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水部-冬霜-原文
释名取霜法:用鸡毛扫取,装入瓶中,密封保存于阴凉处,虽成水液,历久不坏。
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饮冬霜可解酒热,凡酒后面热耳赤者,饮之立消。
伤寒鼻塞,饮冬霜亦可通鼻。
附方暑天长痱子及腋下红肿,用冬霜和蚌粉涂敷,有效。
寒热疟疾,可秋后霜或冬霜一崐钱半,热酒送下,亦见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水部-冬霜-译文
取霜的方法:用鸡毛扫取霜,然后装入瓶子里,密封好,放在阴凉的地方保存。虽然霜变成了水状,但长时间也不会变质。
味道是甜的、性质寒凉、没有毒性。
主要治疗喝冬霜可以解酒热,对于喝酒后感觉身体发热、耳朵发红的人,喝了这个马上就能消除不适。患有伤寒导致鼻塞的人,喝冬霜也可以通鼻。
附方:夏天长痱子或者腋下红肿,可以用冬霜和蛤蜊粉混合涂抹,效果很好。对于寒热疟疾,可以在秋天或冬天取半钱(约3.75克)霜,用热酒送服,也有疗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水部-冬霜-注解
鸡毛:古代用于扫取细微物品的工具,如霜等,因其轻柔不易损坏物品。
瓶:古代用来储存液体或固体物品的容器,通常为陶瓷或玻璃制成。
密封:指用封口物将容器口封住,防止空气、水分等进入,以保持物品的保存状态。
阴凉处:指温度较低、阳光直射较少的地方,适合保存易腐败的物品。
水液:指液态的水,这里指霜经过处理后形成的液体。
历久不坏:指经过长时间保存后,物品仍然保持新鲜不腐败。
甘:指味道甜,这里指冬霜的味道。
寒:指性质寒冷,这里指冬霜的性质。
无毒:指没有毒性,对人体无害。
饮:指饮用,这里指服用冬霜。
酒热:指饮酒后产生的身体发热现象。
耳赤:指耳朵发红,常与饮酒后身体发热伴随出现。
伤寒:古代中医学名词,指因感受寒邪引起的疾病,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身痛等。
鼻塞:指鼻腔不通畅,呼吸受阻。
痱子:一种常见的皮肤病,表现为夏季皮肤出现小红疙瘩,多汗处常见。
蚌粉:蚌壳磨成的粉末,古代常用于治疗皮肤病。
疟疾: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症状包括周期性发冷、发热、出汗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水部-冬霜-评注
释名取霜法,首先揭示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利用。‘霜’这一自然现象,在古人心目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纯洁、清冷,也代表着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更迭。‘取霜法’即是对这一自然现象的捕捉与保存,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利用。
‘用鸡毛扫取,装入瓶中,密封保存于阴凉处’这一步骤,体现了古人对细节的关注和保存方法的讲究。鸡毛轻柔,不易沾染尘埃,因此适合用来收集霜。密封保存于阴凉处,则是为了防止霜水蒸发和变质,保证了其药效。
‘虽成水液,历久不坏’这句话,强调了冬霜的稳定性。冬霜虽然从固态变为液态,但其性质并未改变,依然保持了其药效,这反映了古人对药物性质和保存条件的深刻理解。
‘气味甘、寒、无毒’这一描述,是对冬霜药性的概括。甘味表示其药性温和,寒性则表明其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而无毒则保证了其安全性。这一描述为后世的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主治饮冬霜可解酒热,凡酒后面热耳赤者,饮之立消’这句话,揭示了冬霜在解酒方面的疗效。酒热即饮酒后产生的一种热感,冬霜的寒性可以缓解这种热感,达到解酒的目的。这一应用体现了古人对药物功效的深入研究和实践。
‘伤寒鼻塞,饮冬霜亦可通鼻’这句话,说明了冬霜在治疗感冒鼻塞方面的作用。感冒时鼻塞不通,冬霜的寒性可以清热解毒,缓解鼻塞症状,体现了古人对疾病治疗的灵活运用。
‘附方暑天长痱子及腋下红肿,用冬霜和蚌粉涂敷,有效’这一附方,展示了冬霜在治疗皮肤病方面的应用。痱子和腋下红肿都是常见的皮肤病,冬霜的清热解毒作用可以缓解这些症状,体现了古人对皮肤病治疗的独到见解。
‘寒热疟疾,可秋后霜或冬霜一崐钱半,热酒送下,亦见效’这句话,说明了冬霜在治疗疟疾方面的作用。疟疾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冬霜的寒性可以清热解毒,热酒则有助于药效的发挥,这一治疗方法体现了古人对疾病治疗的综合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