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升麻-原文
释名亦名周麻。
气味甘、苦、平、微寒、无毒。
主治豌豆斑疮(状如豌豆,有白浆,由头面传及躯体,不急救有生命危险)。用蜜煎升麻,随时取食。
另以水煮升麻,棉花沾药汁洗疮。
突发肿毒。用升麻磨醋,随时涂搽。
喉痹。用升麻片含咽,或以升麻半两煎水服,引吐为效。
胃热牙痛。用升麻煎汤,热漱并咽下。方中加生地黄亦可。
口舌生疮。用升麻一两、黄连三分,共研为末。棉裹药末含咽。
痱子热痒。用升麻煎汤服并洗痱子。
产后恶血不尽。用升麻三两,加清酒五升煮成二升,分两次服下。
解莨菪、野葛等毒。用升麻煮汁,多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升麻-译文
这种草药的别名叫做周麻。
它的味道是甜的、苦的、平和的、微寒的,并且没有毒性。
它主要用来治疗豌豆斑疮(这种疮看起来像豌豆,有白色的液体,可以从头部和面部蔓延到身体其他部位,如果不及时救治会有生命危险)。可以使用蜜糖煎煮升麻,随时食用。另外,也可以用水煮升麻,用棉花蘸取药汁来清洗疮口。
对于突然出现的肿胀和毒疮,可以用升麻磨成粉末,然后加入醋中,随时涂抹。
如果喉咙肿痛,可以用升麻片含在嘴里咽下,或者将半两升麻煎成水服用,以引吐作为治疗方法。
对于胃热引起的牙痛,可以用升麻煎成汤,热着漱口并咽下。在方剂中也可以加入生地黄。
如果口舌生疮,可以用一两升麻和三分黄连,共同研成粉末。用棉花包裹药末含在嘴里咽下。
对于痱子引起的热痒,可以用升麻煎成汤服用,并且用来清洗痱子。
产后如果恶血没有排干净,可以用三两升麻,加入五升清酒,煮成两升,分两次服用。
用于解救莨菪、野葛等植物的毒,可以用升麻煮汁,多量服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升麻-注解
周麻:周麻,又称升麻,是一种中药材,学名为Cimicifuga foetida L.,属于毛茛科升麻属植物。其根茎入药,具有清热解毒、升阳发表的功效。
气味:指药物的口感和味道,甘、苦、平、微寒、无毒分别表示药物的味道和性质。甘味通常表示药物具有补益作用,苦味表示清热解毒,平表示性质平和,微寒表示性质偏寒,无毒表示药物安全无副作用。
豌豆斑疮:豌豆斑疮是一种皮肤病,表现为皮肤上出现类似豌豆大小的丘疹,伴有白色浆液,可能由头部、面部蔓延至身体其他部位,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蜜煎升麻:蜜煎升麻是将升麻与蜜糖混合煎制而成,蜜糖具有润肺止咳、解毒的作用,与升麻合用可以增强其疗效。
水煮升麻:水煮升麻是指将升麻用水煎煮,提取其有效成分。
突发肿毒:突发肿毒是指突然出现的局部肿胀和毒疮。
喉痹:喉痹是指咽喉肿痛,吞咽困难的一种症状。
升麻片:升麻片是将升麻切片制成,便于服用。
胃热牙痛:胃热牙痛是指胃火旺盛引起的牙齿疼痛。
生地黄:生地黄是一种中药材,学名为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 具有滋阴降火、清热解毒的功效。
口舌生疮:口舌生疮是指口腔或舌头上出现溃疡或疱疹。
痱子:痱子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多发生在夏季,表现为皮肤上出现红色小丘疹,伴有瘙痒。
产后恶血不尽:产后恶血不尽是指妇女产后体内残留的瘀血未能完全排出。
莨菪:莨菪是一种有毒植物,其种子和果实含有毒碱,误食可引起中毒。
野葛:野葛是一种植物,其根茎入药,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的功效,但过量使用也可能引起中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升麻-评注
此段古文描述了升麻的释名、气味、主治及用法,体现了古人对草药的深入研究和应用。以下是对每行的逐句赏析:
释名亦名周麻:释名即解释其名称,周麻是升麻的别名。这表明古人在命名草药时,不仅考虑其功效,还考虑其生长环境和形态,以便于识别和传承。
气味甘、苦、平、微寒、无毒:这里描述了升麻的药性,甘、苦、平、微寒分别代表了其味道和性质,无毒则说明其安全性。这种对药性的详细描述,体现了古人对草药药理的深刻理解。
主治豌豆斑疮(状如豌豆,有白浆,由头面传及躯体,不急救有生命危险)。用蜜煎升麻,随时取食。另以水煮升麻,棉花沾药汁洗疮:此句介绍了升麻的主治疾病及其用法。豌豆斑疮是一种严重的皮肤病,古人在治疗时,既考虑内服,也考虑外用,体现了综合治疗的思想。
突发肿毒。用升麻磨醋,随时涂搽:此句说明了升麻在治疗突发肿毒时的应用,磨醋涂搽,既体现了升麻的解毒功效,也反映了古人对药物配伍的智慧。
喉痹。用升麻片含咽,或以升麻半两煎水服,引吐为效:此句描述了升麻在治疗喉痹时的用法,含咽和煎水服均能起到引吐的效果,显示了升麻在治疗喉部疾病时的多面性。
胃热牙痛。用升麻煎汤,热漱并咽下。方中加生地黄亦可:此句说明了升麻在治疗胃热牙痛时的应用,煎汤漱口和咽下,以及与生地黄的配伍,体现了古人对草药配伍的讲究。
口舌生疮。用升麻一两、黄连三分,共研为末。棉裹药末含咽:此句描述了升麻在治疗口舌生疮时的用法,与黄连的配伍,体现了古人对药物相辅相成的认识。
痱子热痒。用升麻煎汤服并洗痱子:此句说明了升麻在治疗痱子热痒时的应用,既可内服,也可外用,体现了升麻的广泛用途。
产后恶血不尽。用升麻三两,加清酒五升煮成二升,分两次服下:此句描述了升麻在治疗产后恶血不尽时的用法,清酒的使用体现了古人对酒药作用的认可。
解莨菪、野葛等毒。用升麻煮汁,多服:此句说明了升麻在解药毒方面的应用,煮汁服用,体现了古人对草药解毒功效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