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茺蔚(益母草)

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茺蔚(益母草)-原文

释名益母、益明、贞蔚、推、野天麻猪麻、郁臭草、苦低草、夏枯草、土质汗。

气味(子)辛、甘、微温、无毒。(茎、叶)辛、微温、无毒。(花)微苦、甘、无毒。(根)甘、无毒。

主治妇女胎前产后各种疾病。

用连根收采的正在开花的益母草,阴干后,取叶及花、子,碾为细末,加炼蜜和丸,如弹子大。

每服不限丸,数,以病愈为度。

如做成梧子大的丸子,则每服为五十至七十丸。

服药时,随不同的病症,用不同的汤汁送下:

胎前脐腹前或作响,用米汤;

腹痛胎动,下血不止,用当归汤;

胎衣不下,死胎不下,横生倒产,用炒盐汤;

产后晕眼黑。

发狂或不省人事,用童便和酒;

产后腹痛,时发寒热,出冷汗用童便和酒或薄荷自然汁;

产后痢疾,用米汤;

产后月经不调,用温酒;

产后中风,半身不遂,用童便和酒;

产后气喘咳嗽,面目浮肿,用温酒;

产后流鼻血,舌黑口干,用童便和酒;

产后大小便不通,烦躁口苦,用薄荷汤;

妇女久无了息,用温酒。

此方名“济阴近魂丹”。

产妇诸疾及内脏受伤瘀血等下。

用益母草全草洗净,竹刀(忌铁刀)切为小段,不中煮烂,去草取汁,约得五、六斗。

澄清半日后,滤去浊渣,以清汁在慢火上煎成一斗状如糖稀。

收存瓶中。

每取一杯,和酒内服。

一天两次,此方名“益母膏”。

尿血。

用益母草捣汁服一升。

赤白痢。

用益母草(晒干)、陈盐梅(烧存性),等分为末。

每服三钱,白痢以干姜汤、赤痢以甘草汤关定。

此方名“二灵散”。

小儿疳痢。

用益母草嫩叶同米煮粥吃。

到病愈为止。

常服嫩叶汁亦可。

痔疮下因。

用益母草叶捣汁服。

各种痈疮(妇女乳痈、小儿头疮,黄烂熟疮、疥疽阴蚀等)。

用益母草切五升,加水一斗半,煮成一头号,分几次洗名贵怍。

各种疔疮。

用益母草捣烂封疮,另取益母草绞汁内服。

又方:益母草,烧存性。

先用刀划破疔根,挤出血,然后挑药入疔内,疔深者,用捻子把药送入底部。

过一会,有污血流出,拭净,再次上药,直到看见红血乃止。

一、二日后,根烂出,以针挑去,再敷上药,不久,合口自愈。

喉闭肿痛。

用益母草捣烂,加新汲水一碗,绞出浓汁一次饮下。

冬月用益母草根。

耳。

用益母茎叶榨汁滴耳内。

作洗 婴汤。

儿将生,先取益母草五两煎汤,儿生下后,即用此汤洗浴,可预防生疮生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茺蔚(益母草)-译文

益母草又名益母、益明、贞蔚、推、野天麻猪麻、郁臭草、苦低草、夏枯草、土质汗。

它的味道是辛、甘、微温,没有毒性。(茎和叶)味道是辛、微温,没有毒性。(花)味道微苦、甘,没有毒性。(根)味道甘,没有毒性。

主治妇女在怀孕前后的各种疾病。使用连根一起采的正在开花的益母草,阴干后,取叶子、花和种子,磨成细末,加入炼制的蜜制成弹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的丸子数量不限,以病愈为标准。如果做成梧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十到七十丸。服药时,根据不同的病症,用不同的汤汁送服:怀孕前腹部有响声,用米汤;腹痛胎动,出血不止,用当归汤;胎衣不下,死胎不下,横生倒产,用炒盐汤;产后头晕眼花。发狂或不省人事,用童便和酒;产后腹痛,时发寒热,出冷汗,用童便和酒或薄荷自然汁;产后痢疾,用米汤;产后月经不调,用温酒;产后中风,半身不遂,用童便和酒;产后气喘咳嗽,面目浮肿,用温酒;产后流鼻血,舌黑口干,用童便和酒;产后大小便不通,烦躁口苦,用薄荷汤;妇女久无生育,用温酒。这个方子名叫‘济阴近魂丹’。

