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土茯苓-原文
释名土萆解、刺猪苓、山猪粪、草禹余粮、仙遗粮、冷饭团、硬饭、山地栗。
气味(根)甘、淡、平、无毒。
主治梅毒。用土茯苓四两、皂角子七个,煎水代茶饮。
骨挛痈漏(筋骨疼痛,溃烂成痈,积年累月,终身成为废疾)。用土茯苓一两,有热加黄苓、黄连,气虚加四君子汤,血虚加四物汤,煎水代茶饮。
又方:用土茯苓四两、四物汤一两、皂角子七个、川椒四十九粒、灯心七根,煎水代茶饮。
瘰疬溃烂。用土茯苓切片,或研为末,水煎服,或加在粥内吃下。多吃为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土茯苓-译文
这种草药的名称有土萆解、刺猪苓、山猪粪、草禹余粮、仙遗粮、冷饭团、硬饭、山地栗。
它的气味(指根部)是甜的、淡的、平和的,且没有毒性。
主要用来治疗梅毒。使用土茯苓四两,皂角子七个,煎成水代替茶喝。
对于骨节疼痛、溃烂成痈(指筋骨疼痛,溃烂形成痈疮,长期不愈,最终成为残疾)。使用土茯苓一两,如果有热症,加黄芩、黄连;如果气虚,加四君子汤;如果血虚,加四物汤,煎成水代替茶喝。
还有另一个方子:使用土茯苓四两、四物汤一两、皂角子七个、川椒四十九粒、灯心七根,煎成水代替茶喝。
对于瘰疬溃烂的情况。可以将土茯苓切片,或者研成粉末,用水煎服,或者加在粥里吃下。多吃有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土茯苓-注解
土萆解:土萆解是一种中草药,学名为Smilax glabra,属于薯蓣科植物。其根茎可以入药,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通乳的功效。
刺猪苓:刺猪苓是一种中草药,学名为Poria cocos,又称猪苓。其子实体可以入药,具有利水渗湿、通便利尿的功效。
山猪粪:山猪粪在古文献中可能是指某些植物或其根茎,具体指代不明,可能是一种药用植物或其部分。
草禹余粮:草禹余粮是一种中草药,学名为Rehmannia glutinosa,又称地黄。其根可以入药,具有滋阴补血、清热凉血的功效。
仙遗粮:仙遗粮在古文献中可能是指某些具有神奇疗效的草药,具体指代不明,可能是一种传说中的药物。
冷饭团:冷饭团可能是指用冷饭制成的食物团,这里可能是指用某种草药与冷饭混合制成的药食同源的食物。
硬饭:硬饭可能是指经过特殊处理或烹饪的饭食,这里可能是指用某种草药与饭食混合制成的药食同源的食物。
山地栗:山地栗可能是指生长在山地的某种植物,具体指代不明,可能是一种药用植物。
气味(根)甘、淡、平、无毒:这里的气味描述是指土茯苓根的药性,甘味表示能补益,淡味表示能渗利,平性表示性质平和,无毒表示无毒性。
梅毒:梅毒是一种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表现为皮肤、黏膜的溃疡和全身症状。
皂角子:皂角子是指皂荚的种子,皂荚是一种植物,其种子可以入药,具有祛风、解毒、杀虫的功效。
黄苓:黄苓是一种中草药,学名为Scutellaria baicalensis,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
黄连:黄连是一种中草药,学名为Coptis chinensis,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
四君子汤:四君子汤是一种中药方剂,由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组成,具有补气健脾的功效。
四物汤:四物汤是一种中药方剂,由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组成,具有补血调经的功效。
川椒:川椒是指四川产的大川椒,即花椒,具有温中散寒、止痛止泻的功效。
灯心:灯心是指灯芯草的茎髓,可以入药,具有利尿通乳、清热解毒的功效。
瘰疬溃烂:瘰疬是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表现为淋巴结肿大,溃烂等症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土茯苓-评注
释名部分,‘土萆解、刺猪苓、山猪粪、草禹余粮、仙遗粮、冷饭团、硬饭、山地栗’这些名称,均为土茯苓的别称,反映了古人对该植物形态和特性的认识。其中,‘土萆解’暗示其生长于土壤之中,具有解药毒的功效;‘刺猪苓’则可能是因为其根茎有刺,与猪苓相似;‘山猪粪’和‘草禹余粮’则可能是因为其外观类似动物的排泄物或粮食;‘仙遗粮’则赋予了其神秘色彩,可能是因为其药用价值被古人视为仙家所遗留;‘冷饭团’和‘硬饭’则可能是因为其食用时的口感;‘山地栗’则是因为其外形类似栗子。这些名称不仅丰富了古汉语的词汇,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观察和认知。
气味描述‘甘、淡、平、无毒’,是对土茯苓药性的概括。‘甘’表明其味道甜美,可能具有补益作用;‘淡’则表示其味道不浓,性质平和;‘平’意味着其药性温和,不会引起强烈的副作用;‘无毒’则强调了其安全性,是中医药中评价药物安全性的重要标准。
主治部分,‘梅毒’是土茯苓的主要治疗对象,反映了其具有解毒、清热、利湿的功效。‘用土茯苓四两、皂角子七个,煎水代茶饮’是土茯苓的常见用法,皂角子作为辅助药材,可能增强了其解毒效果。
‘骨挛痈漏’一症,描述了筋骨疼痛、溃烂成痈的症状,是土茯苓在治疗疾病时的具体应用。文中提到的加减法,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调整药材的用量和种类,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瘰疬溃烂’的治疗方法,说明了土茯苓不仅可以外用,也可以内服,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用土茯苓切片,或研为末,水煎服,或加在粥内吃下’的描述,提供了土茯苓的不同使用方式,方便患者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用药方法。
‘多吃为好’的结论,反映了土茯苓的药性温和,长期服用可能有益于身体健康,体现了古人对药物作用的认识和用药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