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兽部-酥-原文
释名酥油。
气味牛羊酥:甘,微寒,无毒。
猫牛酥:甘,平,无毒。
主治牛羊酥:补五脏,利大小肠,治口疮。
猫牛酥:去诸风湿痹,除热,利大便,去宿食。
合诸膏。摩风肿跌打血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兽部-酥-译文
释名酥油。
名称解释:酥油。
气味牛羊酥:甘,微寒,无毒。
牛羊酥的气味:味道甜,性质微寒,没有毒性。
猫牛酥:甘,平,无毒。
猫牛酥的气味:味道甜,性质平和,没有毒性。
主治牛羊酥:补五脏,利大小肠,治口疮。
牛羊酥的主治功效:能够补充五脏的功能,促进大小肠的蠕动,治疗口腔溃疡。
猫牛酥:去诸风湿痹,除热,利大便,去宿食。
猫牛酥的主治功效:能够祛除各种风湿痹痛,清热,促进大便排出,帮助消化陈旧食物。
合诸膏。摩风肿跌打血瘀。
将酥油与其他药膏混合使用。用于按摩治疗风湿引起的肿胀、跌打损伤和血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兽部-酥-注解
酥油:酥油,又称酥酪油,是从牛奶、羊奶等乳制品中提炼出来的一种油脂。在中国古代,酥油是一种重要的食品和药物成分,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在医学上,酥油被认为可以滋养身体,治疗多种疾病。
牛羊酥:牛羊酥指的是从牛或羊奶中提炼的酥油,它们在中医药中具有特定的药用价值。
甘:甘,味觉上的一种感觉,指味道甜或略甜。在中医药理论中,甘味被认为可以滋补身体,调和药性。
微寒:微寒,指药物或食物的性质稍微偏寒,具有一定的清热、解毒作用。
无毒:无毒,指药物或食物没有毒性,对人体没有危害。
补五脏:补五脏,指药物或食物具有补益人体五脏(心、肝、脾、肺、肾)的功能。
利大小肠:利大小肠,指药物或食物具有促进大小肠蠕动,帮助消化和排便的作用。
治口疮:治口疮,指药物或食物可以治疗口腔溃疡,即口疮。
去诸风湿痹:去诸风湿痹,指药物或食物可以祛除风湿病引起的关节疼痛和痹症。
除热:除热,指药物或食物具有清热的作用,可以减轻体内热毒。
利大便:利大便,指药物或食物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便。
去宿食:去宿食,指药物或食物可以消除胃中积存的旧食物,有助于消化。
合诸膏:合诸膏,指将酥油与其他药物或膏剂混合使用,以增强治疗效果。
摩风肿跌打血瘀:摩风肿跌打血瘀,指通过按摩或涂抹药物来治疗由风吹、跌打或外伤引起的肿胀和血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兽部-酥-评注
释名酥油,首先点明了本文所讨论的对象,即酥油。酥油在中国古代医学文献中有着明确的名称,这体现了古人对药物命名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在气味一节中,牛羊酥和猫牛酥分别被描述为甘、微寒、无毒和甘、平、无毒。这里的‘甘’表明这两种酥油都具有甜味,而‘微寒’和‘平’则说明了它们的性质,即牛羊酥性质偏寒,而猫牛酥性质平和。‘无毒’则表明这两种酥油对人体没有毒性,是安全的药物。
主治一节中,牛羊酥被用来补五脏、利大小肠、治口疮。这里的‘补五脏’指的是补益人体内部的五脏,即心、肝、脾、肺、肾,而‘利大小肠’则是指有助于肠道功能的正常运作。‘治口疮’则是指可以治疗口腔溃疡等疾病。猫牛酥则被用来去诸风湿痹、除热、利大便、去宿食。这里的‘去诸风湿痹’是指可以缓解风湿痹痛,‘除热’是指可以清热,‘利大便’是指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去宿食’则是指可以帮助消化。
合诸膏,摩风肿跌打血瘀。这句话说明了酥油可以与其他药物混合制成膏药,用于治疗风肿、跌打损伤以及血瘀等病症。这里的‘合诸膏’体现了古代中医的用药理念,即根据不同的病情,将不同的药物混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摩风肿跌打血瘀’则是指通过按摩的方式,将酥油应用于治疗风肿、跌打损伤以及血瘀等病症,体现了中医的按摩疗法。
整体来看,这段古文详细介绍了酥油的名称、气味、主治以及用法,体现了古代中医对药物的认识和运用。从这些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酥油的重视,以及其对多种病症的治疗作用。同时,这也反映了古代中医的用药原则,即根据药物的性味归经,结合病情进行合理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