产妇的各种疾病以及内脏受伤瘀血等。使用益母草全草洗净,用竹刀(忌用铁刀)切成小段,不要煮烂,去草取汁,大约得到五、六斗。澄清半日后,滤去杂质,用清汁在慢火上煎成像糖稀一样。收存瓶中。每次取一杯,和酒一起服用。一天两次,这个方子名叫‘益母膏’。

尿血。用益母草汁服用一升。

赤白痢。用益母草(晒干)、陈盐梅(烧存性),等分为末。每次服用三钱,白痢用干姜汤、赤痢用甘草汤送服。这个方子名叫‘二灵散’。

小儿疳痢。用益母草嫩叶和米煮粥吃。直到病愈为止。经常服用嫩叶汁也可以。

痔疮下因。用益母草叶汁服用。

各种痈疮(妇女乳痈、小儿头疮,黄烂熟疮、疥疽阴蚀等)。用益母草切五升,加水一斗半,煮成一碗,分几次洗涤患处。

各种疔疮。用益母草捣烂敷在疮上,另取益母草绞汁内服。又一法:益母草烧存性。先用刀划破疔根,挤出血液,然后挑药放入疔内,疔深的,用线将药送入底部。过一会儿,有污血流出,擦净,再次上药,直到看见红血为止。一、二日后,根烂出,用针挑去,再敷上药,不久,伤口自行愈合。

喉闭肿痛。用益母草捣烂,加新取的井水一碗,绞出浓汁一次饮下。

冬月用益母草根。

耳病。用益母草茎叶榨汁滴入耳内。

制作洗婴汤。婴儿将要出生时,先取益母草五两煎汤,婴儿出生后,就用这个汤洗浴,可以预防生疮生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茺蔚(益母草)-注解

益母:益母草,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在中国传统医学中被认为具有调经活血、清热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妇女月经不调、产后出血等症。

益明:指益母草的明亮色泽,可能是指其叶子的光泽或花朵的颜色。

贞蔚:贞,意为坚贞;蔚,意为茂盛。可能是指益母草生长旺盛,生命力强。

推:在古文中,推可能指推荐或推广,此处可能指推荐益母草的药用价值。

野天麻猪麻:野天麻,一种药用植物,具有祛风止痛的功效;猪麻,一种药用植物,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此处可能是指这两种植物的混合使用。

郁臭草:一种具有特殊气味的草本植物,可能是指益母草的气味。

苦低草:苦,指味道苦;低,可能指草的矮小。此处可能是指益母草的味道和高度。

夏枯草:一种草本植物,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

土质汗:土质,可能指土壤的性质;汗,可能指汗水或植物分泌的液体。此处可能是指益母草的汁液。

子:指植物的种子。

茎:植物的茎部。

叶:植物的叶子。

花:植物的 flowers。

根:植物的根部。

主治:主要治疗。

连根收采:指采集时连同根部一起采集。

阴干:在阴凉处晾干。

碾为细末:将物质磨成粉末。

炼蜜和丸:用炼制的蜜制成药丸。

弹子大:弹子,古代的一种小玩具,此处指药丸的大小。

汤:指用草药或其他成分煮成的液体。

梧子:梧子,古代的一种小坚果,此处指药丸的大小。

童便:儿童的尿液。

薄荷自然汁:薄荷的汁液。

二灵散:一种中药方剂名。

疳痢:疳,指营养不良;痢,指腹泻。

痈疮:皮肤化脓性疾病。

疔疮:皮肤的一种感染性疾病,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

喉闭肿痛:喉咙堵塞并伴有肿胀和疼痛。

作洗:用于洗涤。

捻子:古代的一种工具,用于夹取或压紧东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茺蔚(益母草)-评注

释名益母、益明、贞蔚、推、野天麻猪麻、郁臭草、苦低草、夏枯草、土质汗。

这一段文字首先列举了益母草的多个别称,这些名称反映了益母草在民间传说中的广泛用途和人们对它的认可。‘益母’直接表明了益母草对妇女健康的益处,‘益明’则暗示了其明目之效,‘贞蔚’可能与其坚韧不拔的特性有关,‘推’可能指其推广使用的广泛性,‘野天麻猪麻’、‘郁臭草’、‘苦低草’、‘夏枯草’、‘土质汗’等则是对其生长环境和特征的描述。这些名称的多样性也体现了益母草在中医药学中的丰富内涵。

