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萆解-原文
释名赤节、百枝、竹木、白菝葜。
气味(根)苦、平、无毒。
主治腰脚痹软。用萆解二十四分、杜仲八分,一起捣烂、筛过。每天清晨用温酒冲服一匙。
忌食牛肉。
小便频数。用川萆解一斤,研为末,加酒、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盐酒送下。
白浊(漩面如油,澄下如膏)。用萆解、石菖蒲、益智仁、乌药等分,每服四钱,加水一碗、盐一小撮,煎至七成,饭前温服。
一天服一次,盐酒送下。
肠风痔漏。用萆解、贯众(去土),等分为末。
每服三钱,空心服,温酒送下。
此方名“如圣散”。
头痛发汗。用萆解、旋复花、虎头骨(酥、炙)等分为末。
将发病时,以温酒送服二钱,暖卧取汗即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萆解-译文
这种植物的名称有赤节、百枝、竹木、白菝葜。
它的气味(根)是苦的、平和的、无毒的。
主要用来治疗腰脚疼痛无力。
使用方法:取萆解二十四份、杜仲八份,一起捣碎、筛成粉末。每天清晨用温酒冲服一勺。
忌食牛肉。
如果出现小便频繁的情况,取川萆解一斤,研成粉末,加入酒和糊做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七十丸,用盐酒送服。
如果出现白浊(尿液像油一样,沉淀后像膏一样),取萆解、石菖蒲、益智仁、乌药等量,每次服用四钱,加入一碗水、一小撮盐,煎至七成熟,饭前温服。一天服用一次,用盐酒送服。
如果患有肠风痔漏,取萆解、贯众(去除泥土),等量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钱,空腹服用,用温酒送服。这个方子叫做‘如圣散’。
如果头痛出汗,取萆解、旋复花、虎头骨(酥炙)等量研成粉末。在发病时,用温酒送服二钱,暖和地躺下,出汗后病就会好。
这些方法都可以用来治疗头痛出汗的症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萆解-注解
赤节:指赤色的竹节,古代文献中常用来比喻事物的节度或节制。
百枝:指许多枝条,比喻众多或广泛。
竹木:指竹子和树木,常用来象征坚韧不拔或清高自守的品质。
白菝葜:白菝葜是一种植物,学名为Smilax glabra,其根茎可入药,具有祛风湿、强筋骨的功效。
气味(根)苦、平、无毒:描述药物的口感和药性,苦味表示可能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平表示药性温和,无毒表示药物对人体无害。
主治腰脚痹软:指这种药物主要用于治疗腰脚部位因寒湿引起的痹痛和软弱无力。
萆解:指萆解,一种药用植物,学名为Smilax glabra,具有祛风湿、强筋骨的功效。
杜仲:杜仲是一种药用植物,学名为Eucommia ulmoides,其树皮可入药,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的功效。
温酒:指用热水温热的酒,常用于冲服药物,以增强药效。
牛肉:指牛肉,根据古方,服用某些药物时需忌食牛肉。
小便频数:指小便次数增多,是某些疾病的症状。
石菖蒲:石菖蒲是一种药用植物,学名为Acorus tatarinowii,具有开窍醒神、祛风湿的功效。
益智仁:益智仁是一种药用植物,学名为Alpinia oxyphylla,具有补肾益智的功效。
乌药:乌药是一种药用植物,学名为Ligusticum chuanxiong,具有活血通络、祛风止痛的功效。
贯众:贯众是一种药用植物,学名为Cyrtomium fortunei,具有清热解毒、止血的功效。
如圣散:如圣散是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头痛等症状。
旋复花:旋复花是一种药用植物,学名为Inula japonica,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痛的功效。
虎头骨(酥、炙):虎头骨指的是虎骨的一部分,酥炙是指将虎骨用酥油炙烤,使其更易于煎煮和服用。虎骨在古代有壮阳、强筋骨的功效,但现代已禁止使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萆解-评注
释名赤节、百枝、竹木、白菝葜。这四字的开篇,以四物并列,揭示了萆解的别名,既是对萆解植物形态的描述,也是对其药性的暗示。‘赤节’和‘百枝’强调了其茎的红色和枝条的繁多,‘竹木’则进一步说明其质地坚韧,‘白菝葜’则可能指其根部的颜色。这些别名的使用,不仅丰富了古文的意境,也使得读者对萆解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
气味(根)苦、平、无毒。这一句直接点明了萆解根部的药性。‘苦’字说明其药性苦寒,能清热解毒;‘平’字则表明其药性平和,适合长期服用;‘无毒’则强调其安全性,为后续的药方提供了安全保证。
主治腰脚痹软。用萆解二十四分、杜仲八分,一起捣烂、筛过。每天清晨用温酒冲服一匙。这一段介绍了萆解的主治功能和服用方法。‘腰脚痹软’指腰部和脚部因寒湿引起的疼痛,萆解与杜仲的搭配,体现了中医‘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旨在标本兼治,温通经络。
忌食牛肉。小便频数。用川萆解一斤,研为末,加酒、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盐酒送下。这里提到了服用萆解时的饮食禁忌和具体用量。‘忌食牛肉’体现了中医‘食疗’的理念,即通过调整饮食来辅助治疗;‘小便频数’则是萆解治疗的一种症状,丸剂的服用方法则体现了古人对药物剂型的探索。
白浊(漩面如油,澄下如膏)。用萆解、石菖蒲、益智仁、乌药等分,每服四钱,加水一碗、盐一小撮,煎至七成,饭前温服。一天服一次,盐酒送下。此方名‘如圣散’。这一段详细介绍了萆解在治疗‘白浊’这一病症时的具体方剂和用法,‘如圣散’之名,既是对此方疗效的肯定,也体现了古人对药物的敬仰。
头痛发汗。用萆解、旋复花、虎头骨(酥、炙)等分为末。将发病时,以温酒送服二钱,暖卧取汗即愈。最后一段则介绍了萆解在治疗头痛时的应用。‘头痛发汗’体现了中医‘发汗解表’的治疗原则,萆解与其他药材的搭配,既体现了中医的辨证施治,也展现了古人对药物配伍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