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牛膝-原文
释名亦名牛茎、百倍、山苋菜、对节菜。
气味(根)苦、酸、平、无毒。
主治劳疟积久。用长牛膝一把,生切,加水六升,煮成二升,分三次服完(清晨一服,未发疟前一服,临发疟时一服。)消渴不止(下元虚损)。用牛膝五两,研细,浸入生地黄汁五升中。日晒夜浸,直到汁尽。加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温酒送下。久服于身体有益。
妇女血病(月经淋闭,月经不来,绕脐寒疝痛,产后血气不调,腹中结症瘕不散诸病)。用牛膝在酒中浸一夜,取出焙干;另用漆炒令烟尽。各一两为末,加生地黄汁一升,慢火上熬成浓糊,团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丸,空心服,米汤送下。此方名“万病丸”。
胞衣不下。用牛膝八两、葵子一合,加水九升,煎成三升。分三次服。
产后尿血。用川牛膝水煎常服。
喉痹乳蛾。用新鲜牛膝根一把、艾叶七片,同人乳捣和,取汗灌入鼻内。不久,痰涎从口鼻流出即愈。不用艾叶亦可。
又方:牛膝捣汁和陈醋灌病人。
口舌疮烂。用牛膝浸酒含漱,亦可煎饮。
牙齿疼痛。用牛膝研末含漱,也可以用牛膝烧灰敷患处。
恶疮(人不知名)。用牛膝根捣敷。
痈疖已溃。用牛膝根略刮去皮,插入疮口中,留半寸在外,以嫩橘叶及地锦草各一把,捣烂后涂疮上。
附方李时珍说:“牛膝乃足厥阴、少阴之药。所主之药,大抵得酒则能补肝、肾,生用则能去恶血,二者而已。其治腰膝骨痛、足痿阴消,失溺、久疟、伤中少气诸病,非取其补肝肾之功欤?其治症瘕、心腹诸痛、痈肿恶疮、金疮折伤、喉齿、淋痛、尿血、经候、胎产诸病,非取其去恶血之功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牛膝-译文
名称也有叫牛茎、百倍、山苋菜、对节菜的。
气味方面,根是苦、酸、平,没有毒性。
主要用于治疗劳疟病长期不愈。使用长牛膝一把,新鲜切碎,加水六升,煮成二升,分三次服完(清晨一次,未发作疟疾前一次,疟疾发作时一次)。对于消渴不止(下元虚损)也有疗效。使用牛膝五两,研成细末,浸泡在生地黄汁五升中。白天晒,晚上浸泡,直到汁液用尽。加入蜂蜜制成丸子,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三十丸,空腹服用,用温酒送下。长期服用对身体有益。
对于妇女血病(月经淋闭,月经不来,绕脐寒疝痛,产后血气不调,腹中结症瘕不散等病)。将牛膝在酒中浸泡一夜,取出晾干;再用漆炒,直到烟尽。各一两磨成粉末,加入生地黄汁一升,在慢火上熬成浓稠的糊状,制成丸子,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三丸,空腹服用,用米汤送下。这个方子叫做‘万病丸’。
胞衣不下时。使用牛膝八两、葵子一合,加水九升,煎成三升。分三次服。
产后尿血。使用川牛膝煎水经常服用。
喉咙痛和乳蛾。使用新鲜牛膝根一把、艾叶七片,和同人的乳汁一起捣烂,取汁液灌入鼻内。不久,痰液和涎水就会从口鼻流出,病就好了。不用艾叶也可以。还有另一个方子:将牛膝捣汁和陈醋一起灌给病人。
口舌生疮。用牛膝浸泡在酒中含漱,也可以煎煮后饮用。
牙齿疼痛。将牛膝研成粉末含漱,也可以用牛膝烧成灰敷在患处。
恶疮(人们不知道名字的疮)。用牛膝根捣碎敷在患处。
痈疖已经溃破。用牛膝根稍微刮去皮,插入疮口中,留出半寸在外,用嫩橘叶和地锦草各一把,捣烂后涂在疮上。
附方:李时珍说:‘牛膝是足厥阴、少阴经的药物。它主要治疗的疾病,大抵是借助酒的力量来补肝肾,生用可以去除恶血,这两点而已。它治疗腰膝骨痛、足痿阴消、失溺、久疟、伤中少气等病,难道不是因为它有补肝肾的功效吗?它治疗症瘕、心腹诸痛、痈肿恶疮、金疮折伤、喉齿、淋痛、尿血、经候、胎产等病,难道不是因为它有去除恶血的功效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牛膝-注解
牛膝:牛膝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可入药。在中医中,牛膝具有活血通经、利水通淋、补肝肾、强筋骨等功效,常用于治疗腰膝酸痛、月经不调、小便不利、尿血、喉痹、乳蛾等症。
百倍:古称牛膝的别名,指其功效强大,能够治疗多种疾病。
山苋菜:山苋菜是一种植物,与牛膝不同,但可能因形状或功效相似而被误称为牛膝。
对节菜:对节菜是牛膝的另一种别名,可能与植物的生长特性有关。
苦:味道苦,中医认为苦味药物具有清热、泻火、燥湿、解毒等作用。
酸:味道酸,中医认为酸味药物具有收敛、固涩、止汗、止泻等作用。
平:药性平和,指药物不寒不热,对人体的阴阳平衡影响较小。
无毒:指药物没有毒性,对人体没有明显的副作用。
劳疟:劳疟是古代医学术语,指因劳累引起的疟疾。
