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木部-杉

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木部-杉-原文

释名杉、沙木。

气味杉材:辛、微温、无毒。

主治脚气肿满。用杉木节一升、桔叶(切细)一升(无叶可用皮代)、大腹槟榔大一枚(连子打碎),童便三升,共煮成一升半,分两次服。若初服即见效。则不必再服。此方名“杉木汤”。

臁疮黑烂。用多年老杉木节,烧灰,麻油调匀,布包贴患处,数次即愈。

肺胸痰滞。用杉木悄一两、皂角(去皮,酥炙)三两,共研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丸,米汤送下。一天服四次,小儿阴肿。

用老杉木烧灰,加腻粉,调清油敷涂。

杉皮:刀伤、汤火伤。取老树皮烧存性,研末敷搽。或调鸡蛋清涂搽。

杉叶:风虫牙痛(同芎 、细辛煎酒含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木部-杉-译文

杉木的别名叫沙木。

杉木的气味:辛,微温,无毒。

主要治疗脚气引起的肿胀和满闷。使用杉木节一升、桔叶(切碎)一升(如果没有叶子可以用树皮代替)、大腹槟榔一枚(连同种子一起打碎),童便三升,一起煮成半升,分两次服用。如果第一次服用就见效,那么就不必再服用了。这个方子叫‘杉木汤’。

对于臁疮(一种皮肤疾病)溃烂的情况,使用多年老杉木的节,烧成灰,用麻油调匀,用布包起来贴在患处,几次后就会痊愈。

对于肺胸痰滞(肺和胸部痰液滞留)的情况,使用杉木的小碎片一两、皂角(去皮,烤酥)三两,共同研成粉末,加入蜜做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十丸,用米汤送下。一天服用四次。

对于小儿阴部肿胀的情况,使用老杉木烧成的灰,加入滑石粉,调匀清油涂抹。

杉皮:用于刀伤、烫伤。取老树的树皮烧成炭,研成粉末敷擦。或者调匀鸡蛋清涂抹。

杉叶:用于风虫牙痛(与川芎、细辛一起煎酒含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木部-杉-注解

杉:杉木,又称沙木,是一种常绿乔木,木材坚硬,纹理直,耐腐蚀,常用于建筑、家具等。

沙木:同杉木,为杉木的别称。

辛:指味道辛辣,中医认为辛味具有发散、行气的作用。

微温:指温度不高,不冷不热,中医认为微温性物质能温中散寒。

无毒:指物质对人体无毒性。

脚气肿满:中医术语,指脚部因湿气引起的肿胀和疼痛。

杉木节:杉木的节部,含有一定的药用成分。

桔叶:桔子的叶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

大腹槟榔:一种热带植物,其果实具有驱虫、消积、行气的作用。

童便:未成年的尿液,中医认为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臁疮:中医术语,指小腿部的疮疡。

黑烂:形容疮疡严重,溃烂成黑色。

麻油:芝麻油,中医认为具有润燥通便、解毒生肌的作用。

肺胸痰滞:中医术语,指肺部和胸部因痰湿引起的阻滞感。

杉木悄:杉木的细小枝条,含有一定的药用成分。

皂角:一种植物,其果实和种子具有祛风、止痛、解毒的功效。

酥炙:一种烹饪方法,指用油将药材炸至酥脆。

蜜:蜂蜜,中医认为具有润肺止咳、解毒的功效。

梧子:梧桐树的种子,中医认为具有润肺、止咳、利尿的作用。

腻粉:一种粉末,用于调制药膏。

清油:清澈的植物油,中医认为具有润燥、解毒的作用。

刀伤:指被刀割伤。

汤火伤:指被热水或火焰烫伤。

芎:即川芎,一种中药材,具有活血行气、止痛的功效。

细辛:一种中药材,具有祛风、散寒、止痛的功效。

酒:指酒,中医认为酒有行气活血、温中散寒的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木部-杉-评注

释名杉、沙木。这两句话是对杉木的命名进行解释,杉木,又称沙木,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物名的直观描述,杉木因其木质坚硬、纹理美观,常被用于建筑和家具制作。沙木之名,可能是因为其木质较为细腻,质地接近沙粒,故有此称。

气味杉材:辛、微温、无毒。这里描述了杉木的药性,辛味具有发散、行气的作用,微温则能温中散寒,无毒则说明杉木本身没有毒性,可以安全使用。

主治脚气肿满。此句说明了杉木在中医中的药用价值,脚气肿满是一种常见的病症,表现为脚部肿胀、疼痛,杉木汤方剂的使用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

用杉木节一升、桔叶(切细)一升(无叶可用皮代)、大腹槟榔大一枚(连子打碎),童便三升,共煮成一升半,分两次服。若初服即见效。则不必再服。此方名“杉木汤”。这里详细介绍了杉木汤的制作方法及服用方式,体现了古人对药方的严谨态度。

臁疮黑烂。用多年老杉木节,烧灰,麻油调匀,布包贴患处,数次即愈。此句描述了杉木在治疗臁疮方面的应用,体现了杉木在民间医药中的广泛应用。

肺胸痰滞。用杉木悄一两、皂角(去皮,酥炙)三两,共研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丸,米汤送下。一天服四次。此方体现了中医在治疗肺胸痰滞方面的经验,杉木与皂角的结合,既体现了药物的相辅相成,也反映了古人对药物配伍的深入研究。

小儿阴肿。用老杉木烧灰,加腻粉,调清油敷涂。此句说明了杉木在治疗小儿阴肿方面的应用,体现了杉木在儿科治疗中的价值。

杉皮:刀伤、汤火伤。取老树皮烧存性,研末敷搽。或调鸡蛋清涂搽。这里描述了杉皮在治疗刀伤、汤火伤方面的应用,体现了杉木在创伤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杉叶:风虫牙痛(同芎 、细辛煎酒含漱)。此句说明了杉叶在治疗风虫牙痛方面的应用,与芎、细辛相配合,体现了古人对药物配伍的智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木部-杉》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243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