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白蔹

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白蔹-原文

释名白草、白根、兔核、猫儿卵、昆仑。

气味(根)苦、平、无毒。

主治疔疮初起。用水调白蔹末涂搽。

一切痈肿。用白蔹、赤小豆、网草,共研为末,加鸡蛋白调匀涂搽。

又方:用白蔹二分、藜芦一分,共研为末,酒调涂搽。一天三次。

脸上粉刺。用白蔹二分、藜芦一分,共研末,酒调涂搽。一天三次。

冻耳成疮。用白蔹、黄蘖,等分为末,加生油调匀搽耳。

汤火伤。用白蔹研末敷涂。

风痹筋急。用白蔹二分、熟附子一分,共研为末。每服一小撮,酒送下。

一天服二次。以身中暖和为度。

忌食猪肉、冷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白蔹-译文

这种草的名字叫白草、白根、兔核、猫儿卵、昆仑。

它的气味(根)是苦的、平和的、没有毒。

主要用来治疗疔疮初起。可以用水调和白蔹的粉末来涂抹。

对于一切痈肿,可以用白蔹、赤小豆、网草,共同研成粉末,加入鸡蛋白调匀后涂抹。

还有另一个方子:用白蔹二份、藜芦一份,共同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后涂抹。一天涂抹三次。

对于脸上的粉刺,也可以用白蔹二份、藜芦一份,共同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后涂抹。一天涂抹三次。

如果耳朵冻伤成疮,可以用白蔹和黄蘖,等量研成粉末,加入生油调匀后涂抹在耳朵上。

如果受到汤火伤害,可以用白蔹研成粉末后敷涂。

对于风痹筋急的症状,可以用白蔹二份、熟附子一份,共同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小撮,用酒送下。一天服用两次,以身体感觉温暖为度。

忌食猪肉和冷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白蔹-注解

白草:一种植物,其叶子和根可用于药用,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

白根:指某些植物的根部,此处可能指白草的根部,具有药用价值。

兔核:指兔子的睾丸,古代有时用于药用,具有补益强壮的作用。

猫儿卵:指猫的睾丸,古代有时也用于药用,具有类似兔核的补益作用。

昆仑:指昆仑山,古代神话传说中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也是许多药材的产地,此处可能指产自昆仑山的药材。

苦:味道苦,常用于形容某些药物的味道。

平:指药物的性质平和,不偏寒不偏热。

无毒:指药物没有毒性,对人体无害。

疔疮:一种皮肤疾病,表现为皮肤上的硬结或脓疱。

白蔹: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

赤小豆:一种中药材,具有利水消肿、解毒排脓的作用。

网草: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

鸡蛋白:鸡的蛋白,古代常用于外敷,具有润肤、消炎的作用。

藜芦: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

黄蘖: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

熟附子:一种中药材,具有温经散寒、止痛的作用。

风痹筋急:指因风邪侵袭导致的筋骨疼痛、拘挛不舒的症状。

汤火伤:指因热水或火焰烧伤。

生油:未经加工的植物油,常用于外敷,具有润肤、消炎的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白蔹-评注

释名白草、白根、兔核、猫儿卵、昆仑。这一段首先对白蔹的别称进行了列举,其中‘白草’、‘白根’表明其外观特征,‘兔核’、‘猫儿卵’则通过动物的比喻来形象地描述其形状,而‘昆仑’则赋予了其一种神秘色彩,暗示其可能源自或与昆仑山有关,昆仑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神话和传说中圣地,象征着神秘和高贵。

气味(根)苦、平、无毒。这一句介绍了白蔹根的药性,‘苦’味在中医理论中通常与清热解毒的功效相关,‘平’则表示其性质平和,‘无毒’则说明其安全性,表明白蔹根是一种较为安全的药材。

主治疔疮初起。用水调白蔹末涂搽。一切痈肿。用白蔹、赤小豆、网草,共研为末,加鸡蛋白调匀涂搽。又方:用白蔹二分、藜芦一分,共研为末,酒调涂搽。一天三次。这些内容详细描述了白蔹的药用方法,针对不同的病症如疔疮、痈肿等,提供了不同的配方和用法,体现了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

脸上粉刺。用白蔹二分、藜芦一分,共研末,酒调涂搽。一天三次。这一段说明了白蔹在治疗面部问题如粉刺时的应用,再次强调了其外用治疗的特点。

冻耳成疮。用白蔹、黄蘖,等分为末,加生油调匀搽耳。汤火伤。用白蔹研末敷涂。这两句展示了白蔹在治疗冻疮和烧伤等皮肤损伤中的应用,显示了其广泛的药用价值。

风痹筋急。用白蔹二分、熟附子一分,共研为末。每服一小撮,酒送下。一天服二次。以身中暖和为度。忌食猪肉、冷水。这部分内容介绍了白蔹在治疗风痹筋急等疾病时的应用,并提供了具体的剂量和服用方法,同时提醒了饮食禁忌,这些都是中医治疗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总体来看,这段古文内容详细记载了白蔹的药用价值、药性、用法以及注意事项,体现了中国古代医药学的丰富经验和智慧。通过这些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白蔹作为一种药材,不仅在当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而且其疗效和安全性也得到了验证。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白蔹》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310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