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木部-柳-原文
释名小杨、杨柳。
气味柳华:苦、寒、无毒。柳叶:苦、寒、无毒。枝及根白皮:苦、寒、无毒。
主治柳华:吐血咯血。用柳絮烙过,研为末,米汤送服一钱。刀伤血出。用柳絮包敷即可。脸上脓疮。用柳絮、腻粉等分,调灯油涂搽。走马牙疳。用杨花烧存性,加麝香少许涂搽。大风疬。用杨花四两,捣成饼,贴壁上,干后取下,泡淘米水中一时,取出焙干,研为末,取二两,加白花蛇、乌蛇各一条(去头尾,酒浸用肉),全蝎、蜈蚣、蟾蜍、雄黄各五钱,苦参、天麻各一两,共研为末,水煎麻黄取汁,与各药同熬,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五十丸,温酒送下。一天服三次,以愈为度。
柳叶:小便白浊。用清明柳叶煎汤代茶,以愈为度。小儿丹毒。用柳叶一斤,加水一斗,煮取汁三升,洗患处。一天宜洗七、八次。眉毛脱落。用垂柳阴干,研为末,放在铁器中加姜汁调匀,每夜涂抹眉部。无名恶疮。用柳叶或皮,水煎汁。加盐少许洗患睡。漆疮,用柳叶煎水洗。
枝及根白皮:黄疸初起。用柳枝煮浓汁半升,一次服下。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病似反胃噎膈。取新柳枝一大把,熬汤,煮小米作饭。加酒、面所饭滚成珠子,晒干,装袋中悬挂通风处。用时,烧滚水随意下米,待米浮起查看无硬心则为米熟。一次吃完。稍久,面和米就会分散了,这样制成的米,名“络索米”。走注气痛(身上忽有一处如被人打痛,痛处游走不定,有时觉痛和极冷)。用白酒煮杨柳白皮乘热熨痛处。风毒肿痛。治方同上。
项下瘿气,用柳根(水边露出者)三十斤,加水一斛。煮取一升,泡糯米三斗,加常法酿酒,每日饮服适量。齿龈肿痛。用垂柳枝、槐白皮、桑白皮、白杨皮等分,煎水,热含冷吐。
又方:用柳枝、槐村、桑枝,煎水熬膏,加姜汁、细辛末、芎末,调匀擦牙。风虫牙痛。用杨柳白皮一小声含嚼,取汁渍齿根,几次即愈。
又方:用柳枝一握,锉碎,加盐少许,浆水煎含,甚效。
又方:柳枝(锉细)一升、大豆一升,合炒至豆熟,加清酒三升泡三天后,含漱吐涎。
耳痛有脓。把柳根切细,捣至极烂,封贴痛处,药干即换。
漏疮肿痛。用柳根伸出的红须每日煎水洗。
又方:用柳条在罐内烧烟熏痛处。
乳痛初起。用柳根皮捣至极烂,包布中,火上烤热熨患处。布准即换。
反花恶疮(肉翻出如饭粒,根深脓溃)。用柳枝叶三斤,加水五升煎至三升,再熬成糖稀状。每天涂搽三次。
背起丹毒。用柳木灰加水调涂。
汤火灼疮。用柳皮烧灰涂搽。
亦可用根白皮煎猪油涂搽。
痔疮如瓜,肿痛如火燎。用柳枝煎浓汤洗后,艾灸三、五壮,大泻脓血即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木部-柳-译文
柳树的名字来源于小杨树和杨柳。
柳花的气味:苦、寒、无毒。柳叶的气味:苦、寒、无毒。柳枝和根的白皮:苦、寒、无毒。
柳花的主治:治疗吐血和咯血。使用经过烙过的柳絮,研成粉末,用米汤送服一钱。治疗刀伤出血。使用柳絮包裹伤口即可。治疗脸上的脓疮。使用等分的柳絮和腻粉,调和灯油涂抹。治疗走马牙疳。使用烧成灰的杨花,加入少许麝香涂抹。
治疗大风疬。使用四两杨花,捣成饼状,贴在墙上,干后取下,浸泡在淘米水中一段时间,取出晾干,研成粉末,取二两,加入一条白花蛇、一条乌蛇(去除头尾,用酒浸泡后使用肉)、全蝎、蜈蚣、蟾蜍、雄黄各五钱,苦参、天麻各一两,共同研成粉末,用水煎麻黄取汁,与各种药物一起熬煮,做成如梧子大小的丸子,用朱砂作为外衣。每次服用五十丸,用温酒送下。一天服用三次,直到病愈。