积久:积久指长期积累,久治不愈。
消渴:消渴是中医术语,指糖尿病。
下元虚损:下元虚损指肾气虚弱,多表现为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症状。
生地黄汁:生地黄汁是生地黄的汁液,具有滋阴清热、凉血止血的功效。
蜜:蜂蜜,具有润肺止咳、解毒止痛等功效。
梧子:梧子是一种植物种子,形状较小,常用来比喻非常小的东西。
万病丸:万病丸是一种中药方剂,由牛膝等药物组成,具有治疗多种疾病的作用。
胞衣不下:胞衣不下是指产后胎盘不能正常排出体外。
漆:漆是一种树脂,具有防腐、防潮等作用,这里指用漆炒制牛膝。
乳蛾:乳蛾是指喉咙部位的炎症,常伴有疼痛、吞咽困难等症状。
艾叶:艾叶是一种植物叶子,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等功效。
乳:人乳,即人奶,具有滋养身体、补益气血等作用。
口舌疮烂:口舌疮烂是指口腔或舌头上的溃疡。
牙齿疼痛:牙齿疼痛是指牙齿不适或疼痛的感觉。
恶疮:恶疮是指病情严重、不易治愈的疮疡。
痈疖:痈疖是指皮肤和软组织的化脓性感染。
地锦草:地锦草是一种植物,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
附方:附方是指在正方剂的基础上,根据病情变化而添加的辅助方剂。
足厥阴、少阴:足厥阴、少阴是中医经络学中的两个经络,分别对应肝和肾。
症瘕:症瘕是中医术语,指腹部肿块。
淋痛:淋痛是指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经候:经候是指月经周期。
胎产:胎产是指妊娠和分娩的过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牛膝-评注
释名亦名牛茎、百倍、山苋菜、对节菜。这一段首先介绍了牛膝的别名,通过这些别名,我们可以了解到牛膝在古代的民间认知和使用。牛膝,因其形状类似牛的茎而得名,而‘百倍’则暗示了其药效之强大。‘山苋菜’和‘对节菜’则表明了其生长环境和形态特征,为后世对牛膝的认知提供了直观的参考。
气味(根)苦、酸、平、无毒。此句描述了牛膝根的药性。苦味入心,酸味入肝,平性则说明其性质平和,无毒则表示其安全性高。这种药性的描述为后续的功效分析奠定了基础。
主治劳疟积久。用长牛膝一把,生切,加水六升,煮成二升,分三次服完(清晨一服,未发疟前一服,临发疟时一服。)消渴不止(下元虚损)。这里详细介绍了牛膝的用法和功效。针对疟疾和消渴,牛膝的用法体现了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即根据病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用牛膝五两,研细,浸入生地黄汁五升中。日晒夜浸,直到汁尽。加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温酒送下。久服于身体有益。妇女血病(月经淋闭,月经不来,绕脐寒疝痛,产后血气不调,腹中结症瘕不散诸病)。用牛膝在酒中浸一夜,取出焙干;另用漆炒令烟尽。各一两为末,加生地黄汁一升,慢火上熬成浓糊,团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丸,空心服,米汤送下。此方名‘万病丸’。这些内容详细介绍了牛膝在治疗妇女血病方面的应用,包括丸剂的制作方法和服用方法,反映了中医在妇科疾病治疗上的独到之处。
胞衣不下。用牛膝八两、葵子一合,加水九升,煎成三升。分三次服。产后尿血。用川牛膝水煎常服。这两段介绍了牛膝在治疗产后病症中的应用,如胞衣不下和产后尿血,体现了中医对产后调理的重视。
喉痹乳蛾。用新鲜牛膝根一把、艾叶七片,同人乳捣和,取汗灌入鼻内。不久,痰涎从口鼻流出即愈。不用艾叶亦可。又方:牛膝捣汁和陈醋灌病人。口舌疮烂。用牛膝浸酒含漱,亦可煎饮。牙齿疼痛。用牛膝研末含漱,也可以用牛膝烧灰敷患处。恶疮(人不知名)。用牛膝根捣敷。痈疖已溃。用牛膝根略刮去皮,插入疮口中,留半寸在外,以嫩橘叶及地锦草各一把,捣烂后涂疮上。这些内容展示了牛膝在治疗多种病症中的应用,如喉痹、乳蛾、口舌疮烂、牙齿疼痛、恶疮、痈疖等,反映了牛膝的广泛用途。
附方李时珍说:‘牛膝乃足厥阴、少阴之药。所主之药,大抵得酒则能补肝、肾,生用则能去恶血,二者而已。其治腰膝骨痛、足痿阴消,失溺、久疟、伤中少气诸病,非取其补肝肾之功欤?其治症瘕、心腹诸痛、痈肿恶疮、金疮折伤、喉齿、淋痛、尿血、经候、胎产诸病,非取其去恶血之功欤?’这段话是李时珍对牛膝药性的总结,他认为牛膝具有补肝肾和去恶血的功效,并列举了牛膝在治疗多种病症中的应用,体现了中医对药物功效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