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土部-土蜂窠-原文
释名巢,即细腰蜂巢。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难产。用土蜂窠泡开水,俟稍冷饮之。
肿毒痛如火烧。用土蜂窠调醋涂之。
又法:用川乌头和土蜂窠等分。肿毒未成脓则消,已成脓则早破。
疔疮。用煅过的土蜂窠和烧过的蛇皮等分,酒冲服。每服一钱。
咽喉乳蜂(小舌两侧红肿)。先用楮叶擦舌,擦到出血,然后用醋调土蜂窠末,以鸡毛蘸取点在患处,令痰涎流出为好。
蜘蛛、蜂虿螫伤。用醋调土蜂窠末涂搽。
小儿吐泻。用土蜂窠灸研,乳汗冲服。每服一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土部-土蜂窠-译文
这种东西叫做巢,也就是细腰蜂的巢。
它的味道是甜的,性质平和,没有毒性。
它主要用来治疗难产。使用土蜂的巢,用开水泡后稍等冷却,然后饮用。对于肿毒疼痛得像火烧一样的情况,可以用土蜂的巢和醋混合后涂抹。
还有另一种方法:将川乌头和土蜂的巢等量混合。如果肿毒还没有形成脓包,那么可以消散;如果已经形成脓包,那么可以促进脓包早日破开。
对于疔疮,可以用烧过的土蜂的巢和烧过的蛇皮等量混合,用酒冲服。每次服用一钱。
对于咽喉乳蜂(小舌两侧红肿)的情况,先使用楮叶擦拭舌头,直到出血,然后用醋调匀土蜂的巢粉末,用鸡毛蘸取后点在患处,直到痰液流出为好。
对于蜘蛛和蜂虿的蜇伤,可以用醋调匀土蜂的巢粉末后涂抹。
对于小儿的吐泻,可以将土蜂的巢用灸法处理后研成粉末,用乳汁冲服。每次服用一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土部-土蜂窠-注解
巢:指蜂巢,即蜜蜂筑造的居住结构,通常由蜂蜡构成。
细腰蜂:一种体型细长的蜂类,其巢常被用来治疗某些疾病。
气味:指药物的气味,这里指土蜂窠的气味。
甘:指药物的味觉特性,甘味通常被认为具有补益作用。
平:指药物的性味,平性表示药物性质温和,无寒热偏性。
无毒:指药物对人体没有毒性。
主治:指药物的主要治疗用途。
难产:指分娩过程中出现的困难情况。
土蜂窠:指用土筑成的蜂巢,常用于中医治疗。
肿毒:指局部组织因炎症而肿胀,伴有疼痛。
川乌头:一种有毒的植物,其根和根茎在中医中用作药材,具有祛风止痛的作用。
疔疮:一种皮肤感染,表现为红肿、疼痛的小硬块。
煅过:指用高温烧炼过的,使其质地坚硬。
蛇皮:指蛇的皮,有时在中医中用作药材。
酒冲服:指将药材用酒调和后服用。
楮叶:楮树的叶子,在中医中有时用作药材。
咽喉乳蜂:指咽喉部位的乳突或小舌两侧红肿。
鸡毛:鸡的羽毛,这里用作蘸取药物的工具。
蜘蛛、蜂虿螫伤:指被蜘蛛或蜂虿叮咬造成的伤害。
乳汗:指母乳,这里指用母乳冲服药物。
灸研:指用艾灸加热后研成粉末。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土部-土蜂窠-评注
释名巢,即细腰蜂巢。这一句以简洁的语言点明了文章的主题,‘释名’二字表明了对事物名称的阐释,‘细腰蜂巢’则直接指出了文中所涉及的具体对象。从古文化的角度来看,这种命名方式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观察和认知,以及对事物属性的描述。‘细腰蜂’在古文中的形象往往与轻盈、敏捷相关联,而‘巢’则象征着庇护与归宿,两者结合,既揭示了细腰蜂巢的特性,又赋予其一定的文化内涵。
气味甘、平、无毒。这一句是对细腰蜂巢药性的描述。‘甘’与‘平’是中医中常用的术语,分别指药物的味道和性质。‘甘’味被认为具有调和作用,而‘平’则表示药物性质温和,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无毒’则强调了其安全性,体现了古人对药物研究的严谨态度。
主治难产。用土蜂窠泡开水,俟稍冷饮之。这一句说明了细腰蜂巢在医疗上的应用。‘主治’二字表明了其治疗作用,‘难产’则是具体的病症。接下来的描述则详细介绍了使用方法,‘泡开水’与‘俟稍冷饮之’体现了古人对药物使用过程的细致考量,既保证了药效,又避免了副作用。
肿毒痛如火烧。用土蜂窠调醋涂之。此句描述了肿毒的症状及其治疗方法。‘肿毒’在古文中常用来指代局部红肿、疼痛的病症,‘火烧’则形象地描绘了疼痛的程度。‘调醋涂之’则是治疗方法,‘醋’在中医中常用于外敷,具有消毒、止痛的作用。
又法:用川乌头和土蜂窠等分。肿毒未成脓则消,已成脓则早破。此句介绍了另一种治疗方法,通过川乌头与土蜂窠的配伍,以达到治疗肿毒的效果。‘又法’表明这是另一种方法,‘川乌头’与‘土蜂窠’的配伍体现了古人对药物配伍的智慧,通过不同药物的相互作用,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疔疮。用煅过的土蜂窠和烧过的蛇皮等分,酒冲服。每服一钱。此句描述了治疗疔疮的方法。‘疔疮’在古文中指的是一种皮肤上的疮痈,‘煅’与‘烧’则是对土蜂窠和蛇皮进行处理的方式,体现了古人对药物制备的讲究。‘酒冲服’则是服用方法,‘一钱’则是剂量,这些细节都体现了古人对医疗知识的丰富和精细。
咽喉乳蜂(小舌两侧红肿)。先用楮叶擦舌,擦到出血,然后用醋调土蜂窠末,以鸡毛蘸取点在患处,令痰涎流出为好。此句描述了治疗咽喉乳蜂的方法。‘楮叶’与‘鸡毛’作为辅助工具,体现了古人对治疗工具的灵活运用。‘擦到出血’与‘点在患处’等描述,则体现了古人对治疗过程的细致入微。
蜘蛛、蜂虿螫伤。用醋调土蜂窠末涂搽。此句描述了治疗蜘蛛、蜂虿螫伤的方法。‘涂搽’是治疗方法,‘醋调土蜂窠末’则是对药物的制备,体现了古人对治疗方法的多样性。
小儿吐泻。用土蜂窠灸研,乳汗冲服。每服一钱。此句描述了治疗小儿吐泻的方法。‘灸研’是对土蜂窠的处理方式,‘乳汗冲服’则是服用方法,‘一钱’则是剂量,这些细节都体现了古人对儿童医疗的关怀和细致。
综上所述,这段古文不仅介绍了细腰蜂巢的药用价值,还反映了古人对药物应用、治疗方法以及药物制备等方面的深刻理解。这些内容不仅具有医学价值,也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对自然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