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山慈姑

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山慈姑-原文

释名亦名金灯、鬼灯 、朱姑、鹿蹄草、无义草。

气味(根)甘、微辛、有小毒。

主治面疱斑痣。用山慈母根每夜涂搽,早上洗去。

牙龈肿痛。用山慈姑的枝和根煎汤随时漱口,漱后吐出。

痈疽疔痛。用山慈姑(连根)、苍耳草等分,捣烂。

取好酒一杯,滤出药汁温服。或将两药干研成末,每服三钱,酒送下。

风痰 疾。用山慈姑一个,滴茶磨成泥。

中午时以茶调匀服下,躺着晒一会太阳,即有恶物吐出,病自断根。

如不吐,可喝一点热茶。

一切疮毒,蛇虫毒,饮食毒,瘴气等。

用“万病解毒丸”(一名“太已紫金丹”、“玉枢丹”)。

“丹居家远出、行兵动众,不可无此”。

其配方如下:

山慈姑,去皮,洗净,焙干,取二两;

川五倍子,洗刷,焙干,取二两;

千金子仁,研细,以纸压去油质,取一两;

红牙大戟,去芦,洗净,焙干,取一两半;

麝香三钱。

各药共研为末,加浓糯米汤调和,细捣,作成一钱一锭的药剂。

斟酌病情,或外治,或内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山慈姑-译文

这种草药又称金灯、鬼灯、朱姑、鹿蹄草、无义草。

它的气味(根)是甜的、微微有些辛辣,但有毒。

它可以治疗脸上的痘痘和斑点。

如果用山慈姑的根,每晚涂抹,第二天早上洗掉。

对于牙龈肿痛,可以用山慈姑的枝和根煎汤随时漱口,漱口后吐出。

对于痈疽疔痛,可以用山慈姑(包括根)和苍耳草等量,捣碎。

取一杯好酒,过滤出药汁,温热后服用。或者将两种药研成末,每次服用三钱,用酒送下。

对于风痰疾病,取一个山慈姑,滴入茶中磨成泥。

中午时用茶调匀服用,然后躺下晒一会儿太阳,就会有恶物吐出,病根自然断掉。

如果不吐,可以喝一点热茶。

对于所有的疮毒、蛇虫毒、食物中毒、瘴气等,可以使用‘万病解毒丸’(又名‘太已紫金丹’、‘玉枢丹’)。‘丹’对于居家远行、军队行动,是不可或缺的。

其配方如下:山慈姑去皮、洗净、焙干,取二两;川五倍子洗刷、焙干,取二两;千金子仁研细,用纸压去油质,取一两;红牙大戟去芦、洗净、焙干,取一两半;麝香三钱。

将这些药共同研成末,加入浓糯米汤调和,细捣,制成一钱一锭的药剂。

根据病情的轻重,可以选择外用或内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山慈姑-注解

金灯:指山慈姑的别名,因其花朵黄色,如金灯,故得名。

鬼灯:山慈姑的另一个别名,民间传说其夜间能发光,如同鬼火,故有此名。

朱姑:山慈姑的别名,朱指红色,姑为女性称呼,可能因其根茎呈红色,且药用价值高,故有此称。

鹿蹄草:山慈姑的别名,可能因其根茎形状类似鹿蹄,故有此名。

无义草:山慈姑的别名,可能因其药用价值高,但名字并无特别含义,故有此称。

山慈母:即山慈姑,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等功效。

面疱斑痣:指皮肤上的斑点、痣等。

牙龈肿痛:指牙龈发炎、肿胀、疼痛的症状。

痈疽疔痛:指皮肤和软组织的化脓性感染,表现为红肿、疼痛。

风痰疾:指由风邪和痰湿引起的疾病,表现为头痛、眩晕、咳嗽等症状。

万病解毒丸:是一种中药方剂,具有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

太已紫金丹:万病解毒丸的别名,太已指极大,紫金丹为古代珍贵药物,此处可能强调其功效广泛。

玉枢丹:万病解毒丸的别名,玉枢指珍贵,丹为古代对药物的称呼,此处可能强调其珍贵和功效。

川五倍子:中药材,具有收敛、止泻、止血等功效。

千金子仁:中药材,具有祛痰、止咳、散结等功效。

红牙大戟:中药材,具有泻下、逐水、消肿等功效。

麝香:中药材,具有开窍醒神、活血通经等功效。

糯米汤:用糯米熬制的汤汁,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等功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山慈姑-评注

释名亦名金灯、鬼灯、朱姑、鹿蹄草、无义草。此段开篇即点明了山慈姑的别名,反映了古人对植物名称的多样性。‘金灯’、‘鬼灯’等名称带有神秘色彩,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神秘主义倾向。‘朱姑’、‘鹿蹄草’等名称则较为形象,反映了古人对植物形态的观察和命名习惯。‘无义草’则带有贬义,可能是因为其药用价值不被当时所重视,或是其药效不明显。

气味(根)甘、微辛、有小毒。此句描述了山慈姑根的药性,‘甘’、‘微辛’体现了其调和阴阳、补益身心的特点,而‘有小毒’则提醒使用者需谨慎使用,以免中毒。

主治面疱斑痣。用山慈母根每夜涂搽,早上洗去。牙龈肿痛。用山慈姑的枝和根煎汤随时漱口,漱后吐出。痈疽疔痛。用山慈姑(连根)、苍耳草等分,捣烂。取好酒一杯,滤出药汁温服。或将两药干研成末,每服三钱,酒送下。风痰疾。用山慈姑一个,滴茶磨成泥。中午时以茶调匀服下,躺着晒一会太阳,即有恶物吐出,病自断根。如不吐,可喝一点热茶。这些句子详细介绍了山慈姑的多种药用方法,反映了古人对植物药性的深入研究和实际应用。治疗方法多样,既有外用也有内服,体现了古人对疾病治疗方法的丰富性和实用性。

一切疮毒,蛇虫毒,饮食毒,瘴气等。用‘万病解毒丸’(一名‘太已紫金丹’、‘玉枢丹’)。‘丹居家远出、行兵动众,不可无此’。此段说明了山慈姑在解毒方面的强大功效,‘万病解毒丸’等方剂的命名,反映了古人对山慈姑解毒功效的认可和推崇。‘不可无此’则强调了山慈姑在古代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其配方如下:山慈姑,去皮,洗净,焙干,取二两;川五倍子,洗刷,焙干,取二两;千金子仁,研细,以纸压去油质,取一两;红牙大戟,去芦,洗净,焙干,取一两半;麝香三钱。各药共研为末,加浓糯米汤调和,细捣,作成一钱一锭的药剂。此段详细介绍了‘万病解毒丸’的配方,体现了古人对药物配伍的讲究和对药效的精准把握。各药物的使用方法和比例都经过精心筛选,以确保药效的最大化。

斟酌病情,或外治,或内服。此句总结了山慈姑的用药原则,强调根据病情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体现了古人对医学治疗方法的灵活性和个性化。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山慈姑》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297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