。数年不愈的疟疾,服两剂即愈;一月左右者,只须一剂。
又方;常山捣成末,取三两,黄丹一两,加白蜜共捣匀,做成丸子,如梧子大。病发前服三丸,过一会再服三丸,临归病时又服三丸,酒送下。此方名“丹砂丸”。
又方:常山二两、黄丹半两、乌梅(连核瓦焙)一两,共研为末,加糯米粉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凉酒送下。先一夜一服,天明时一服,午后才进食,此方名“黄丹丸”。
又方:用常山三两、知母一两、甘划昱两,共研为末,加蜜和丸,如梧子大。发病前服十丸,稍后服七丸,再后服五、六丸。
又方:治一切疟,用常山四两,炒存性,草果二两,炒存性,共研为末,加薄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卧时服五十丸,冷酒送下。五更时再服一次。忌鹅羊热物。此方名“瞻仰丸”。
又方:常山八两,酒浸后先蒸后焙,加要槟榔二两,生研末,拦糊作丸,如梧子大。如上方服法服丸子,此方名“胜金丸”。
又方:常山、槟榔各一两,生研,加穿山甲的甲片(煨焦)一两半,共三工业区末。以糯米粉和末做成丸子,如绿豆大,黄丹为衣。每服三十至五十丸,服法同上此方名“二圣丸”。
牝疟(只寒不热)。用蜀漆(去母煅三日暗伤)龙骨各二钱,共研为末。每服半钱,临发病之昌早晨一服,发病前再一服,浆水调下。
如系温疟(热多于寒)又加蜀漆一钱,此方名“蜀漆散”。
牡疟(只热不寒)。用蟓漆一钱半、甘草一钱、麻黄二钱、牡蛎粉二钱,先以水二杯,煎麻黄、蜀漆,去沫,再将其余各药倒入同煎至一杯,未发病前温服,得吐则疟止。
妊娠疟疾。用常山(酒蒸)、石膏(煅)各残,乌梅(炒)五分,甘草四分,加水一碗、酒一碗泡一夜,天明时温服。
小儿惊风暴死。用蜀漆(炒)二钱、牡蛎一钱二分,浆米煎服。吐出痰涎即愈。此方名“千金汤”。
附方根据现代的临床实践,蜀漆的抗疟作有比常山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蜀漆-译文
蜀漆的名称来源于常山的幼苗,它的作用是相同的。
味道是辛辣、平和、有毒。
主要治疗疟疾:治疗疟疾的各种汤剂:使用常山三两、浆水三升,浸泡一夜,煎取一升。在发病前一次性服完,如果能呕吐则更好。另一种方法:使用常山一两、高粱米一百粒,加水六升,煮成三升,分三次服用(前一天晚上、未发病时、发病时各一次)。另一种方法:常山(酒煮后晒干)、知母、贝母、草果各一钱半,加水一杯,煎至半熟,五更时热服。药渣泡酒,发病前饮用。治疗疟疾的各种酒剂:使用常山一两、酒一升,浸泡二、三天后,分三次服完:清早一次,稍后一次,发病前第三次服。另一种方法:治疗间日疟:常山一钱二分、大黄二钱半、炙甘草一钱二分,加水一碗半,煎至五成,称为‘醇’,发病日五更时温服;原药再加水一碗,煎至五成,称为‘’,未发病时温服。这个方子叫‘醇汤’,非常有效。另一种方法:治疗久疟不止:常山一钱半、槟榔一钱、丁香五分、乌梅一个,酒一盏,浸泡药一夜,五更时饮用。一剂即止,永不发病。治疗疟疾的各种丸剂:常山三两,研成末。加鸡蛋白和成丸子,如梧桐子大小。在瓦器内煮熟,取出晒干保存。每次服用二十丸,用竹叶汤送服,五更时一次,天明后一次,发病前一次,这个方子叫‘恒山丸’。数年不愈的疟疾,服用两剂即愈;一个月左右的,只需一剂。另一种方法:常山捣成末,取三两,黄丹一两,加白蜜共捣匀,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小。病发前服用三丸,稍后服用三丸,临归病时再服用三丸,用酒送下。这个方子叫‘丹砂丸’。另一种方法:常山二两、黄丹半两、乌梅(连核瓦焙)一两,共研为末,加糯米粉糊成丸子,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三、五十丸,用凉酒送下。前一天晚上一次,天明时一次,午后才进食,这个方子叫‘黄丹丸’。另一种方法:使用常山三两、知母一两、甘草一两,共研为末,加蜜和丸,如梧桐子大小。发病前服用十丸,稍后服用七丸,再后服用五、六丸。另一种方法:治疗所有疟疾,使用常山四两,炒存性,草果二两,炒存性,共研为末,加薄糊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小。每次睡前服用五十丸,用冷酒送下。五更时再服用一次。忌食鹅羊肉等热性食物。这个方子叫‘瞻仰丸’。