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秦艽-原文
释名艽,音交。
亦名秦瓜,秦。
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黄疸。
用秦艽半两,浸酒半升中,空腹饮酒。有酒量的人服后易见效。
又方:秦艽三两,牛乳一升,煮成七合,作两次服下。
暴泻、大渴、大饮。
用秦艽二两、灸甘草半两,每服三钱,水煎服。
伤寒烦渴。
用秦艽一两,在牛乳一碗中煎到六成,作两次服。
急劳烦热(身体酸疼,骨蒸潮热)。
用秦艽、柴胡各一两,甘草五钱,研细。
每服三钱,开水调下。
小儿骨蒸潮热,减食瘦弱。
用秦艽、灸甘草各一两,每服一至二钱,水煎服。
小便艰难。
用秦艽一两,水一碗,煎至六分,分两次服。
又方:秦艽、冬葵子,等分为末,每服一小匙,酒送下。
胎动不安。
用秦艽、灸甘草、炒鹿角胶各半两,共研为末,每服三钱,又水一大碗、糯米五十粒煎服。
又方:秦艽、阿胶(炒)、艾叶,等分为末,每服三钱,以水一大碗、糯米五十粒煎服。
一切疮口不合。
用秦艽研末敷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秦艽-译文
秦艽,读音为交。也称为秦瓜,出自秦国。
味道苦、性质平和、无毒。
主要用于治疗黄疸。取秦艽半两,浸泡在半升酒中,空腹时饮用。酒量好的人服用后容易见效。
另一种方法:取秦艽三两,牛乳一升,煮成七合,分两次服用。治疗暴泻、大渴、大饮。
取秦艽二两、炙甘草半两,每次服用三钱,用水煎服。用于治疗伤寒引起的烦渴。
取秦艽一两,在牛乳一碗中煎至六成,分两次服用。用于治疗急劳引起的烦热(身体酸疼,骨蒸潮热)。
治疗小儿骨蒸潮热,减食瘦弱。取秦艽、炙甘草各一两,每次服用一至二钱,用水煎服。
治疗小便困难。取秦艽一两,水一碗,煎至六分,分两次服用。
另一种方法:取秦艽、冬葵子等分磨成末,每次服用一小勺,用酒送下。
治疗胎动不安。取秦艽、炙甘草、炒鹿角胶各半两,共同研成末,每次服用三钱,再用水一大碗、糯米五十粒煎服。
另一种方法:取秦艽、阿胶(炒)、艾叶等分磨成末,每次服用三钱,用水一大碗、糯米五十粒煎服。
治疗一切疮口不愈合。将秦艽研成末敷在疮口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秦艽-注解
艽:艽是一种草本植物,学名为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属于龙胆科。在古代中医中,艽被用作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等功效。
秦瓜:秦瓜是秦艽的别称,因产于秦国(今陕西一带)而得名。
气味:中医术语,指药材的气味,包括味道和气味。苦、平、无毒是秦艽的药性描述,其中苦味表示其药性偏寒,平表示药性温和,无毒表示药性安全。
主治:中医术语,指药材的主要治疗作用。黄疸是秦艽的主治疾病,指因湿热蕴结导致的皮肤和眼睛发黄。
浸酒:将药材浸泡在酒中,以便于服用和增强药效。
空腹饮酒:在空腹时饮酒,以促进药物吸收。
煮成七合:将一升的液体煮成七合,即原液量的七成。
暴泻:突然剧烈的腹泻。
大渴:极度口渴。
大饮:大量饮水。
伤寒烦渴:伤寒引起的烦躁和口渴。
急劳烦热:因劳累过度导致的身体酸疼和骨蒸潮热。
骨蒸潮热:中医术语,指因阴虚火旺导致的骨内发热,潮热指体温时高时低。
开水调下:用开水调和药物粉末后服用。
小便艰难:小便困难,不畅。
酒送下:用酒送服药物粉末。
胎动不安:孕妇胎动不宁,有流产的风险。
灸甘草:甘草经过艾灸处理后制成的药材,具有调和药性、缓急止痛的作用。
煎服:将药材煎煮后服用。
