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律草-原文
释名勒草、葛勒蔓、来莓草。
气味甘、苦、寒、无毒。
主治小便石淋。
取律草根汁一升饮服,石当出,不出再服。
小便膏淋。
取律草根生汁三升、醋二合,混匀一次服下。
尿血。
治方同上。
久痢。
用律草研为末,装管中吹入肛门。
数次后即见效。
疟疾。
用律草末、常山末等分,以淡浆水两碗,泡药露一夜,五更时煎成一碗,分二次服。
以吐邮痰涎为愈。
遍体癞疮。
用律草煎成浓汤洗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律草-译文
这种草叫做勒草、葛勒蔓、来莓草。
它的味道是甜、苦、寒性,没有毒性。
主要用来治疗小便中的结石。取律草根的汁液一升饮用,结石应该会排出,如果没有排出,可以再服用一次。
治疗小便中的膏淋。取律草根的新鲜汁液三升、醋二合,混合均匀后一次服下。
治疗尿血。治疗方法与上述相同。
治疗久泻。将律草研磨成粉末,装入管中吹入肛门。使用几次后就会见效。
治疗疟疾。将律草末和常山末等量混合,用淡浆水两碗,浸泡药物一夜,五更时煎成一碗,分两次服用。以呕吐痰涎为治愈的标志。
治疗全身的癞疮。将律草煎成浓汤用来洗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律草-注解
勒草:勒草,即莪术,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茎可入药,具有活血化瘀、散结止痛的功效。
葛勒蔓:葛勒蔓,可能是指葛根的蔓茎,葛根是一种药用植物,其根可入药,具有解热、生津、止渴等功效。
来莓草:来莓草,指的可能是某些具有类似莓果植物特性的草本植物,具体指代可能需要根据上下文或具体文献确定。
气味:指药物的气味,包括味道和气味,中医认为不同的气味具有不同的药效。
甘:味道甜,中医认为甘味药物能补益、和中。
苦:味道苦,中医认为苦味药物能清热、燥湿、泻火。
寒:性质寒冷,中医认为寒性药物能清热、解毒、降火。
无毒:指药物没有毒性,对人体无害。
小便石淋:小便石淋,中医病名,指尿中夹有砂石,导致排尿困难、疼痛等症状。
律草:律草,指具有律动或规律生长特性的草本植物,此处可能是指某种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
律草根汁:律草根经过榨取得到的汁液,用于药用。
小便膏淋:小便膏淋,中医病名,指尿中混有脂膏状物质,多由湿热蕴结所致。
久痢:久痢,中医病名,指腹泻日久不愈,多由脾胃虚弱、湿热蕴结等病因引起。
研为末:将药材研磨成粉末,便于服用。
肛门:人体的排泄器官,位于消化系统的末端。
疟疾:疟疾,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主要症状为周期性发冷、发热、出汗。
常山末:常山是一种植物,其干燥根或根茎可入药,用于治疗疟疾。
淡浆水:淡的豆浆水,此处可能指稀释的豆浆,用于泡药。
吐邮痰涎:吐出痰液和涎沫,是某些疾病治疗过程中的一个症状,也指通过吐痰来排除病邪。
遍体癞疮:遍体癞疮,指全身性的皮肤病,癞疮可能是指某些皮肤疾病,如麻风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律草-评注
释名勒草、葛勒蔓、来莓草。此三名为同一种植物的别称,反映了古人对植物名称的多样性。在古代,植物名称往往与民间传说、药用价值或形态特征有关,这些名称的并存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认知与利用。
气味甘、苦、寒、无毒。此句是对律草性质的描述。甘味入脾,苦味入心,寒性清热解毒,无毒则表明其安全性。这些性质说明律草具有调和脾胃、清热解毒的功效,适合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主治小便石淋。律草被用于治疗小便石淋,即尿路结石。古人认为,律草具有通淋利尿的作用,能够帮助排出结石,缓解症状。
取律草根汁一升饮服,石当出,不出再服。此法强调个体差异,根据病情变化调整用药量,体现了古人对疾病治疗的灵活性和个性化。
小便膏淋。此病指尿液中混有油脂状物质,律草生汁与醋的混合使用,可能是因为醋具有收敛、止痛的作用,与律草的利尿通淋相辅相成。
尿血。治方同上。律草对于尿血的治疗方法与小便石淋相似,说明律草在治疗泌尿系统疾病方面具有多方面的疗效。
久痢。用律草研为末,装管中吹入肛门。此法体现了古人对疾病治疗方法的创新,将草药粉末通过肛门给药,可能是为了直接作用于患处,提高治疗效果。
数次后即见效。这句话强调了治疗效果的持续性,说明律草对于久痢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疟疾。用律草末、常山末等分,以淡浆水两碗,泡药露一夜,五更时煎成一碗,分二次服。此法详细描述了疟疾的治疗过程,体现了古人对疾病治疗方法的细致入微。
以吐邮痰涎为愈。这里的‘吐邮’可能是指呕吐和腹泻,痰涎则是指痰液。此法通过促使患者吐出痰涎,以达到治疗疟疾的目的。
遍体癞疮。用律草煎成浓汤洗澡。此法利用律草的清热解毒功效,通过外部清洗来治疗癞疮,体现了古人对疾病治疗的整体观念。
总体来看,这段古文详细记载了律草的药用价值及其在治疗多种疾病中的应用,反映了古人对草药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这些记载不仅为我们了解古代医学提供了宝贵资料,也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敬畏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