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兰草-原文
释名(闲)、木香、香水兰、女兰、香草、燕尾香、大泽兰、兰泽草、煎泽草、省头草、都梁香、孩儿菊、千金草。
气味(叶)辛、平、无毒。
主治除胸中痰癖,治消渴,消痈肿,生血、调气,煮水,可以洗风病,可以解食牛马肉中毒。
附方兰草和兰花,在植物学上根本不是同一科的东西,但许多人没有作仔细的实际观察,往往把这两者混同起来。
连对本草有研究的寇苕(宋人)和朱震亨(元人)也认为兰花就是兰草,李时珍为此,特在《本草纲目》中的兰草条专门写了一段正误,把这两种植物从形态上辨清。
他说,医书是为实用而写的,汉有把药物弄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兰草-译文
这种植物的名称有:闲(即闲散的意思)、木香、香水兰、女兰、香草、燕尾香、大泽兰、兰泽草、煎泽草、省头草、都梁香、孩儿菊、千金草。
它的气味(指叶子)是辛(辣)、平(温和)、无毒。
它的主要功效是:除去胸中的痰癖,治疗消渴(即糖尿病),消除痈肿,促进血液生成、调和气息,煮水后可以用来洗治风病,也可以用来解食牛马肉中毒。
附方:兰草和兰花,在植物学上根本不是同一科的东西,但很多人没有进行仔细的实际观察,常常将这两者混淆。即使是对于本草有研究的寇宗奭(宋代的学者)和朱震亨(元代的学者)也认为兰花就是兰草,李时珍为了纠正这个错误,在《本草纲目》中兰草条目里专门写了一段来澄清这一点,从形态上区分了这两种植物。他说,医书是为了实用而编写的,历史上曾经有把药物搞错的情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兰草-注解
释名(闲):指兰草的别称,‘闲’字在此处可能表示兰草清闲、高洁的品格。
木香:一种草本植物,具有香气,常用于中医中。
香水兰:指具有香气的兰草,可能指某些兰草品种的香气浓郁。
女兰:可能指某些兰草品种,因其形态或香气被赋予女性特质。
香草:泛指具有香气的草本植物,此处指兰草。
燕尾香:可能指兰草的一种,因其形状或香气类似燕尾。
大泽兰:一种兰草,生长在泽地,具有较大体型。
兰泽草:指生长在泽地的兰草。
煎泽草:可能指将兰草煎煮后使用的草药。
省头草:指兰草,‘省’字在此处可能表示兰草的香气能够使人清醒。
都梁香:指产于都梁(地名)的香草,此处指兰草。
孩儿菊:可能指某种菊科植物,此处可能是误写或别称。
千金草:指价值极高的草药,此处指兰草。
气味(叶)辛、平、无毒:描述兰草叶子的味道和性质,辛表示味道辛辣,平表示性质平和,无毒表示没有毒性。
主治除胸中痰癖,治消渴,消痈肿,生血、调气,煮水,可以洗风病,可以解食牛马肉中毒:描述兰草的药用功效,包括治疗痰癖、消渴、痈肿、生血、调气等。
附方兰草和兰花,在植物学上根本不是同一科的东西,但许多人没有作仔细的实际观察,往往把这两者混同起来。连对本草有研究的寇苕(宋人)和朱震亨(元人)也认为兰花就是兰草,李时珍为此,特在《本草纲目》中的兰草条专门写了一段正误,把这两种植物从形态上辨清。他说,医书是为实用而写的,汉有把药物弄错。:说明兰草和兰花在植物学上是不同的植物,但历史上存在混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进行了区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兰草-评注
释名部分,列举了兰草的多个别称,如‘闲’、‘木香’、‘香水兰’等,这些名称反映了兰草在古代的多样用途和人们对它的喜爱。‘闲’字,或许暗示了兰草的清闲、高洁,与文人墨客的审美情趣相契合。‘木香’、‘香水兰’等则强调了其香气,与兰草的香气特点相符。
气味描述‘辛、平、无毒’,表明兰草在中医理论中属于辛平之品,辛能散结,平能和缓,无毒则说明其安全性。这种描述体现了中医对草药功效和毒性的重视。
主治部分列举了兰草的多种药用功能,如‘除胸中痰癖’、‘治消渴’、‘消痈肿’等,这些都是兰草在古代医学中的重要应用。兰草煮水洗风病、解食牛马肉中毒,显示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
附方部分,指出兰草与兰花在植物学上并非同一科,但古代许多人混淆了两者。这里提到了寇宗奭和朱震亨两位医学家的观点,以及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的纠正。李时珍的这一行为,体现了古代医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知识的追求。
最后一句‘医书是为实用而写的,汉有把药物弄错’,强调了医学书籍的实用性,同时也指出了古代医学中存在的错误和不足。这反映了李时珍对医学知识的严谨态度,以及对前人错误的批判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