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刘寄奴草-原文
释名金寄奴、乌藤菜。
气味苦、温、无毒。
主治大小便血。用刘寄奴研末,茶调匀,空心服二钱即止。
打伤瘀血,伤及腹内,用刘寄奴、骨碎补、延胡索各一两,加水二升,煎至七合,又倒入酒和童便各一合,一次温服。
霍乱转痢用刘寄奴草煎汁内服。
汤火伤。用刘寄奴捣末。
先以鸡毛沾糯米资浆扫伤口,然后把药末敷上。
赤白痢。用刘寄奴、乌梅、白姜等分,水煎服。
赤多、加乌梅;白多,加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刘寄奴草-译文
这种草药的名字叫金寄奴或者乌藤菜。
它的味道是苦的,性质温和,没有毒性。
主要用来治疗大小便出血。使用刘寄奴研磨成粉末,用茶水调和均匀,空腹服用二钱(大约是6克左右)就可以止住出血。
对于因为打伤而导致的瘀血,或者伤到腹部内部的情况,可以使用刘寄奴、骨碎补、延胡索各一两(大约是30克左右),加入两升水,煎煮至七合(大约是350毫升左右),然后加入一合酒和一合童便,一次温热服用。
如果患有霍乱并转为痢疾,可以使用刘寄奴草煎煮的汁液服用。
对于烫伤或烧伤,使用刘寄奴研磨成粉末。首先用鸡毛沾取糯米浆涂在伤口上,然后撒上药末。
对于赤白痢疾,可以使用刘寄奴、乌梅、白姜等量混合,煎煮后服用。如果赤痢较多,就多加一些乌梅;如果白痢较多,就多加一些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刘寄奴草-注解
金寄奴:金寄奴,又名刘寄奴,是一种中草药,学名为Nepeta cataria,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等。
乌藤菜:乌藤菜,是一种中草药,学名为Cynanchum stauntonii,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湿热黄疸、小便不利等。
气味苦、温、无毒:气味描述了药材的味道和性质。苦味通常表示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燥湿的作用;温性表示药材具有温中散寒、暖胃的作用;无毒则表示药材对人体没有毒性。
大小便血:指大小便中带有血液,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如痔疮、肠炎、肿瘤等。
刘寄奴:刘寄奴,同金寄奴,是一种中草药,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
研末:将药材研磨成粉末,以便于服用。
茶调匀:用茶水调和药物粉末,使其均匀。
空心服:在空腹时服用药物,以利于药物吸收。
二钱:古代计量单位,一钱约等于3.75克。
打伤瘀血:指因打击或撞击造成的血液积聚在体内。
骨碎补:骨碎补,是一种中草药,学名为Dipsacus asper,具有活血化瘀、续筋接骨的功效。
延胡索:延胡索,是一种中草药,学名为Corydalis yanhusuo,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
煎:将药材放入水中,用火加热至沸腾,保持沸腾状态一段时间,使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溶解到水中。
七合:古代计量单位,一合约等于10毫升,七合即70毫升。
酒:指白酒,常用于中药的煎制或调制。
童便:指儿童的尿液,古代认为有特殊的药用价值。
霍乱转痢:霍乱是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表现为剧烈腹泻和呕吐,转痢则是指腹泻转变为痢疾。
汤火伤:指被热水或火焰烧伤。
鸡毛:鸡的羽毛,常用于中医的外敷疗法。
糯米资浆:糯米磨成浆,具有收敛伤口的作用。
赤白痢:赤白痢是一种肠道传染病,表现为腹泻,粪便中带有血液和黏液。
乌梅:乌梅,是一种果实,具有收敛止泻、生津止渴的功效。
白姜:白姜,即生姜,具有温中止呕、发汗解表的功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刘寄奴草-评注
释名金寄奴、乌藤菜:首先,这里的‘释名’是对药材的命名解释。金寄奴和乌藤菜是刘寄奴的两种别称,反映了古人对药材的命名习惯,通常基于药材的外观特征、生长环境或药效来命名。金寄奴可能指其颜色或质地,乌藤菜则可能指其生长于藤蔓之上。
气味苦、温、无毒:此句描述了刘寄奴的药性。‘苦’表明其味道,‘温’表示其性质偏温,适合温补之用,‘无毒’则说明其安全性,是古代药材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
主治大小便血:刘寄奴的主治功能之一是治疗大小便出血,这是中医所谓的血证,体现了刘寄奴在止血方面的药用价值。
用刘寄奴研末,茶调匀,空心服二钱即止:这里的用药方法详细说明了如何使用刘寄奴。研末是古代常用的制药方法,茶调匀则体现了中医的‘调和’理念,即通过调和不同的药物成分以达到更好的疗效。空心服意味着在空腹时服用,以利于药物吸收。
打伤瘀血,伤及腹内,用刘寄奴、骨碎补、延胡索各一两,加水二升,煎至七合,又倒入酒和童便各一合,一次温服:此段描述了治疗打伤瘀血和腹内损伤的复杂配方。这里使用了多种药材,如骨碎补和延胡索,它们与刘寄奴共同作用,增强了治疗效果。酒和童便的加入,可能是因为它们在古代医学中被认为有特殊的药效,如酒有行气活血的作用,童便则被认为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霍乱转痢用刘寄奴草煎汁内服:霍乱转痢是一种急性肠道疾病,刘寄奴草煎汁的内服说明了刘寄奴在治疗肠道疾病方面的应用,体现了中医对疾病的治疗方法。
汤火伤。用刘寄奴捣末。先以鸡毛沾糯米资浆扫伤口,然后把药末敷上:此段描述了刘寄奴在治疗烫伤或烧伤中的应用。捣末是为了使药物更易于敷用,鸡毛沾糯米浆可能用于清洁伤口,而刘寄奴末则直接用于伤口的治疗。
赤白痢。用刘寄奴、乌梅、白姜等分,水煎服。赤多、加乌梅;白多,加姜:赤白痢是中医对痢疾的一种分类,赤白分别指大便中血液的颜色。此处的治疗方法根据病情的不同调整了药材的用量,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乌梅和白姜的加入,可能是因为它们在收敛止泻方面的作用,而刘寄奴则可能用于清热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