柳叶的主治:治疗小便白浊。使用清明时的柳叶煎汤代替茶饮,直到病愈。治疗小儿的丹毒。使用一斤柳叶,加水一斗,煮取三升汁液,清洗患处。一天宜清洗七、八次。治疗眉毛脱落。使用垂柳阴干后,研成粉末,放在铁器中加姜汁调匀,每晚涂抹在眉毛上。
治疗无名恶疮。使用柳叶或皮,煎汁后加盐少许清洗患处。治疗漆疮,使用柳叶煎水清洗。
柳枝和根的白皮的主治:治疗黄疸初起。使用柳枝煮浓汁半升,一次服下。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症状类似反胃和噎膈。取一把新柳枝,熬汤,煮小米做饭。加入酒和面,使饭滚成珠子,晒干,装袋中悬挂在通风处。使用时,烧滚水随意下米,待米浮起查看无硬心则为米熟。一次吃完。时间久了,面和米就会分散,这样制成的米,称为‘络索米’。
治疗走注气痛(身上突然有一处像被人打痛,痛处游走不定,有时觉得痛和极冷)。使用白酒煮杨柳白皮,趁热敷在痛处。治疗风毒肿痛。治疗方法同上。
治疗颈下的瘿气,使用三十斤水边露出的柳根,加水一斛。煮取一升,浸泡糯米三斗,按照常规方法酿酒,每日适量饮用。
治疗牙龈肿痛。使用等分的垂柳枝、槐白皮、桑白皮、白杨皮,煎水,热敷后冷吐。另一种方法:使用柳枝、槐树、桑树,煎水熬成膏,加入姜汁、细辛末、芎末,调匀后擦牙。
治疗风虫牙痛。使用一小块杨柳白皮含嚼,取汁液渍齿根,几次即愈。另一种方法:使用一把柳枝,切碎,加少许盐,用浆水煮含,效果显著。另一种方法:柳枝(切碎)一升、大豆一升,一起炒至豆熟,加入三升清酒浸泡三天后,含漱吐涎。
治疗耳痛有脓。将柳根切细,捣成极烂,贴在痛处,药干即换。治疗漏疮肿痛。使用柳根伸出的红须,每日煎水清洗。
治疗乳痛初起。将柳根皮捣成极烂,包在布中,火上烤热敷在患处。布变热即换。
治疗反花恶疮(肉翻出如米粒,根深脓溃)。使用三斤柳枝叶,加水五升煎至三升,再熬成糖稀状。每天涂抹三次。
治疗背起丹毒。使用柳木灰加水调涂。
治疗汤火灼疮。使用柳皮烧灰涂抹。也可以使用根白皮煎猪油涂抹。
治疗痔疮如瓜,肿痛如火燎。使用柳枝煎浓汤清洗后,艾灸三、五壮,大泻脓血即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木部-柳-注解
柳华:柳树的种子,即柳絮,常用于治疗疾病。
柳叶:柳树的叶子,具有药用价值,常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枝及根白皮:柳树的枝条和根部的外皮,具有药用价值。
吐血咯血: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吐血和咯血症状。
刀伤血出:刀伤后出血不止。
脸上脓疮:脸部出现的脓疮。
走马牙疳:一种口腔疾病,表现为牙齿周围出现脓肿。
大风疬:一种皮肤疾病,表现为皮肤出现红色丘疹。
白浊:指小便颜色混浊。
小儿丹毒:小儿皮肤疾病,表现为皮肤出现红色丘疹。
眉毛脱落:眉毛无故脱落。
无名恶疮:未明确诊断的恶疮。
漆疮:因接触漆树引起的皮肤炎症。
黄疸初起:黄疸病的初期症状。
走注气痛:身体某处突然出现疼痛,且疼痛位置游走不定。
风毒肿痛:因风毒引起的肿胀和疼痛。
项下瘿气:甲状腺肿大。
齿龈肿痛:牙齿周围牙龈发炎、肿胀并伴有疼痛。
风虫牙痛:因风虫引起的牙齿疼痛。
耳痛有脓:耳朵疼痛且有脓液。
