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石部-玄精石-原文
释名亦名太乙玄精石、阴精石、玄英石。
气味咸、温、无毒。
主治伤寒,头痛壮热,四肢不利。
用玄精石、硝石、硫磺、各一两,硇砂二两,共研细,装地瓷罐里,蜜封。
周围用火烘半天,药色变青紫时即停火。
冷后取药以冷水拌匀,放入原罐中阴干。
埋在地下半月。
最后取出再研细,加面糊成丸子,如鸡头大。
病入先洗一个热水澡,然后研碎一丸,艾汤送下。
蒙被而卧,汗出见效。
此方名“正阳丹”。
肺热咳嗽。方见“不灰木”项下。
冷热霍乱。
用玄精石、半夏各一两,硫磺三钱,共研细,加面糊成丸,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米汤送下。
目赤涩痛。
用玄精石半两、炎黄 一两:共研细。
点眼。
舌头呆重,流涎不止,不能饮食。
用玄精石二两,牛黄、丹砂、龙脑各一分,共研为末。
先用针销稍挑破舌头,放一点血,随即以盐水漱口,然后洒约粉在舌上,口水吞下。
很有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石部-玄精石-译文
这种药物也被称为太乙玄精石、阴精石、玄英石。
它的味道是咸的、性质温和、没有毒性。
主要用来治疗伤寒、头痛剧烈、身体发高烧、四肢不灵活的症状。
需要用到玄精石、硝石、硫磺各一两,硇砂二两,将这些药物共同研成细末,放入瓷罐中,用蜜封好。
然后将瓷罐放在火边烘烤半天,当药的颜色变成青紫色时停止加热。
冷却后,用冷水将药拌匀,重新放入瓷罐中,放在阴凉处晾干。
将药埋在地下半个月。
最后取出再研成细末,加入面糊制成丸子,大小如鸡头。
如果病情严重,先洗一个热水澡,然后研碎一丸药,用艾草汤送服。
用被子蒙住身体躺下,出汗后药效就会显现。这个方子叫做‘正阳丹’。
对于肺热引起的咳嗽,可以在‘不灰木’项下找到方子。
对于冷热交替的霍乱,需要用到玄精石、半夏各一两,硫磺三钱,将这些药物研成细末,加入面糊制成如梧子大小的丸子。
每次服用三十丸,用米汤送服。
如果眼睛发红、疼痛,可以用玄精石半两、炎黄一两,将这些药物研成细末,用来点眼。
如果舌头感觉沉重,流口水不止,无法进食,可以用玄精石二两,牛黄、丹砂、龙脑各一分,将这些药物研成粉末。
先用针轻轻挑破舌头,放一点血,然后用盐水漱口,接着在舌头上撒上一些粉末,让口水吞下。这种方法非常有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石部-玄精石-注解
太乙玄精石:太乙玄精石是一种古代中药,主要成分是硫酸钙,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的功效。在古代医学中,常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阴精石:阴精石,古代中药名,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的作用。
玄英石:玄英石,古代中药名,与玄精石类似,也是一种含有碳酸钙的矿物,用于治疗肺热咳嗽等症。
伤寒:伤寒,古代中医术语,指由外感风寒引起的疾病,表现为发热、头痛、身痛等症状。
壮热:壮热,中医术语,指体温升高明显,常伴有烦躁、口渴等症状。
四肢不利:四肢不利,中医术语,指四肢活动不便,可能由于疾病或损伤引起。
硝石:硝石,古代中药名,主要成分是硝酸钾,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的作用。
硫磺:硫磺,古代中药名,具有温中散寒、解毒杀虫的功效。
硇砂:硇砂,古代中药名,主要成分是硝酸钾,用于治疗皮肤病、疮疡等。
地瓷罐:地瓷罐,古代用来储存和加工药物的陶罐,具有较好的密封性。
蜜封:蜜封,用蜂蜜封口,以防止药物受潮。
艾汤:艾汤,用艾草煎煮的水,具有温经散寒、调和气血的功效。
不灰木:不灰木,古代中药名,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的作用。