疮口不合:伤口愈合不良。
炒鹿角胶:鹿角经过炒制后制成的胶状药材,具有滋补强壮的作用。
阿胶:一种用驴皮熬制而成的胶状药材,具有补血滋阴的作用。
艾叶:艾草的叶子,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作用。
糯米:一种黏性较大的稻米,常用于制作粥、饭等食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秦艽-评注
释名艽,音交。亦名秦瓜,秦。
此句开篇点明了药材秦艽的别称及其发音,‘释名’二字表明了对药材名称的阐释,‘艽’字读音‘交’,体现了古人对药材名称音韵的考究。‘亦名秦瓜,秦’进一步说明了秦艽的别名,秦瓜可能因其生长地或形状而得名,‘秦’字既指代药材的产地,也可能与秦地文化有关,反映了药材名称与地域文化之间的联系。
气味苦、平、无毒。
此句描述了秦艽的药性。‘气味’指药材的味道和气味,‘苦’字说明秦艽的味道较为苦涩,‘平’字则表示其药性平和,不寒不热,‘无毒’二字则表明秦艽的安全性,体现了古人对药材安全性的重视。
主治黄疸。用秦艽半两,浸酒半升中,空腹饮酒。有酒量的人服后易见效。
此句介绍了秦艽的主治功能及服用方法。‘主治黄疸’说明秦艽对治疗黄疸病有显著效果,‘用秦艽半两,浸酒半升中,空腹饮酒’则详细说明了服用方法,‘有酒量的人服后易见效’反映了秦艽在特定人群中的疗效。
又方:秦艽三两,牛乳一升,煮成七合,作两次服下。暴泻、大渴、大饮。用秦艽二两、灸甘草半两,每服三钱,水煎服。
此句提供了秦艽的另一种使用方法,‘又方’表明这是另一种处方,‘秦艽三两,牛乳一升,煮成七合’等描述了具体的制药过程,‘暴泻、大渴、大饮’列举了秦艽可以治疗的症状,‘用秦艽二两、灸甘草半两’等说明了具体的用量和配伍方法。
伤寒烦渴。用秦艽一两,在牛乳一碗中煎到六成,作两次服。
此句针对伤寒引起的烦渴症状,提供了秦艽的用法,‘伤寒烦渴’点明了症状,‘用秦艽一两,在牛乳一碗中煎到六成’说明了服用方法,体现了古人对药物与食物相配伍的智慧。
急劳烦热(身体酸疼,骨蒸潮热)。用秦艽、柴胡各一两,甘草五钱,研细。每服三钱,开水调下。
此句描述了秦艽治疗急劳烦热的用法,‘急劳烦热’详细说明了症状,‘用秦艽、柴胡各一两,甘草五钱’等说明了药材的配伍,‘研细’和‘开水调下’则说明了服用方式。
小儿骨蒸潮热,减食瘦弱。用秦艽、灸甘草各一两,每服一至二钱,水煎服。
此句针对小儿特有的症状,提供了秦艽的用法,‘小儿骨蒸潮热,减食瘦弱’说明了症状,‘用秦艽、灸甘草各一两’等说明了药材的配伍和用量。
小便艰难。用秦艽一两,水一碗,煎至六分,分两次服。
此句描述了秦艽治疗小便艰难的用法,‘小便艰难’说明了症状,‘用秦艽一两,水一碗,煎至六分’等说明了服用方法。
又方:秦艽、冬葵子,等分为末,每服一小匙,酒送下。
此句提供了秦艽的另一种使用方法,‘又方’表明这是另一种处方,‘秦艽、冬葵子,等分为末’等说明了药材的配伍和制备方法。
胎动不安。用秦艽、灸甘草、炒鹿角胶各半两,共研为末,每服三钱,又水一大碗、糯米五十粒煎服。
此句描述了秦艽治疗胎动不安的用法,‘胎动不安’说明了症状,‘用秦艽、灸甘草、炒鹿角胶各半两’等说明了药材的配伍和用量。
又方:秦艽、阿胶(炒)、艾叶,等分为末,每服三钱,以水一大碗、糯米五十粒煎服。
此句提供了秦艽的另一种治疗胎动不安的处方,‘秦艽、阿胶(炒)、艾叶’等说明了药材的配伍和制备方法。
一切疮口不合。用秦艽研末敷上。
此句说明了秦艽在治疗疮口不合时的用法,‘一切疮口不合’说明了症状,‘用秦艽研末敷上’则说明了使用方法,体现了古人对外用药法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