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果部-吴茱萸-原文
气味辛、温、有小毒。
主治中风(口角偏斜,不能语言)。用茱萸一升、姜豉三升、清酒五程式,合煎开数次,冷后每服半升。一天服三次。微汗即愈。
全身发痒。用茱萸一升,加酒五升,煮成一升半,乘温擦洗,痒即停止。
冬月感寒。用吴茱萸五钱煎汤服,以出汗为度。
呕吐、胸满、头痛。用茱萸一升、枣二十枚、生姜一两、人参一两,加水五升煎成三升,每服七合,一天服二次,此方名“吴茱萸汤”。
心腹冷痛。用吴茱萸五合,加酒三升煮开,分三次服。
小肠疝气(偏坠疼痛,睾丸肿硬,阴部湿痒)。用吴茱萸(去梗)一斤,分作四份。四两泡酒,四两泡醋,四两泡开水,四两泡童便。经一夜后,都取出焙干,加泽泻二两,共研为末,以酒和粉调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盐汤或酒送下。此方名“夺命丹”,亦名“星斗丸”。
妇女阴寒,久不受孕。用吴茱萸、川椒各一升,共研为末,加炼蜜做丸子,如弹子大。裹棉肉纳入阴道中,令子宫开即可受孕。
胃气虚冷,口吐酸水。用吴茱萸在开水中泡七次,取出焙干,加干姜(炮),等分为末。每服一钱,热汤送下。
转筋入腹。用茱萸(炒)二两,加酒二碗,煎成一碗,分二次服。得泻即愈。
老人多年水泄。用吴 茱萸三钱,泡过,取出,加水煎嗔,放一点盐后服下。
赤白痢(脾胃受湿,下痢腹痛,米谷不化)。用吴茱萸、黄连、白芍药各一两,同炒为末,加蒸饼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米汤送下。此方名“戊己丸”。
又方:用川黄连二峡谷、吴茱萸二两(汤沁七次),同炒香,分别研为末,各与粟米饭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收存备用。每服三十丸。赤痢,以甘草汤送服黄连丸;白痢,以干姜汤送服茱萸丸;赤白痢,两丸各用十五粒,米汤送下。此方名“变通丸”。
又方:用吴茱萸二两、黄连二两,同炒香,各自为末。以百草霜二两,加饭同黄连做成丸子;以白芍药末二两,加饭同茱萸做成丸子,各如梧子大,收存备用。每服五十丸。赤痢,以乌梅汤送服连霜丸;白痢,以米汤送服茱芍丸;赤白痢,两种药丸各服二十五粒。此方名“二色丸”。
腹中积块。用茱萸一升捣烂,和酒同煮,取出包软布中熨积块处,冷则炒热再熨。块如移动,熨也移动,直至积块消除。
牙齿疼痛。用茱萸煎酒含漱。
老小风疹。用茱萸煎酒涂搽。
痈疽发背。用吴茱萸一升捣为末,加苦酒调涂布上贴患处。
寒热怪病(发寒发热不止,几天后四肢坚硬如石,敲起来发铜器声,日渐瘦弱)。用茱萸、木香等分,煎激发服。
附方吴茱萸的功效是温中、散寒、下气、开郁。近年来临床实际上践,亦用本品治蛲虫病。临床实践学认为吴茱萸有明显的止痛、止呕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果部-吴茱萸-译文
气味辛、温、有小毒。
主治中风(口角偏斜,不能言语)。用茱萸一升、姜豉三升、清酒五程式,合煎开数次,冷后每服半升。一天服三次。微汗即愈。全身发痒。用茱萸一升,加酒五升,煮成一升半,乘温擦洗,痒即停止。
冬月感寒。用吴茱萸五钱煎汤服,以出汗为度。呕吐、胸满、头痛。用茱萸一升、枣二十枚、生姜一两、人参一两,加水五升煎成三升,每服七合,一天服二次,此方名‘吴茱萸汤’。
心腹冷痛。用吴茱萸五合,加酒三升煮开,分三次服。小肠疝气(偏坠疼痛,睾丸肿硬,阴部湿痒)。用吴茱萸(去梗)一斤,分作四份。四两泡酒,四两泡醋,四两泡开水,四两泡童便。经一夜后,都取出焙干,加泽泻二两,共研为末,以酒和粉调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盐汤或酒送下。此方名‘夺命丹’,亦名‘星斗丸’。
妇女阴寒,久不受孕。用吴茱萸、川椒各一升,共研为末,加炼蜜做丸子,如弹子大。裹棉肉纳入阴道中,令子宫开即可受孕。
胃气虚冷,口吐酸水。用吴茱萸在开水中泡七次,取出焙干,加干姜(炮),等分为末。每服一钱,热汤送下。
转筋入腹。用茱萸(炒)二两,加酒二碗,煎成一碗,分二次服。得泻即愈。
老人多年水泄。用吴茱萸三钱,泡过,取出,加水煎嗔,放一点盐后服下。
赤白痢(脾胃受湿,下痢腹痛,米谷不化)。用吴茱萸、黄连、白芍药各一两,同炒为末,加蒸饼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米汤送下。此方名‘戊己丸’。
又方:用川黄连二两、吴茱萸二两(汤沁七次),同炒香,分别研为末,各与粟米饭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收存备用。每服三十丸。赤痢,以甘草汤送服黄连丸;白痢,以干姜汤送服茱萸丸;赤白痢,两丸各用十五粒,米汤送下。此方名‘变通丸’。
又方:用吴茱萸二两、黄连二两,同炒香,各自为末。以百草霜二两,加饭同黄连做成丸子;以白芍药末二两,加饭同茱萸做成丸子,各如梧子大,收存备用。每服五十丸。赤痢,以乌梅汤送服连霜丸;白痢,以米汤送服茱芍丸;赤白痢,两种药丸各服二十五粒。此方名‘二色丸’。
腹中积块。用茱萸一升捣烂,和酒同煮,取出包软布中熨积块处,冷则炒热再熨。块如移动,熨也移动,直至积块消除。
牙齿疼痛。用茱萸煎酒含漱。
老小风疹。用茱萸煎酒涂搽。
痈疽发背。用吴茱萸一升捣为末,加苦酒调涂布上贴患处。