漏疮肿痛:漏疮,即皮肤溃疡,伴有肿胀和疼痛。
乳痛初起:乳腺炎的初期症状。
反花恶疮:一种皮肤疾病,表现为皮肤溃疡,肉翻出如饭粒。
背起丹毒:背部出现的丹毒。
汤火灼疮:因汤水或火焰烧伤。
痔疮如瓜,肿痛如火燎:痔疮严重,肿胀疼痛剧烈。
艾灸: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燃烧艾草来刺激穴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木部-柳-评注
本文以柳树及其部分部位如柳华、柳叶、枝及根白皮为材料,详细记载了其药用价值及其在治疗多种疾病中的应用。以下是对文中各部分的赏析:
释名小杨、杨柳:柳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小杨和杨柳常被用来指代柳树,寓意着生命力的顽强和春天的到来。
气味柳华:柳华,即柳絮,其性苦寒无毒,说明其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主治柳华:吐血咯血、刀伤血出等疾病,用柳絮烙过研末,米汤送服,体现了中医治疗注重内外兼修的原则。
脸上脓疮:用柳絮、腻粉等分,调灯油涂搽,说明柳絮对于皮肤病的治疗也有一定的效果。
走马牙疳:用杨花烧存性,加麝香少许涂搽,反映了古代医学对疾病的治疗方法,以及中药配伍的讲究。
大风疬:此病为皮肤病,文中记载的治疗方法涉及了内外用药、煎煮、熬制等多个环节,显示了古代医学的复杂性。
柳叶:小便白浊,用清明柳叶煎汤代茶,体现了中医对疾病的治疗注重季节和时节的规律。
眉毛脱落:用垂柳阴干,研为末,放在铁器中加姜汁调匀,每夜涂抹眉部,说明了中医治疗疾病注重局部用药的特点。
无名恶疮:用柳叶或皮,水煎汁,加盐少许洗患处,体现了中医治疗皮肤病的方法。
枝及根白皮:黄疸初起,用柳枝煮浓汁半升,一次服下,反映了中医治疗疾病注重整体观念的原则。
络索米:用新柳枝熬汤煮小米作饭,加酒、面所饭滚成珠子,晒干,装袋中悬挂通风处,说明了中医对食物的药用价值的认识。
走注气痛:用白酒煮杨柳白皮乘热熨痛处,反映了中医治疗疼痛的方法。
风毒肿痛:治方同上,说明对于相似症状的治疗方法可以相互借鉴。
项下瘿气:用柳根加水煮取汁,泡糯米酿酒,每日饮服适量,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注重内外兼修的原则。
齿龈肿痛:用垂柳枝、槐白皮、桑白皮、白杨皮等分,煎水,热含冷吐,反映了中医治疗疾病注重整体调理的特点。
风虫牙痛:用杨柳白皮一小声含嚼,取汁渍齿根,几次即愈,说明了中医治疗牙痛的方法。
耳痛有脓:把柳根切细,捣至极烂,封贴痛处,药干即换,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注重局部用药的特点。
漏疮肿痛:用柳根伸出的红须每日煎水洗,反映了中医治疗疮疡的方法。
乳痛初起:用柳根皮捣至极烂,包布中,火上烤热熨患处,说明了中医治疗疾病注重外治法的特点。
反花恶疮:用柳枝叶煎至糖稀状,每天涂搽三次,反映了中医治疗疮疡的方法。
背起丹毒:用柳木灰加水调涂,体现了中医治疗疮疡的方法。
汤火灼疮:用柳皮烧灰涂搽,说明了中医治疗烧伤的方法。
痔疮如瓜,肿痛如火燎:用柳枝煎浓汤洗后,艾灸三、五壮,大泻脓血即愈,反映了中医治疗痔疮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