另一种方法:常山八两,酒浸泡后先蒸后烤,加槟榔二两,生研末,拌糊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小。按照上述方法服用丸子,这个方子叫‘胜金丸’。另一种方法:常山、槟榔各一两,生研,加穿山甲的甲片(烤焦)一两半,共三工业区末。用糯米粉和末做成丸子,如绿豆大小,用黄丹为衣。每次服用三十至五十丸,服法同上,这个方子叫‘二圣丸’。女性疟疾(只有寒没有热)。使用蜀漆(去母煅三天暗伤)龙骨各二钱,共研为末。每次服用半钱,发病前早晨一次,发病前再一次,用浆水送下。如果是温疟(热多于寒),再加蜀漆一钱,这个方子叫‘蜀漆散’。男性疟疾(只有热没有寒)。使用蜀漆一钱半、甘草一钱、麻黄二钱、牡蛎粉二钱,先用水二杯,煎麻黄、蜀漆,去沫,再将其他药倒入同煎至一杯,未发病前温服,能呕吐则疟疾止。孕妇疟疾。使用常山(酒蒸)、石膏(煅)各残,乌梅(炒)五分,甘草四分,加水一碗、酒一碗浸泡一夜,天明时温服。小儿惊风暴死。使用蜀漆(炒)二钱、牡蛎一钱二分,浆米煎服。吐出痰涎即愈。这个方子叫‘千金汤’。
附方:根据现代的临床实践,蜀漆的抗疟作用比常山更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蜀漆-注解
蜀漆:蜀漆,中药名,为蔷薇科植物蜀漆的干燥茎枝。具有祛痰、止咳、平喘、杀虫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疟疾、咳嗽、哮喘、虫积等。
常山:常山,中药名,为防己科植物常山的干燥根。具有截疟、祛痰、止咳、平喘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疟疾、咳嗽、哮喘等。
截疟:截疟,中医术语,指治疗疟疾的方法,目的是在疟疾发作前或发作时,截断疟疾的发作。
浆水:浆水,古代指用谷物发酵制成的饮料,也指某些药物的制备方法,如用浆水浸泡药物。
秫米:秫米,古代指高粱,是一种谷物,可以用来煮粥或酿酒。
酒煮:酒煮,指用酒来煮制药物,以增强药物的疗效。
酒蒸:酒蒸,指用酒蒸制药物,以改变药物的性味和功效。
黄丹:黄丹,中药名,为铅的氧化物,具有收敛、生肌、解毒等功效,常用于外敷。
糯米粉:糯米粉,用糯米磨成的粉,常用于制作糕点、汤圆等。
薄糊:薄糊,指一种稀薄的糊状物,常用于制作中药丸。
龙骨:龙骨,中药名,为古代哺乳动物骨骼的化石,具有镇惊安神、收敛止汗等功效。
牡蛎:牡蛎,中药名,为牡蛎的贝壳,具有滋阴潜阳、软坚散结等功效。
浆米:浆米,古代指用米浆制成的饮料,也指某些药物的制备方法,如用浆米煎药。
千金汤:千金汤,古代方剂名,由蜀漆、牡蛎、浆米等药物组成,具有清热解毒、镇惊安神等功效。
抗疟:抗疟,指对疟疾有抑制作用,常用于描述某些药物或治疗方法对疟疾的疗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蜀漆-评注
释名蜀漆是常山的苗,功用是相同。
此句揭示了蜀漆与常山在药用功效上的相似性,蜀漆作为常山的幼苗,其药用价值得到了肯定。这里的‘苗’字,既体现了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也暗示了蜀漆在常山药用价值基础上的继承与发展。
气味辛、平、有毒。
这句话对蜀漆的药性进行了描述。‘辛’字表明其具有发散的作用,‘平’字说明其药性温和,‘有毒’则提醒使用者在服用时需谨慎。
主治截疟:截疟诸汤:用常山三两、浆水三升,泡一夜,煎取一升。发病前一次服完,能吐为好。
此段详细介绍了截疟汤的制作方法及服用时机。通过煎煮常山和浆水,制成截疟汤,用于治疗疟疾。‘发病前一次服完,能吐为好’说明此方旨在通过呕吐来排出体内的疟邪。
又方:用常山一两秫米一百粒,加水六升,煮成三升,分三次服(先一夜、未发时、临发时各一次)。
此方为另一种截疟方法,通过煮常山和秫米,分三次服用,以应对疟疾的不同阶段。
常山(酒煮后晒干)、知母、贝母草果各一钱半,加水一杯,煎半熟,五更时热服。
此方使用了常山与其他药材结合,通过煎煮后热服,以增强其截疟效果。‘五更时’的服用时间,体现了古人对药物作用时间的选择。
药渣泡酒,发病前取饮。
此法利用药渣泡酒,作为辅助治疗方法,进一步增强了截疟的效果。
又方:治间日疟:常山一钱二分、大黄二钱半、炙甘草一钱二分,加水一碗半,煎至五成,叫做“醇”,发病日蝗五更温服;原药再加水一碗,煎至五成,叫做“ ”,未发病之日温服。
此方针对间日疟,使用常山、大黄、炙甘草等药材,煎制成两种不同的药液,分别用于发病日和未发病日,体现了古人对疟疾治疗的具体化和细致化。