寒热怪病(发寒发热不止,几天后四肢坚硬如石,敲起来发铜器声,日渐瘦弱)。用茱萸、木香等分,煎激发服。
附方吴茱萸的功效是温中、散寒、下气、开郁。近年来临床实际上践,亦用本品治蛲虫病。临床实践学认为吴茱萸有明显的止痛、止呕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果部-吴茱萸-注解
气味辛、温、有小毒:辛:味道辛辣,具有发散作用;温:性质温热,能温中散寒;有小毒:指药物有一定的毒性,但适量使用可治病。
中风:中风,中医术语,指因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导致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表现为口角歪斜、语言障碍等症状。
茱萸:一种香料植物,其果实可入药,具有温中散寒、止痛、止呕等功效。
姜豉:姜豉,指姜和豆豉的混合物,豆豉是一种发酵豆制品,有调味和药用价值。
清酒:古代的一种酒,通常指未经过滤的酒。
程式:古代容量单位,一程式等于十斗。
微汗:微微出汗,中医认为出汗是身体调节的一种方式,有助于疾病的治疗。
吴茱萸:与茱萸类似的一种香料植物,但通常指一种更苦、更辣的品种,药用价值更高。
生姜:一种常见的调味品和药用植物,具有温中散寒、解表发汗等功效。
人参:一种名贵药材,具有大补元气、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等功效。
小肠疝气:中医术语,指小肠在腹壁肌肉层中脱出,引起坠痛、肿胀等症状。
泽泻:一种中药材,具有利水渗湿、泄热通便等功效。
童便:指儿童的尿液,古代有时用作药用。
吴茱萸汤: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呕吐、胸满、头痛等症状。
心腹冷痛:中医术语,指心脏和腹部出现冷痛的症状。
夺命丹: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小肠疝气等疾病。
星斗丸:与夺命丹同,为小肠疝气的治疗方剂。
妇女阴寒:中医术语,指妇女阴部寒冷,不易受孕。
炼蜜:经过炼制的蜂蜜,用于制作中药丸剂。
胃气虚冷:中医术语,指胃部阳气不足,导致胃寒、呕吐等症状。
转筋入腹:中医术语,指筋脉拘挛,疼痛并伴有腹痛等症状。
水泄:中医术语,指腹泻。
赤白痢:中医术语,指大便中带有赤色和白色脓血,伴有腹痛等症状。
戊己丸: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赤白痢。
变通丸: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赤白痢,根据病情变化调整用药。
二色丸: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赤白痢,根据病情变化调整用药。
腹中积块:中医术语,指腹部出现肿块。
牙齿疼痛:指牙齿出现疼痛的症状。
老小风疹:中医术语,指老年人或小孩出现的皮肤瘙痒、红疹等症状。
痈疽发背:中医术语,指背部出现的化脓性感染。
寒热怪病:中医术语,指出现寒热交替、四肢僵硬等异常症状的疾病。
附方:附方是指在正文之后,补充一些与正文内容相关的方剂或药物使用方法。
止痛:减轻疼痛的感觉。
止呕:停止呕吐的症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果部-吴茱萸-评注
此段古文描述了吴茱萸的药性及其在多种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体现了古代中医的用药智慧和经验积累。
首先,文中提到吴茱萸的气味辛、温、有小毒,这种描述反映了吴茱萸的药性特点,辛温之性,既能温中散寒,又能行气止痛,小毒则说明其药力较强,需谨慎使用。
接着,文中详细列举了吴茱萸在治疗中风、瘙痒、感冒、呕吐、胸满、头痛、心腹冷痛、小肠疝气、妇女不孕、胃气虚冷、转筋入腹、老人水泄、赤白痢、寒热怪病等多种疾病中的应用,展示了吴茱萸的广泛用途。
在治疗方法上,文中描述了具体的用药剂量和煎煮方法,如‘用茱萸一升、姜豉三升、清酒五程式,合煎开数次’等,这些细节体现了古代中医对药物配伍和煎煮方法的重视。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一些特殊用法,如‘用吴茱萸五钱煎汤服,以出汗为度’、‘用吴茱萸三钱,泡过,取出,加水煎嗔,放一点盐后服下’等,这些特殊用法反映了古代中医对药物应用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在疗效描述上,文中使用了‘微汗即愈’、‘痒即停止’、‘心腹冷痛即减’等词语,这些疗效描述体现了古代中医对疾病治疗效果的直观感受。
最后,文中附方吴茱萸的功效是温中、散寒、下气、开郁,这一总结进一步强调了吴茱萸的药性特点和治疗作用。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不仅展示了吴茱萸的药用价值,也反映了古代中医的用药理念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历史和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