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水苏

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水苏-原文

释名鸡苏、香苏、龙脑薄荷 、芥苴。

气味(茎、叶)辛、微温、无毒。

主治漏血促使煞费苦心,用水苏煮汁一升服。

吐血、下血。用水苏茎叶,煎汁服。

吐血咳嗽。用水苏焙干研细,每服一钱,米汤送下。

鼻血不止。用水苏五合,香豉二俣,同捣烂,搓成小团,如枣核在、塞鼻孔中,鼻血即止。

又方:水苏二两,防风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温水送下。同时以水苏叶塞鼻。

又方:水苏、生地典,等分为末,冷水送服。

鼻渊(按:鼻渊俗名脑漏,鼻中不断流水、流脓,或脓中带血)。用水苏叶、麦站科、川 芎、桑白皮、炙黄芪、炙甘草、生地黄(焙),等分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四十丸,人参汤送下。

风热头痛(热结上焦,致生风气,痰厥头痛)。用水苏叶五两、皂荚(炙,去皮,去子)三两、芫花(醋炒焦)一两,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饭后服,荆芥汤送下。

突然耳聋。用水苏叶生捣,棉裹,塞耳内。

头生白屑。用水苏煮汗或烧灰淋汁洗头。

蛇虫咬佃。用水苏研末,酒冲服。并以敷伤处。

附方水苏的主要功用在于理血下气。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水苏-译文

水苏的别名叫鸡苏、香苏、龙脑薄荷、芥苴。

它的气味(茎、叶)是辛辣、微温、无毒。

主治漏血,让人煞费苦心,可以用水苏煮汁一升服用。治疗吐血、下血。用水苏的茎叶,煎煮汁液服用。治疗吐血咳嗽。将水苏烘干后研成细末,每次服用一钱,用米汤送服。治疗鼻血不止。用水苏五合,香豉二俣,一起捣烂,搓成小团,像枣核大小,塞入鼻孔中,鼻血就会停止。

还有其他方子:水苏二两,防风一两,共同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钱,用温水送服。同时用水苏叶塞入鼻孔。又有方子:水苏和生地黄等量研成粉末,用冷水送服。治疗鼻渊(按:鼻渊俗称脑漏,指鼻中不断流水、流脓,或脓中带血)。用水苏叶、麦门冬、川芎、桑白皮、炙黄芪、炙甘草、生地黄(烘干),等量研成粉末,加入炼蜜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四十丸,用人参汤送服。

治疗风热头痛(热结上焦,导致生风气,痰厥头痛)。用水苏叶五两、皂荚(炙,去皮,去子)三两、芫花(醋炒焦)一两,共同研成粉末。加入炼蜜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二十丸,饭后服用,用荆芥汤送服。

突然耳聋。用水苏叶生捣,用棉花包裹,塞入耳内。

头上长有白屑。用水苏煮汁或烧灰后用其淋出的汁液洗头。

被蛇虫咬伤。用水苏研成粉末,用酒冲服。并且敷在伤口处。

附方:水苏的主要功效在于理血下气。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水苏-注解

鸡苏:鸡苏是水苏的别称,水苏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叶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

香苏:香苏也是水苏的别称,指的是水苏的香气,因其具有独特的香气而得名。

龙脑薄荷:龙脑薄荷是一种药材,也称为冰片,是从龙脑香中提取的香料,具有清热解毒、开窍醒神的作用。

芥苴:芥苴是指芥菜的根,具有温中散寒、消肿止痛的功效。

漏血:漏血是指血液从身体某个部位不正常地渗出,造成出血。

煞费苦心:形容非常用心,费尽心思。

水苏:水苏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茎叶可入药,具有理血、下气、清热解毒等功效。

煎汁:煎汁是指将药材放入水中煮沸,然后去渣取汁。

焙干研细:焙干研细是指将药材经过烘焙干燥后,研磨成粉末。

米汤:米汤是用米煮成的汤,常用于调制药物。

鼻血不止:鼻血不止是指鼻出血不止,难以自行停止。

鼻渊:鼻渊,俗名脑漏,是指鼻中不断流水、流脓,或脓中带血的一种疾病。

梧子:梧子是指梧桐树的种子,古代常用来作为药丸的比喻。

皂荚:皂荚是一种植物,其荚果可入药,具有祛风、散寒、解毒等功效。

芫花:芫花是一种植物,其花和果实可入药,具有祛风、散寒、解毒等功效。

棉裹:棉裹是指用棉花包裹。

蛇虫咬伤:蛇虫咬伤是指被蛇或虫类咬伤。

酒冲服:酒冲服是指将药物用酒调匀后服用。

理血下气:理血下气是指通过药物调理血液和气机,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水苏-评注