气味(子)辛、甘、微温、无毒。(茎、叶)辛、微温、无毒。(花)微苦、甘、无毒。(根)甘、无毒。

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益母草的药性。‘辛’、‘甘’、‘微温’、‘微苦’等味道和‘无毒’的属性表明了益母草的药性温和,适合长期服用。这种描述方式体现了中医对药物性质的细致观察和总结,也说明了益母草在中医药中的地位。

主治妇女胎前产后各种疾病。

此句点明了益母草的主要用途,即治疗妇女在孕期和产后可能出现的各种疾病。这反映了益母草在女性健康中的重要作用,也体现了中医药学对女性生理特点的关注。

用连根收采的正在开花的益母草,阴干后,取叶及花、子,碾为细末,加炼蜜和丸,如弹子大。

此段文字详细描述了益母草的制备方法,强调了采集时机、部位和加工工艺,体现了中医药学对药物制备的严谨态度。

服药时,随不同的病症,用不同的汤汁送下:胎前脐腹前或作响,用米汤;腹痛胎动,下血不止,用当归汤;胎衣不下,死胎不下,横生倒产,用炒盐汤;产后晕眼黑。发狂或不省人事,用童便和酒;产后腹痛,时发寒热,出冷汗用童便和酒或薄荷自然汁;产后月经不调,用温酒;产后中风,半身不遂,用童便和酒;产后气喘咳嗽,面目浮肿,用温酒;产后流鼻血,舌黑口干,用童便和酒;产后大小便不通,烦躁口苦,用薄荷汤;妇女久无了息,用温酒。

这段文字说明了益母草的服用方法和不同病症的对应药物,体现了中医药学辨证施治的原则,即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此方名“济阴近魂丹”。产妇诸疾及内脏受伤瘀血等下。

‘济阴近魂丹’是益母草的一种配方名称,反映了中医药学对疾病治疗的系统性和针对性。此方适用于产妇的各种疾病及内脏受伤瘀血等情况,进一步强调了益母草在妇产科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

用益母草全草洗净,竹刀(忌铁刀)切为小段,不中煮烂,去草取汁,约得五、六斗。澄清半日后,滤去浊渣,以清汁在慢火上煎成一斗状如糖稀。收存瓶中。每取一杯,和酒内服。一天两次,此方名“益母膏”。

此段文字描述了益母膏的制备过程,强调了制作工艺的精细,体现了中医药学对药物制备的重视。

尿血。用益母草捣汁服一升。

此句说明了益母草在治疗尿血方面的应用,体现了中医药学在治疗疾病上的多样性。

赤白痢。用益母草(晒干)、陈盐梅(烧存性),等分为末。每服三钱,白痢以干姜汤、赤痢以甘草汤关定。此方名“二灵散”。

此段文字介绍了益母草在治疗赤白痢方面的应用,并提供了具体的配方和用法,体现了中医药学的实用性。

小儿疳痢。用益母草嫩叶同米煮粥吃。到病愈为止。常服嫩叶汁亦可。

此句说明了益母草在治疗小儿疳痢方面的应用,强调了益母草的多样性和适用性。

痔疮下因。用益母草叶捣汁服。

此句说明了益母草在治疗痔疮方面的应用,体现了中医药学对常见病的关注。

各种痈疮(妇女乳痈、小儿头疮,黄烂熟疮、疥疽阴蚀等)。用益母草切五升,加水一斗半,煮成一头号,分几次洗名贵怍。

此段文字说明了益母草在治疗各种痈疮方面的应用,体现了中医药学对疾病治疗的全面性。

各种疔疮。用益母草捣烂封疮,另取益母草绞汁内服。

此句说明了益母草在治疗疔疮方面的应用,体现了中医药学内外兼治的治疗原则。

喉闭肿痛。用益母草捣烂,加新汲水一碗,绞出浓汁一次饮下。

此句说明了益母草在治疗喉闭肿痛方面的应用,体现了中医药学对各种疾病的关注。

耳。用益母茎叶榨汁滴耳内。

此句说明了益母草在治疗耳疾方面的应用,体现了中医药学对五官疾病的重视。

作洗 婴汤。儿将生,先取益母草五两煎汤,儿生下后,即用此汤洗浴,可预防生疮生疥。

此段文字说明了益母草在预防婴儿疾病方面的应用,体现了中医药学对儿童健康的关注。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茺蔚(益母草)》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320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