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蘼无-原文
释名亦名薇芜、蕲 、江蓠。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头中久风、风眩、泄泻、咳逆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蘼无-译文
这种植物的别名有薇芜、蕲、江蓠。
它的气味是辛、温,没有毒性。
主要治疗头痛、因风引起的头晕、腹泻、咳嗽和呕吐等症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蘼无-注解
薇芜:薇芜是一种古代的植物,其叶可以入药,具有祛风、清热、解毒的功效。在古代医药文献中,薇芜常用于治疗头痛、眩晕等症状。
蕲:蕲,同“芎”,指的是芎藭,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祛风止痛的功效。在中医理论中,芎藭常用于治疗头痛、偏头痛、风湿痹痛等。
江蓠:江蓠,即莼菜,是一种水生植物,其叶和根可以食用或入药。在中医中,莼菜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水肿、黄疸等。
辛:辛,指味道辛辣,是中医五味之一。辛味药物多具有发散、行气、活血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寒邪侵袭、气血瘀滞等。
温:温,指性质温和,是中医四气之一。温性药物多具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的作用,适用于寒性病证。
无毒:无毒,指药物对人体没有毒性,是评价药物安全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头中久风:头中久风,指头痛、眩晕等症状,由风邪侵袭头部,久治不愈所致。
风眩:风眩,指因风邪所致的头晕目眩的症状。
泄泻:泄泻,指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如水状的症状,多由脾胃虚弱、湿邪内盛等原因引起。
咳逆:咳逆,指咳嗽时伴有呼吸急促、胸膈不适的症状,多由肺气不宣、痰浊阻肺等原因引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蘼无-评注
释名亦名薇芜、蕲 、江蓠。这一段首先对草药进行了解释,释名即解释其名称的由来,亦名则列举了其他称呼。薇芜、蕲、江蓠均为该草药的不同名称,反映了古人对同一植物不同称谓的习惯。这些名称的多样性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细致观察和丰富的语言表达。
气味辛、温、无毒。这一句描述了草药的药性。辛,指味道辛辣,温,指性质温和,无毒则说明该草药没有毒性。从药性来看,辛温无毒的草药通常适用于治疗寒性病症,如头痛、腹痛等。
主治头中久风、风眩、泄泻、咳逆等。这一句说明了该草药的主要治疗作用。头中久风,指头部因风邪引起的长期不适;风眩,指因风邪导致的眩晕;泄泻,指腹泻;咳逆,指咳嗽并伴有气逆。这些病症均为常见病症,而该草药能够主治这些病症,表明其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从整体来看,这段古文简洁明了地介绍了该草药的名称、药性和主要治疗作用。在古文化中,草药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段文字体现了古人对草药的深入研究和对疾病治疗的积极探索。同时,这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生命健康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