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羊踯躅-原文
释名黄踯躅、黄杜鹃、羊不食草、闹羊花、惊羊花,老虎花、玉枝。
气味(花)辛、温、有大毒。
主治风痰注痛。
用羊踯躅花、天南星,一起生捣作饼,蒸四、五遍,以衡布袋收存。
用时取焙为末,加蒸饼和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丸,温酒送下。
腰脚骨痛,空心服;手臂痛,饭反服。
风湿痹痛(手足身体收摄不遂,肢节疼痛,言语蹇涩)。
用凌晨踯躅花,酒拦后蒸过,晒干,研为末。
每服五分,以牛乳一合、酒二合调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羊踯躅-译文
这种花的名字有黄踯躅、黄杜鹃、羊不食草、闹羊花、惊羊花、老虎花、玉枝。
它的气味(指的是花)是辛、温的,而且有剧毒。
它的主要功效是治疗风痰引起的疼痛。使用羊踯躅花和天南星,一起新鲜捣碎做成饼,蒸四次或五次,然后用布袋装起来保存。使用时,取出来烤干磨成粉末,加入蒸饼和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三丸,用温酒送服。如果腰脚骨痛,空腹服用;如果是手臂痛,饭后服用。
对于风湿痹痛(手脚身体活动不自如,关节疼痛,说话不流利)的情况,使用凌晨采集的踯躅花,用酒浸泡后蒸过,晒干,然后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分,用一合牛奶和二合酒调和后服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羊踯躅-注解
黄踯躅:黄踯躅是一种植物,学名为Rhododendron luteum,属于杜鹃花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踯躅常被用来形容事物变化无常,其花色黄,故称黄踯躅。
黄杜鹃:黄杜鹃即黄踯躅,是同一种植物的别称,常用于中药材,具有药用价值。
羊不食草:羊不食草是对某些有毒植物的俗称,指这些植物对羊等牲畜有毒性,羊不会吃这些草。
闹羊花:闹羊花是对黄踯躅的别称,因传说中这种花会使羊群不安,故有此名。
惊羊花:惊羊花也是黄踯躅的别称,与闹羊花同理,因为其特性而得名。
老虎花:老虎花是对某些有毒植物的俗称,因毒性较强,形象地比喻为老虎之花。
玉枝:玉枝通常指植物嫩绿的枝条,此处可能指黄踯躅的花枝。
辛:辛,指味道辛辣,中医认为辛味具有发散、行气的作用。
温:温,指性质温和,中医认为温性药物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
有大毒:指这种植物或其部分具有强烈的毒性,使用时需谨慎。
风痰注痛:中医术语,指由风邪和痰湿引起的疼痛症状。
羊踯躅花:羊踯躅花即黄踯躅的花,具有药用价值。
天南星:天南星是一种中药材,学名为Arisaema erubescens,具有祛风除湿、散结止痛的功效。
衡布袋:衡布袋,指用来存放药物的布袋,衡可能指平衡、均匀之意。
梧子大:梧子,指梧桐树的种子,大如梧子,形容丸子的大小。
腰脚骨痛:指腰部和脚部骨骼的疼痛。
手臂痛:指手臂的疼痛。
风湿痹痛:中医术语,指由风湿引起的痹症,表现为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凌晨踯躅花:凌晨采集的踯躅花,可能认为此时采集的花药效最佳。
酒拦:酒拦,指用酒浸泡或调和。
研为末:将药材研磨成粉末。
牛乳:牛乳,即牛奶,中医认为牛奶具有滋养补虚的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羊踯躅-评注
释名部分,黄踯躅、黄杜鹃等名称,反映了古人对植物的观察和命名习惯。踯躅一词,古汉语中常用来形容植物摇摆不定的样子,而黄杜鹃则因其花色而得名。羊不食草、闹羊花、惊羊花等名称,则体现了古人对某些植物特性的认识,如对羊群有惊扰作用的特性。
气味描述中,辛、温、有大毒,揭示了该植物的药性。辛味,中医认为能散寒、行气、止痛;温性,表示其性质偏温,适用于治疗寒性病症;大毒,则说明其药力强烈,使用时需谨慎。
主治风痰注痛,表明该植物主要用于治疗因风痰引起的疼痛。风痰,中医术语,指风邪与痰湿相合所致的病症,表现为肢体疼痛、麻木等症状。
用药方法中,羊踯躅花与天南星一起捣作饼,蒸制,再研末,制成丸子,体现了古人对药物制备的精细工艺。蒸制的过程,可能是为了去除药物的毒性,同时增强其药效。
服用方法中,根据不同的症状,采用不同的服用时间。腰脚骨痛,选择空心服用,可能是为了使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手臂痛,饭反服,即饭后服用,可能是为了减轻药物的副作用。
风湿痹痛的描述,说明了该植物在治疗风湿性疾病方面的应用。凌晨踯躅花,酒拦后蒸过,晒干,研末,再以牛乳和酒调服,这种方法体现了古人对药物配伍的讲究,以及针对不同病症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整体来看,这段古文不仅详细介绍了药物的名称、药性、主治和用法,还反映了古人对药物制备和使用的丰富经验。这种对药物知识的积累和运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宝贵的医学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