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果部-木瓜

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果部-木瓜-原文

释名茂

气味酸、温、无毒。

主治项强筋急,不可转侧。

用木瓜二个,取盖去瓤,填入温柔药二两、乳香二钱半,盖严,捆好,蒸烂,捣成膏。

每用三钱,以生地黄汁半碗、酒二碗暖化温服。

脚筋挛痛。

用木瓜数枚,加酒水各半煮烂,捣成膏乘热贴痛处,外用棉花包好。

一天换药三、五次。

霍乱转筋。

用木瓜一两、酒一升,煮服。

不饮酒者煮汤服。

另外还用煎激发热敷足部。

肚肾脾三经气虚(表现为肿满、顽痹、憎寒壮热、呕吐、自汗霍乱吐泻)。

用大木瓜四个,切盖挖空待用。

一个填入黄芪、续断末各半两,一个填入苍术、桔皮末各半两,一个填入乌药、黄松节末各半两(黄松节即茯神中心木),一个填入威灵仙、苦葶苈末各半两。

各瓜以原盖盖好,浸酒中,然后取出甑蒸,晒干。

三浸、三蒸、三晒,最终捣为末, 以榆皮末加水,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温酒或盐汤送下。

肾虚胀痛。

用木瓜三十枚,去皮核,挖空,以甘菊花末青盐末各一斤填满,蒸熟,捣成膏,再加入新艾茸二斤,和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米汤送下。

一天服二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果部-木瓜-译文

释名茂的名称由来,是因为它的气味酸、温,而且没有毒性。

它的主要功效是治疗颈部僵硬、筋肉紧张,导致无法转动身体的情况。治疗方法是使用两个木瓜,去掉木瓜的盖子和果肉,然后填充入两两温性药物、二钱半乳香,盖好盖子,捆绑结实,蒸煮至烂熟,然后捣成药膏。每次使用三钱药膏,用半碗生地黄汁和两碗酒混合加热后服用。

对于脚筋挛缩疼痛,可以使用几个木瓜,加入等量的酒和水煮烂,捣成药膏,趁热敷在疼痛处,外面用棉花包好。一天换药三到五次。

霍乱引起的筋肉挛缩,可以使用一两木瓜和一升酒一起煮,服用。不喝酒的人可以煮成汤服用。另外还可以用煎好的药液加热敷在足部。

对于肚、肾、脾三经气虚(表现为肿胀、麻木、怕冷发热、呕吐、自汗、霍乱导致的呕吐腹泻)的情况,可以使用四个大木瓜,切去盖子挖空备用。每个木瓜分别填充半两黄芪和续断末、半两苍术和桔皮末、半两乌药和黄松节末(黄松节即茯神中心的木块)、半两威灵仙和苦葶苈末。用原来的盖子盖好,浸泡在酒中,然后取出蒸煮,晒干。经过三次浸泡、三次蒸煮、三次晒干,最后捣成粉末,用榆树皮粉末加水,和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五十丸,用温酒或盐汤送下。

对于肾虚引起的胀痛,可以使用三十个木瓜,去掉皮和核,挖空,用一斤甘菊花末和青盐末填满,蒸熟,捣成药膏,再加入二斤新艾的绒毛,和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三十丸,用米汤送下。一天服用两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果部-木瓜-注解

木瓜:木瓜是一种果实,味酸,性温,有舒筋活络、化湿和中、生津止渴的功效。在中医中常用于治疗筋骨疼痛、风湿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项强筋急:指颈部肌肉僵硬,筋脉紧张,活动受限,多见于中风、颈椎病等疾病。

