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果部-梅-原文
气味(生梅、青梅)酸、平、无毒。
(乌梅,即青梅熏黑者)酸、温、平、涩、无毒。
(白梅、盐梅、霜梅,即青梅用盐汁渍者,久则上霜)酸、咸、平、无毒。
主治痈疸疮肿。
用盐梅烧存性,研为末,加轻粉少许,以香油涂搽患处四围。
喉痹乳蛾。
用青梅二十枚、盐十二两,淹五天;
另用明矾三两,桔梗、白芷、防风各二两,皂荚三十个,共研为末,拌梅汁和梅,收存瓶中。
每取一枚,噙咽津液。
凡中风普厥,牙关不开,用此方擦牙,很有效。
泄痢口渴。
用乌梅煎汤代茶喝。
赤痢腹痛。
用陈白梅同茶、蜜水各半煎服。
大便下血及久痢不止。
用乌梅三两烧存性,研为末,加醋煮米糊和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二十丸,空心服,米汤送下。
小便尿血。
用乌梅烧存性,研为末,加醋、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四十丸,酒送下。
血崩。
用乌梅内七枚,烧存性,研末,米汤送服。
一天服二次。
大便不通。
用乌梅十颗,泡热水中去核,做成枣子大的丸子,塞肛门内,不久好可通便。
霍乱吐泻。
用盐梅煎汤细细饮服。
蛔虫上行。
出于口鼻,用乌梅煎汤频饮,并含口中好安。
主咳。
用乌梅肉微炒,罂粟壳去筋膜、蜜炒,等分为末。
每服二钱,睡时蜜汤调下。
伤寒。
用乌梅十四枚,盐五合,加水一升煎取半升,一次服下取吐,吐后须避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果部-梅-译文
梅子的气味(包括生梅和青梅)是酸的,性质平和,没有毒性。(乌梅,即熏黑的青梅)味道酸,性质温和平缓,涩,没有毒性。(白梅、盐梅、霜梅,即用盐汁浸泡的青梅,时间久了会结霜)味道酸,咸,性质平和,没有毒性。
主要治疗痈疽疮肿。用盐梅烧成炭,研成粉末,加少许轻粉,用香油涂抹在患处周围。
喉痹乳蛾。用青梅二十枚、盐十二两,浸泡五天;另外用明矾三两,桔梗、白芷、防风各二两,皂荚三十个,共同研成粉末,与梅汁和梅一起拌匀,放入瓶中保存。每次取一枚,含在嘴里让津液下咽。
对于中风引起的昏迷,牙关紧闭的情况,用这个方子擦牙,非常有效。
泄泻口渴。用乌梅煎汤代替茶喝。
赤痢腹痛。用陈白梅和茶、蜜水各一半煎服。
大便出血以及长期腹泻不止。用乌梅三两烧成炭,研成粉末,加醋煮成米糊,做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二十丸,空腹服用,用米汤送下。
小便出血。用乌梅烧成炭,研成粉末,加醋、糊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四十丸,用酒送下。
血崩。用乌梅七个,烧成炭,研成末,用米汤送服。一天服用两次。
大便不通。用乌梅十颗,泡在热水中去核,做成枣子大小的丸子,塞入肛门内,不久就可以通便。
霍乱吐泻。用盐梅煎汤慢慢饮用。
蛔虫上行。从口鼻出来,用乌梅煎汤频繁饮用,并含在口中,可以安心。
治疗咳嗽。用乌梅肉稍微炒一下,罂粟壳去筋膜、蜜炒,等分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钱,睡觉时用蜜汤调下。
治疗伤寒。用乌梅十四枚,盐五合,加水一升煎至半升,一次服用,引起呕吐,吐后需要避免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果部-梅-注解
气味:指食物或药物的香气和味道,是中医理论中用来判断药物性质和功效的重要依据。
生梅、青梅:青梅是指未成熟的梅子,味道酸涩,是制作各种梅制品的原料。
乌梅:乌梅是青梅经过熏黑处理后的梅子,具有酸、涩、温等性质,常用于中药。
白梅、盐梅、霜梅:白梅是指用盐汁渍制的梅子,盐梅和霜梅是经过盐渍后,因天气变冷而表面结霜的梅子。
主治:指某种药物或治疗方法可以治疗或缓解的疾病。
痈疸疮肿:痈疸疮肿是指皮肤或软组织感染引起的红肿、疼痛等症状。
轻粉:轻粉是一种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
香油:香油是指芝麻油,常用于烹饪和中药制剂。
喉痹乳蛾:喉痹乳蛾是指喉咙和扁桃体发炎,引起疼痛和吞咽困难。
明矾:明矾是一种矿物药,具有收敛、解毒、消炎等功效。
桔梗、白芷、防风:这些都是中药,分别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痛、解表散寒等功效。
皂荚:皂荚是一种植物果实,具有润肠通便、解毒消肿等功效。
噙咽津液:噙咽津液是指含在口中,慢慢吞咽唾液,以起到滋润口腔和缓解症状的作用。
中风普厥:中风普厥是指中风引起的昏迷症状。
泄痢口渴:泄痢口渴是指腹泻和口渴的症状。
