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庄公-庄公十八年

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庄公-庄公十八年-原文

【经】

十有八年春,王三月,日有食之。

夏,公追戎于济西。

秋,有蜮。

冬十月。

【传】

十八年春,虢公、晋侯朝王,王飨醴,命之宥,皆赐玉五瑴,马三匹。非礼也。王命诸侯,名位不同,礼亦异数,不以礼假人。

虢公、晋侯、郑伯使原庄公逆王后于陈。陈妫归于京师,实惠后。

夏,公追戎于济西。不言其来,讳之也。

秋,有蜮。为灾也。

初,楚武王克权,使鬥缗尹之。以叛,围而杀之。迁权于那处,使阎敖尹之。及文王即位,与巴人伐申而惊其师。巴人叛楚而伐那处,取之,遂门于楚。阎敖游涌而逸。楚子杀之,其族为乱。冬,巴人因之以伐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庄公-庄公十八年-译文

【经】

十八年春天,周王三月,发生了日食。

夏天,鲁公在济水西岸追击戎人。

秋天,出现了蜮(一种害虫)。

冬天十月。

【传】

十八年春天,虢公和晋侯朝见周王,周王设宴款待他们,并命令他们互相敬酒,还赐给他们每人五块玉和三匹马。这是不合礼制的。周王命令诸侯,名位不同,礼数也应有所不同,不能随意将礼数借给他人。

虢公、晋侯和郑伯派原庄公到陈国迎接王后。陈妫回到京师,实际上成为了王后。

夏天,鲁公在济水西岸追击戎人。没有说明戎人是从哪里来的,这是为了避讳。

秋天,出现了蜮。这是灾祸的征兆。

起初,楚武王攻克了权地,任命鬥缗为尹。鬥缗后来反叛,被围困并杀死。楚武王将权地迁到那处,任命阎敖为尹。等到楚文王即位,与巴人一起攻打申国,却惊动了巴人的军队。巴人反叛楚国,攻打那处,夺取了那处,并进攻楚国。阎敖在涌水游泳时逃跑。楚文王杀了他,他的族人因此发动叛乱。冬天,巴人趁机攻打楚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庄公-庄公十八年-注解

日有食之:指日食现象,古代认为日食是不祥之兆,常与政治变动或天灾人祸相联系。

公追戎于济西:公指鲁国的君主,戎指西方的少数民族,济西是地名,指鲁国君主在济水以西追击戎族。

有蜮:蜮是一种传说中的水生怪物,古人认为蜮的出现预示着灾害。

王飨醴:王指周王,飨醴是指周王用甜酒招待诸侯,表示礼遇。

命之宥:宥是宽恕、赦免的意思,这里指周王命令诸侯宽恕某些人或事。

玉五瑴:瑴是古代玉器的计量单位,五瑴指五对玉器,是周王赏赐给诸侯的贵重礼物。

马三匹:指周王赏赐给诸侯的三匹马,象征荣誉和地位。

非礼也:指周王的行为不符合当时的礼仪规范。

逆王后于陈:逆是迎接的意思,王后指周王的妻子,陈是国名,指诸侯前往陈国迎接周王的妻子。

陈妫归于京师:陈妫是陈国的公主,归于京师指她嫁到周朝的都城。

实惠后:实惠指实际的利益,后指王后,这里指陈妫成为王后后带来的实际利益。

讳之也:讳是避讳、隐瞒的意思,指史书中不明确记载某些事件的原因。

为灾也:指蜮的出现被视为灾害的征兆。

楚武王克权:楚武王是楚国的君主,克权指他征服了权国。

鬥缗尹之:鬥缗是人名,尹是管理的意思,指楚武王任命鬥缗管理权国。

以叛,围而杀之:指鬥缗背叛楚国,楚国围攻并杀死了他。

迁权于那处:那处是地名,指楚国将权国的居民迁到那处。

阎敖尹之:阎敖是人名,指楚国任命阎敖管理那处。

巴人叛楚而伐那处:巴人是古代西南的少数民族,叛楚指他们背叛楚国,伐那处指他们攻打那处。

门于楚:门是攻打城门的意思,指巴人攻打楚国的城门。

阎敖游涌而逸:游涌是地名,逸是逃跑的意思,指阎敖在游涌逃跑。

其族为乱:指阎敖的族人因此发动叛乱。

巴人因之以伐楚:因之指利用阎敖的族人叛乱,伐楚指巴人趁机攻打楚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庄公-庄公十八年-评注

这段文字记载了春秋时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涉及多个诸侯国和周王室的互动,反映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和礼仪制度。

首先,文中提到周王招待虢公、晋侯,并赐予他们玉器和马匹,但指出这是‘非礼也’。这表明周王的行为不符合当时的礼仪规范,暗示了周王室的权威正在衰落,诸侯国的地位逐渐上升。这种礼仪上的失序,反映了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

其次,文中提到虢公、晋侯、郑伯前往陈国迎接王后,陈妫嫁到京师后成为王后,带来了‘实惠’。这一事件反映了诸侯国与周王室之间的联姻关系,婚姻不仅是政治联盟的手段,也是获取实际利益的途径。陈妫的婚姻象征着诸侯国对周王室的影响力增强。

再次,文中提到鲁国君主追击戎族,但史书‘不言其来,讳之也’。这种避讳的写法,可能是为了掩盖某些不光彩的事件,或是为了避免触犯某些政治禁忌。这种记载方式反映了史书编纂中的政治考量。

此外,文中提到‘有蜮’,并指出这是‘为灾也’。蜮的出现被视为灾害的征兆,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迷信和恐惧。这种将自然现象与人事联系起来的思维方式,是古代天人感应观念的具体体现。

最后,文中详细记载了楚国与巴人之间的冲突。楚武王征服权国后,任命鬥缗管理权国,但鬥缗背叛楚国,导致楚国迁移民众并任命阎敖管理那处。然而,阎敖的族人叛乱,巴人趁机攻打楚国。这一系列事件反映了楚国在扩张过程中面临的内部和外部挑战,以及边疆地区的不稳定性。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记载多个历史事件,展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礼仪制度的变迁以及边疆地区的动荡局势。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和思想特征。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庄公-庄公十八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23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