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果部-榧实-原文
释名赤果、玉榧、玉山果。
气味甘、平、涩、无毒。
主治杀体内寄生虫。
用榧子一百枚,去皮,炒熟吃。
胃弱的人,用量减半。
令发不落。
用榧子三个、胡桃二个、侧柏叶一两,捣烂浸雪水中,梳头发。
突然吐血。
先吃蒸饼两、三个,以榧子为末,开水送服三钱。
一天服三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果部-榧实-译文
这种果实被称为赤果、玉榧、玉山果。
它的味道是甜的、平和的、带点涩味,并且没有毒性。
它的主要功效是杀死体内的寄生虫。使用一百个榧子,去皮后炒熟食用。对于胃弱的人,用量减半。
它可以防止头发脱落。使用三个榧子、两个胡桃和一两侧柏叶,将它们捣碎后浸泡在雪水中,用来梳头发。
如果突然吐血,先吃两三个蒸饼,然后将榧子磨成粉末,用开水送服三钱。一天服用三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果部-榧实-注解
赤果:赤果,即榧子的别称,因果实外壳呈红色而得名。在古代,榧子被视为珍贵的食品和药材。
玉榧:玉榧是对榧子的一种美称,意指其果实色泽光亮,如同玉石一般。
玉山果:玉山果同样是对榧子的别称,强调其产自玉山(可能指某个具体的山脉或地区),且品质上乘。
气味甘、平、涩、无毒:这是对榧子味道和属性的描述。甘指味道甜美,平指性质平和,涩指口感涩涩的,无毒指没有毒性。
杀体内寄生虫:指榧子有驱除体内寄生虫的功效,这是古代医药学中的一种说法。
榧子一百枚,去皮,炒熟吃:这里描述了使用榧子的方法,即去皮后炒熟食用。
胃弱的人,用量减半:对于胃部虚弱的人,建议减少榧子的用量,以免造成不适。
令发不落:指榧子有助于防止头发脱落。
胡桃:胡桃即核桃,是一种常见的坚果,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古代常用于药用。
侧柏叶:侧柏叶是侧柏的叶子,具有药用价值,常用于治疗脱发、止血等。
捣烂浸雪水中,梳头发:将侧柏叶捣烂后浸泡在雪水中,用来梳头,这是古代的一种护发方法。
突然吐血:指突然发生的吐血症状。
蒸饼:蒸饼是一种用面粉制成的食品,类似于现代的馒头。
榧子为末,开水送服三钱:将榧子磨成粉末,用开水冲服三钱(古时的计量单位),用于治疗突然吐血。
一天服三次:指一天内需要服用三次榧子粉末,以治疗症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果部-榧实-评注
释名赤果、玉榧、玉山果。此三名称,均体现了古人对榧子这一植物的珍视与美誉。‘赤果’可能取其果实色泽鲜艳,‘玉榧’则形容其果实质地如玉,‘玉山果’则暗示其生长在名山之中,带有神秘色彩。
气味甘、平、涩、无毒。这一描述从中医的角度出发,‘甘’代表其味甜,‘平’表示性质平和,‘涩’说明其口感涩而难咽,‘无毒’则表明其安全性。中医认为,榧子的这种性质使其在药用上具有良好的可接受性。
主治杀体内寄生虫。这一功效体现了榧子在古代医学中的重要作用。榧子中的某些成分被认为具有驱虫的作用,对于治疗肠道寄生虫病有一定的效果。
用榧子一百枚,去皮,炒熟吃。胃弱的人,用量减半。这一用法说明榧子不仅可以作为食物食用,还具有药用价值。同时,考虑到不同体质的人对药物的反应不同,因此在使用时需根据个人情况调整用量。
令发不落。用榧子三个、胡桃二个、侧柏叶一两,捣烂浸雪水中,梳头发。此法不仅利用了榧子的药用价值,还结合了胡桃和侧柏叶,三者相辅相成,共同达到乌发养发的效果。‘捣烂浸雪水中’这一过程,体现了古人对食材处理的高要求,以及对药效最大化的追求。
突然吐血。先吃蒸饼两、三个,以榧子为末,开水送服三钱。一天服三次。这一用法表明榧子还能用于治疗突发性疾病,如吐血。‘先吃蒸饼’可能是为了缓解症状,‘以榧子为末’则体现了榧子在治疗中的精细运用。一天三次的服用频率,说明榧子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持续发挥作用。
整体来看,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榧子的多种用途,还反映了古人对药物的认识和运用水平。榧子作为一味药材,其药用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尊重和对生命健康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