此方名“醇 汤”,甚验。
‘醇汤’之名,既体现了此方在疟疾治疗中的重要作用,也反映了古人对药物配伍和剂型的重视。
又方:治久疟不止:常山一钱半、槟榔一钱、丁香五分、乌梅一个,酒一盏,泡药一夜,五更时饮下。
此方针对久疟不止的情况,使用常山、槟榔、丁香、乌梅等药材,通过酒泡药一夜,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一服便止,永不发病。
此句强调了此方在治疗久疟中的显著效果,体现了古人对药物疗效的追求。
又方:常山三两,研为末。加鸡蛋白和成丸子,如梧子在。
此方将常山研末,与鸡蛋白和成丸子,以增强其药效,体现了古人对药物剂型的创新。
此方名“恒山丸”。数年不愈的疟疾,服两剂即愈;一月左右者,只须一剂。
‘恒山丸’之名,既体现了此方的持久疗效,也说明了其在治疗疟疾中的独特作用。
又方;常山捣成末,取三两,黄丹一两,加白蜜共捣匀,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此方通过捣成末的常山、黄丹和白蜜,制作成丸子,用于治疗疟疾,体现了古人对药物配伍的精细。
此方名“丹砂丸”。
‘丹砂丸’之名,既反映了此方的制作材料,也暗示了其在治疗疟疾中的独特作用。
又方:常山二两、黄丹半两、乌梅(连核瓦焙)一两,共研为末,加糯米粉糊成丸子,如梧子大。
此方将常山、黄丹、乌梅等药材共研为末,与糯米粉糊成丸子,用于治疗疟疾,体现了古人对药物配伍的多样性。
此方名“黄丹丸”。
‘黄丹丸’之名,既反映了此方的制作材料,也暗示了其在治疗疟疾中的独特作用。
又方:用常山三两、知母一两、甘划昱两,共研为末,加蜜和丸,如梧子大。
此方将常山、知母、甘划昱等药材共研为末,与蜜和丸,用于治疗疟疾,体现了古人对药物配伍的精细。
又方:治一切疟,用常山四两,炒存性,草果二两,炒存性,共研为末,加薄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此方针对一切疟疾,使用常山、草果等药材,通过炒存性、共研为末,制作成丸子,用于治疗疟疾,体现了古人对药物配伍的多样性。
此方名“瞻仰丸”。
‘瞻仰丸’之名,既体现了此方在疟疾治疗中的重要作用,也反映了古人对药物配伍和剂型的重视。
又方:常山八两,酒浸后先蒸后焙,加要槟榔二两,生研末,拦糊作丸,如梧子大。
此方将常山与槟榔等药材经过酒浸、蒸焙等处理,制作成丸子,用于治疗疟疾,体现了古人对药物处理的细致。
此方名“胜金丸”。
‘胜金丸’之名,既体现了此方在疟疾治疗中的珍贵价值,也反映了古人对药物配伍和剂型的重视。
又方:常山、槟榔各一两,生研,加穿山甲的甲片(煨焦)一两半,共三工业区末。
此方将常山、槟榔与穿山甲的甲片等药材共研为末,用于治疗疟疾,体现了古人对药物配伍的多样性。
此方名“二圣丸”。
‘二圣丸’之名,既体现了此方在疟疾治疗中的重要作用,也反映了古人对药物配伍和剂型的重视。
牝疟(只寒不热)。用蜀漆(去母煅三日暗伤)龙骨各二钱,共研为末。
此段针对牝疟,使用蜀漆和龙骨等药材,共研为末,用于治疗疟疾,体现了古人对不同类型疟疾的针对性治疗。
此方名“蜀漆散”。
‘蜀漆散’之名,既反映了此方的制作材料,也暗示了其在治疗疟疾中的独特作用。
牡疟(只热不寒)。用蟓漆一钱半、甘草一钱、麻黄二钱、牡蛎粉二钱,先以水二杯,煎麻黄、蜀漆,去沫,再将其余各药倒入同煎至一杯,未发病前温服,得吐则疟止。
此段针对牡疟,使用蟓漆、甘草、麻黄、牡蛎粉等药材,煎制成药液,用于治疗疟疾,体现了古人对不同类型疟疾的针对性治疗。
妊娠疟疾。用常山(酒蒸)、石膏(煅)各残,乌梅(炒)五分,甘草四分,加水一碗、酒一碗泡一夜,天明时温服。
此段针对妊娠疟疾,使用常山、石膏、乌梅、甘草等药材,煎制成药液,用于治疗疟疾,体现了古人对特殊人群的针对性治疗。
小儿惊风暴死。用蜀漆(炒)二钱、牡蛎一钱二分,浆米煎服。
此段针对小儿惊风暴死,使用蜀漆、牡蛎等药材,煎制成药液,用于治疗,体现了古人对急症的治疗方法。
此方名“千金汤”。
‘千金汤’之名,既体现了此方在治疗小儿惊风暴死中的珍贵价值,也反映了古人对药物配伍和剂型的重视。
附方根据现代的临床实践,蜀漆的抗疟作有比常山强。
此句总结了蜀漆在现代临床实践中的药用价值,强调了蜀漆在抗疟疾方面的优势,体现了古人对药物研究的持续性和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