释名鸡苏、香苏、龙脑薄荷、芥苴。这四字开篇即点明了水苏的别名,体现了中医药中常用的以动植物的自然属性来命名药材的传统。‘鸡苏’、‘香苏’、‘龙脑薄荷’、‘芥苴’这些别名,不仅便于记忆,也富含了民间对水苏功效的直观感受和美好寓意。

气味(茎、叶)辛、微温、无毒。此句介绍了水苏的药性,‘辛’表明其具有发散作用,‘微温’说明其性质温和,‘无毒’则表明其安全性高,适合长期服用。

主治漏血促使煞费苦心,用水苏煮汁一升服。此句描述了水苏治疗漏血的功效,‘煞费苦心’形象地描绘了治疗过程中的困难和患者所承受的痛苦,而水苏的疗效则给人以希望。

吐血、下血。用水苏茎叶,煎汁服。此两句进一步说明了水苏在治疗吐血和下血方面的应用,煎汁服用的方式也体现了中医用药的简便性。

吐血咳嗽。用水苏焙干研细,每服一钱,米汤送下。此句描述了水苏在治疗吐血咳嗽时的用法,‘焙干研细’表明了对药材的加工处理,‘米汤送下’则体现了中医用药的温和性。

鼻血不止。用水苏五合,香豉二俣,同捣烂,搓成小团,如枣核在、塞鼻孔中,鼻血即止。此句详细描述了水苏治疗鼻血的方法,‘同捣烂,搓成小团’体现了古人对药材的利用方式,‘塞鼻孔中’则是一种直接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又方:水苏二两,防风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温水送下。同时以水苏叶塞鼻。此方展示了水苏与其他药材的配伍使用,‘共研为末’说明了对药材的精细加工,‘温水送下’则是对药性的温和处理。

又方:水苏、生地典,等分为末,冷水送服。鼻渊(按:鼻渊俗名脑漏,鼻中不断流水、流脓,或脓中带血)。此方说明了水苏在治疗鼻渊时的应用,‘等分为末’表明了药材的配比,‘冷水送服’则是对药性的考虑。

用水苏叶、麦站科、川芎、桑白皮、炙黄芪、炙甘草、生地黄(焙),等分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四十丸,人参汤送下。此方展示了水苏与其他药材的复合应用,‘加炼蜜做成丸子’体现了中药的制剂工艺,‘人参汤送下’则是对药性的进一步提升。

风热头痛(热结上焦,致生风气,痰厥头痛)。用水苏叶五两、皂荚(炙,去皮,去子)三两、芫花(醋炒焦)一两,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饭后服,荆芥汤送下。此方描述了水苏在治疗风热头痛时的应用,‘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等细节体现了古人对药材的精细处理。

突然耳聋。用水苏叶生捣,棉裹,塞耳内。头生白屑。用水苏煮汗或烧灰淋汁洗头。此两句分别描述了水苏在治疗耳聋和头屑方面的应用,‘生捣’、‘棉裹’、‘煮汗’、‘烧灰淋汁’等手法体现了古人对药材的灵活运用。

蛇虫咬佃。用水苏研末,酒冲服。并以敷伤处。此句说明了水苏在治疗蛇虫咬伤时的应用,‘研末’、‘酒冲服’、‘敷伤处’等手法体现了古人对药材的多样应用。

附方水苏的主要功用在于理血下气。此句总结了水苏的主要功效,‘理血下气’概括了水苏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同时也说明了水苏在临床应用中的广泛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水苏》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302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