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果部-枳-原文
释名蜜止矩、蜜屈律、木蜜、木饧、木珊瑚、鸡距子、鸡爪子。
木名白石木、交加枝。
气味(实)甘、平、无毒。
主治止渴除烦,润五脏,利大小便,止呕逆境,解酒毒。
辟虫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果部-枳-译文
它的名字有蜜止矩、蜜屈律、木蜜、木饧、木珊瑚、鸡距子、鸡爪子。
它的木材名叫白石木,枝条交错。
它的味道(果实)是甜的、平和的、没有毒性。
它的主要功效是止渴消烦,滋养五脏,促进大小便的排泄,止吐逆,解酒毒,还能驱除虫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果部-枳-注解
蜜止矩:蜜止矩,可能是指古代一种用蜂蜜制成的药膏或药物,用于治疗疾病。
蜜屈律:蜜屈律,可能是古代一种药物,含有蜂蜜成分,用于治疗某种症状或疾病。
木蜜:木蜜,可能是指某些树木分泌的蜜液,也可能是用树木制成的蜜糖或蜜膏。
木饧:木饧,可能是指用树木汁液制成的糖浆或蜜饯。
木珊瑚:木珊瑚,可能是指某些树木的果实或枝干,因其形状类似珊瑚而得名。
鸡距子:鸡距子,可能是指鸡的某个部位,也可能是古代对某种植物的别称。
鸡爪子:鸡爪子,通常指鸡的脚爪,但在古文语境中可能指代某种植物的果实或根茎。
白石木:白石木,可能是指某种木材,因其颜色或质地类似白石而得名。
交加枝:交加枝,可能是指树木枝干交错生长的形态。
甘:甘,指味道甜。
平:平,指性质平和,不偏不倚。
无毒:无毒,指该物质对人体没有毒性。
止渴除烦:止渴除烦,指能够缓解口渴和烦躁不安的症状。
润五脏:润五脏,指能够滋养和润泽人体的五脏(心、肝、脾、肺、肾)。
利大小便:利大小便,指能够促进大小便的通畅。
止呕逆境:止呕逆境,指能够缓解呕吐和逆境(可能指疾病或不适)。
解酒毒:解酒毒,指能够解除酒精中毒的症状。
辟虫毒:辟虫毒,指能够驱除或防止虫毒的侵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果部-枳-评注
释名蜜止矩、蜜屈律、木蜜、木饧、木珊瑚、鸡距子、鸡爪子。这些名称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这种植物的命名方式,既有直观的形态描述,也有象征性的寓意。‘蜜止矩’和‘蜜屈律’中的‘蜜’字,暗示了其味道甜美,可能是因为其果实或汁液具有蜜甜的味道。‘止矩’和‘屈律’则可能与其药用功效有关,‘止矩’可能指其能止住某种病症的蔓延,‘屈律’则可能指其能调整身体的某种节律。
木名白石木、交加枝。‘白石木’这一名称,表明了这种植物可能生长在白石之地,或者其木质呈现出白色。‘交加枝’则描绘了其枝条的形态,可能是指其枝条交错生长,形成了独特的景观。
气味(实)甘、平、无毒。这里的‘气味’指的是植物本身的气味,‘甘’和‘平’分别描述了其味道和性质。‘甘’表明其味道甜美,‘平’则说明其性质平和,无毒则意味着其安全性高,适合作为药用。
主治止渴除烦,润五脏,利大小便,止呕逆境,解酒毒。辟虫毒。这一段详细介绍了这种植物的药用功效。‘止渴除烦’表明其可以缓解口渴和烦躁的情绪,‘润五脏’则说明其可以滋养身体内部器官。‘利大小便’意味着其有助于改善排泄系统,‘止呕逆境’和‘解酒毒’则显示了其在治疗恶心和酒精中毒方面的作用。‘辟虫毒’则说明其具有一定的驱虫和解毒功能,对于预防某些疾病有一定的帮助。
整体来看,这段古文内容详细介绍了某种植物的名称、形态、气味和药用价值。从这些描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利用,以及他们对植物药用的深刻理解。这种植物的多重功效和安全性,使其在古代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时,古文的描述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生命力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