赤痢腹痛:赤痢腹痛是指痢疾伴有红色黏液和腹痛的症状。
陈白梅:陈白梅是指存放时间较长的白梅,其性质和功效可能有所变化。
醋:醋是一种调味品,也具有消毒、杀菌等功效。
米糊:米糊是指将米煮成糊状,常用于中药制剂。
梧子大:梧子大是指以梧子(一种植物的种子)的大小作为药物剂量的标准。
小便尿血:小便尿血是指尿液中混有血液的症状。
血崩:血崩是指女性月经量过多或非月经期出血过多的症状。
霍乱吐泻:霍乱吐泻是指霍乱引起的剧烈呕吐和腹泻。
蛔虫上行:蛔虫上行是指蛔虫在人体内向上移动,可能引起口鼻症状。
罂粟壳:罂粟壳是一种中药,具有镇痛、止咳等功效,但含有鸦片成分,需谨慎使用。
伤寒:伤寒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传染病,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肉疼痛等。
吐:吐是指呕吐,是身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果部-梅-评注
气味(生梅、青梅)酸、平、无毒。
此句描述了生梅和青梅的气味和性质。‘酸’字体现了梅子的自然属性,酸味是梅子成熟时的显著特征,同时也是中医理论中五味之一,具有收敛、生津、止渴的功效。‘平’字表明其性质温和,无毒则表示其安全性高,适合长期食用。
(乌梅,即青梅熏黑者)酸、温、平、涩、无毒。
乌梅是经过熏黑的青梅,其性质发生了变化。‘温’字说明其性质温和,适合温补身体。‘涩’字则表明其具有收敛作用,可以用于治疗腹泻等病症。‘无毒’再次强调其安全性。
(白梅、盐梅、霜梅,即青梅用盐汁渍者,久则上霜)酸、咸、平、无毒。
白梅、盐梅、霜梅是经过特殊处理的梅子,其性质与青梅有所不同。‘咸’字表明盐梅具有咸味,这种咸味可能与盐汁的腌制有关,咸味在中医理论中可以软坚散结,有助于治疗一些病症。
主治痈疸疮肿。用盐梅烧存性,研为末,加轻粉少许,以香油涂搽患处四围。
此句描述了盐梅在治疗痈疸疮肿方面的应用。‘烧存性’和‘研为末’是中药常见的处理方法,‘香油’则起到润滑和保护皮肤的作用,体现了中医治疗注重内外兼修的特点。
喉痹乳蛾。用青梅二十枚、盐十二两,淹五天;另用明矾三两,桔梗、白芷、防风各二两,皂荚三十个,共研为末,拌梅汁和梅,收存瓶中。每取一枚,噙咽津液。
此段描述了治疗喉痹乳蛾的方法,其中青梅和盐的搭配体现了中医的食疗思想,而明矾、桔梗、白芷、防风等药材则体现了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
凡中风普厥,牙关不开,用此方擦牙,很有效。
此句说明该方对于中风导致的牙关紧闭有显著疗效,体现了中医治疗急症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泄痢口渴。用乌梅煎汤代茶喝。
此句描述了乌梅在治疗泄痢口渴方面的应用,煎汤代茶喝体现了中医的简便易行。
赤痢腹痛。用陈白梅同茶、蜜水各半煎服。
此句描述了陈白梅在治疗赤痢腹痛方面的应用,同茶、蜜水的搭配体现了中医的调和用药原则。
大便下血及久痢不止。用乌梅三两烧存性,研为末,加醋煮米糊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服,米汤送下。
此段描述了乌梅在治疗大便下血和久痢不止方面的应用,烧存性和醋煮米糊的制作方法体现了中医的炮制技巧。
小便尿血。用乌梅烧存性,研为末,加醋、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四十丸,酒送下。
此句描述了乌梅在治疗小便尿血方面的应用,酒送下则体现了中医的酒剂应用。
血崩。用乌梅内七枚,烧存性,研末,米汤送服。一天服二次。
此段描述了乌梅在治疗血崩方面的应用,米汤送服体现了中医的温和用药原则。
大便不通。用乌梅十颗,泡热水中去核,做成枣子大的丸子,塞肛门内,不久好可通便。
此句描述了乌梅在治疗大便不通方面的应用,体现了中医的局部治疗和简便易行的特点。
霍乱吐泻。用盐梅煎汤细细饮服。
此句描述了盐梅在治疗霍乱吐泻方面的应用,煎汤细细饮服体现了中医的温和治疗原则。
蛔虫上行。出于口鼻,用乌梅煎汤频饮,并含口中好安。
此段描述了乌梅在治疗蛔虫上行方面的应用,煎汤频饮和含口中体现了中医的治疗细节。
主咳。用乌梅肉微炒,罂粟壳去筋膜、蜜炒,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睡时蜜汤调下。
此句描述了乌梅在治疗咳嗽方面的应用,微炒和蜜炒体现了中医的炮制技巧,蜜汤调下则体现了中医的调和用药原则。
伤寒。用乌梅十四枚,盐五合,加水一升煎取半升,一次服下取吐,吐后须避风。
此段描述了乌梅在治疗伤寒方面的应用,煎取半升和取吐体现了中医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