半夏:半夏,古代中药名,主要成分是半夏苷,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功效。
梧子大:梧子大,古代中药术语,指药物的大小,梧子是一种果实,以此为标准来衡量药物的大小。
炎黄:炎黄,古代中药名,可能指的是含有硫磺的药物,用于治疗目赤涩痛等症。
牛黄:牛黄,古代中药名,主要成分是胆红素,具有清热解毒、镇惊开窍的功效。
丹砂:丹砂,古代中药名,主要成分是硫化汞,具有镇静安神、解毒杀虫的作用。
龙脑:龙脑,古代中药名,主要成分是冰片,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
盐水漱口:盐水漱口,用盐水漱口,具有消炎止痛、清洁口腔的作用。
粉:粉,指粉末状的药物,用于外敷或内服。
正阳丹:正阳丹,古代中药方剂名,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的功效。
冷热霍乱:冷热霍乱,古代中医术语,指寒热交替发作的霍乱病。
目赤涩痛:目赤涩痛,中医术语,指眼睛红肿、疼痛、干涩等症状。
舌头呆重:舌头呆重,中医术语,指舌头感觉沉重、不灵活。
流涎不止:流涎不止,中医术语,指口水分泌过多,无法控制。
面糊:面糊,用面粉和水搅拌成的糊状物,常用于制作中药丸剂。
鸡头大:鸡头大,古代中药术语,指药物的大小,以鸡头为标准来衡量。
米汤:米汤,用米煮成的水,具有养胃、止泻的功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石部-玄精石-评注
释名亦名太乙玄精石、阴精石、玄英石。此句开篇即点明了玄精石的多种别称,体现了古人对药材名称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太乙、玄精、阴精、玄英等名称,不仅反映了药材的神秘色彩,也暗示了其独特的药效。这些名称的使用,不仅增加了古文的文化内涵,也便于后世对药材的识别和传承。
气味咸、温、无毒。此句对玄精石的药性进行了描述。咸味入肾,温性则能温补阳气,无毒则说明其安全性。这为后文提到的玄精石的药效提供了基础。
主治伤寒,头痛壮热,四肢不利。用玄精石、硝石、硫磺、各一两,硇砂二两,共研细,装地瓷罐里,蜜封。周围用火烘半天,药色变青紫时即停火。冷后取药以冷水拌匀,放入原罐中阴干。埋在地下半月。最后取出再研细,加面糊成丸子,如鸡头大。病入先洗一个热水澡,然后研碎一丸,艾汤送下。蒙被而卧,汗出见效。此方名“正阳丹”。这一段详细介绍了玄精石在治疗伤寒、头痛壮热、四肢不利等疾病中的应用。从配方的制备过程到服用方法,都体现了古人对药物制备的精细和对药效的追求。‘正阳丹’这一方名,也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时注重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理念。
肺热咳嗽。方见“不灰木”项下。冷热霍乱。用玄精石、半夏各一两,硫磺三钱,共研细,加面糊成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汤送下。这两句介绍了玄精石在治疗肺热咳嗽和冷热霍乱等疾病中的应用。通过对比不同疾病的配方,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在用药上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目赤涩痛。用玄精石半两、炎黄 一两:共研细。点眼。舌头呆重,流涎不止,不能饮食。用玄精石二两,牛黄、丹砂、龙脑各一分,共研为末。先用针销稍挑破舌头,放一点血,随即以盐水漱口,然后洒约粉在舌上,口水吞下。很有效。这两段分别介绍了玄精石在治疗目赤涩痛和舌头呆重、流涎不止等疾病中的应用。这些治疗方法体现了古人对疾病的细致观察和对药效的精准把握,同时也反映了中医治疗疾病注重内外兼修、标本兼治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