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局箬-原文
释名鬼芋、鬼头。
气味(根)辛、寒、有毒。
主治痈肿风毒(磨浆敷涂)。
亦治消竭。
附方可用治肿病颈淋巴结核、痈疖肿毒、毒蛇咬伤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局箬-译文
这种植物的名称叫做鬼芋、鬼头。
它的气味(指的是根部的气味)是辣的、冷的、有毒的。
它可以用来治疗痈肿、风毒(将植物的浆液磨碎后敷涂在患处)。也可以用来治疗消渴(指口渴多饮的病症)。
附带的方子可以用它来治疗颈淋巴结核、痈疖肿毒、毒蛇咬伤等疾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局箬-注解
鬼芋:鬼芋,又称鬼头,是薯蓣科植物薯芋的块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鬼芋被认为有驱邪避凶的作用,因此得名。鬼芋在中医药中常用,性味辛、寒,具有解毒、消肿、散结等功效。
鬼头:鬼头与鬼芋同指,是薯芋的别名,具有与鬼芋相同的药用价值和文化寓意。
气味(根)辛、寒、有毒:这里的气味指的是鬼芋根的药性。辛,指其味道辛辣;寒,指其性质偏寒凉;有毒,指其具有一定的毒性,需要适量使用。
主治痈肿风毒(磨浆敷涂):痈肿风毒是指因风邪和毒气引起的皮肤红肿、疼痛等症状。磨浆敷涂,指的是将鬼芋根磨成浆状,外敷于患处。
亦治消竭:消竭,指体液、气血等流失过多导致的身体虚弱。鬼芋在中医药中也有补益作用,可用于治疗消竭。
附方可用治肿病颈淋巴结核、痈疖肿毒、毒蛇咬伤等:附方指的是将鬼芋用于治疗其他病症的具体方剂。颈淋巴结核、痈疖肿毒、毒蛇咬伤等都是鬼芋在中医药中常见的适应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局箬-评注
‘鬼芋’和‘鬼头’这两个名称,从字面上理解,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反映了古人对这种植物的认识和命名方式。在古代,由于科学知识的局限,人们对自然界的许多事物都赋予了神话色彩,这种命名方式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探索精神。
‘气味(根)辛、寒、有毒’这一描述,是对鬼芋根部的药性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辛’和‘寒’是中医理论中的概念,分别代表药物的性质,辛味药物通常具有发散、行气的作用,而寒性药物则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有毒’则表明该植物具有一定的毒性,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主治痈肿风毒(磨浆敷涂)’这句话揭示了鬼芋的主要药用功能。痈肿和风毒是中医中常见的病症,痈肿指的是皮肤和软组织的化脓性感染,风毒则是指因风邪引起的疾病。磨浆敷涂是一种传统的中医外治法,通过将药物磨成浆状,直接敷涂在患处,以达到治疗目的。
‘亦治消竭’这句话表明鬼芋还具有治疗消竭的功效。消竭在中医中指的是身体虚弱、精力不足的状态,鬼芋可能通过其药性来增强体质,恢复精力。
‘附方可用治肿病颈淋巴结核、痈疖肿毒、毒蛇咬伤等’这一部分提供了具体的药用实例。附方是中医中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将多种药物组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这里提到的几种病症,都是中医中常见的疾病,鬼芋的应用体现了中医治疗方法的多样性和实用性。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是对鬼芋这一传统中药材的详细描述,从其名称、药性、主治病症到具体应用,都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对中医药学的深刻理解。鬼芋作为一味传统中药材,其药用价值和治疗作用在中医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研究中医药学的发展历程和传统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