温柔药:指具有温和、舒缓作用的药物,此处可能指用于调和木瓜的药物成分。

乳香:一种树脂,有行气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等。

生地黄汁:生地黄是一种中药材,其汁液具有滋阴养血、清热凉血的作用。

酒:酒在中医中常作为药引,帮助药物更好地发挥疗效。

脚筋挛痛:指脚部筋脉拘挛,疼痛不适,多见于风湿病、坐骨神经痛等。

霍乱转筋:霍乱是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转筋是指因霍乱引起的肌肉痉挛。

黄芪:一种中药材,具有补气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的作用。

续断末:续断是一种中药材,其末具有续筋骨、止疼痛的作用。

苍术:一种中药材,具有燥湿健脾、祛风散寒的作用。

桔皮末:桔皮是一种中药材,其末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作用。

乌药:一种中药材,具有行气止痛、温中散寒的作用。

黄松节末:黄松节是一种中药材,其末具有祛风湿、止痛的作用。

威灵仙:一种中药材,具有祛风湿、通经络、止痛的作用。

苦葶苈末:苦葶苈是一种中药材,其末具有利水消肿、泻热通便的作用。

甘菊花末:甘菊花是一种中药材,具有疏散风热、平肝明目的作用。

青盐末:青盐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温中散寒、止痛的作用。

新艾茸:新艾茸是指新鲜的艾草的嫩芽,具有温经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

榆皮末:榆皮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的作用。

梧子大:梧子是一种果实,以其大小作为药丸大小的参考。

米汤:米汤是一种以米煮成的汤,常用于送服药物,以减少对胃的刺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果部-木瓜-评注

释名茂的记载首先从药名出发,‘释名’一词在古文中药方中常见,意味着解释药名或药物的来源。‘茂’字则给人以繁盛、旺盛的感觉,可能暗示药物功效的强大或效果的显著。

在气味描述上,‘酸、温、无毒’三字概括了木瓜的药性。酸味入肝,温性可温经散寒,无毒则表明药物安全无害,适合长期服用。

主治项中提到的‘项强筋急,不可转侧’是中医中常见的病症,多由风寒湿邪侵袭筋骨所致。木瓜具有舒筋活络的功效,此处应用木瓜与温药相合,加强了其治疗作用。

‘用木瓜二个,取盖去瓤,填入温柔药二两、乳香二钱半,盖严,捆好,蒸烂,捣成膏’这一段描述了具体的制药方法,体现了古人对药物加工的精细和重视。

‘每用三钱,以生地黄汁半碗、酒二碗暖化温服’说明了药物的用量和服用方法,生地黄汁和酒的使用,既体现了中医的‘君臣佐使’配伍原则,也体现了对药物功效的强化。

‘脚筋挛痛’的治疗方法中,‘用木瓜数枚,加酒水各半煮烂,捣成膏乘热贴痛处,外用棉花包好’表明了外用疗法在中医中的重要性,通过局部用药直接作用于患处。

‘霍乱转筋’的治疗方法中,‘用木瓜一两、酒一升,煮服’则展示了木瓜在治疗急症时的应用,酒的使用可能是为了增加药物的渗透力和活血通络的效果。

‘肚肾脾三经气虚’的治疗方法中,‘用大木瓜四个,切盖挖空待用’展示了古人对药物形状和特性的充分利用,不同的药物成分被分别填充入木瓜中,体现了‘对症下药’的原则。

‘三浸、三蒸、三晒’这一过程是对药物加工的严格把控,体现了古人对药物质量的重视,同时也说明了药物的加工过程复杂且耗时。

‘捣为末,以榆皮末加水,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则是对药物形态的描述,丸剂便于服用和携带,且梧子大小的丸子适合吞咽,体现了用药的实用性。

‘肾虚胀痛’的治疗方法中,‘用木瓜三十枚,去皮核,挖空,以甘菊花末青盐末各一斤填满,蒸熟,捣成膏’再次体现了古人对药物配伍的精细,甘菊花和青盐的加入,可能旨在增强药物的治疗效果。

‘一天服二次’的服用频率,表明了病情的严重性,需要频繁用药以控制病情。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果部-木瓜》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258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