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兽部-猕猴

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兽部-猕猴-原文

释名沐猴、胡孙、王孙、马留、狙。

气味肉:酸、平、无毒。

主治肉:治风劳、久疟、避瘴疫。

屎:小儿脐风撮口及急惊风(用猴屎烧为末,和生蜜少许灌下)。

附方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的猕猴项下人记载母猴“逐月天癸(按:即月经)”,并末作进一步的阐述。

越学敏在他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一书中则对此群猴聚居的地方,可在草间找到,颜色紫黑,成块状,混有细草屑,这是母猴月经的干血所形成,以产于广西最好。

能治干血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兽部-猕猴-译文

名称解释:沐猴、胡孙、王孙、马留、狙。

肉的气味:酸、平、无毒。

肉的功效:治疗风劳、久疟、预防瘴疫。猴屎:用于治疗小儿的脐风撮口及急惊风(将猴屎烧成粉末,加入少许生蜜灌服)。

附方: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猕猴项下的人记载母猴‘逐月天癸’(按:即月经),但没有作进一步的说明。越学敏在他所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一书中提到,这些猴子聚居的地方,在草丛中可以找到,颜色是紫黑色,呈块状,夹杂着细小的草屑,这是母猴月经的干血形成的,产于广西的最好。它可以用来治疗干血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兽部-猕猴-注解

沐猴:沐猴,古代对猕猴的一种别称,因其毛色光亮,如同沐浴后一般而得名。

胡孙:胡孙,古代对猕猴的另一种称呼,‘胡’可能是指其来自外国的特征,‘孙’是对猴子的通称。

王孙:王孙,古时对猴子的美称,有尊贵之意,可能是因为猴子活泼可爱,被赋予了一种高贵气质。

马留:马留,可能是指猕猴的某种特定品种或亚种,但具体指代不明。

狙:狙,指猴子,古代文献中常用来泛指各种猴子。

风劳:风劳,中医术语,指因风邪引起的劳损,表现为身体虚弱、关节疼痛等症状。

久疟:久疟,指长期患疟疾,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

瘴疫:瘴疫,古代指因湿热、瘴气等引起的疫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

脐风撮口:脐风撮口,中医病名,指小儿因脐风引起的口唇紧闭。

急惊风:急惊风,中医病名,指小儿因惊风引起的急性病症。

天癸:天癸,中医术语,指女子月经初潮时分泌的一种物质,与生育能力有关。

干血劳:干血劳,中医术语,指因血液干涸而引起的劳损,表现为身体虚弱、面色苍白等症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兽部-猕猴-评注

释名沐猴、胡孙、王孙、马留、狙。此段文字首先对猕猴的别称进行了列举,其中‘沐猴’、‘胡孙’、‘王孙’、‘马留’、‘狙’等名称,反映了古人对猕猴形态、习性的认识。这些名称不仅具有地域特色,也体现了古人对动物名称的趣味性和形象化。‘沐猴’一词,可能是因为猕猴喜水,常在水中嬉戏而得名;‘胡孙’则可能是因为猕猴的毛色与胡人相似;‘王孙’则可能是因为猕猴在古人心目中具有贵族气质;‘马留’则可能是因为猕猴的叫声类似于马嘶;‘狙’则可能是因为猕猴机智狡猾,有如狙公之狙。

气味肉:酸、平、无毒。此句对猕猴肉的药性进行了描述。‘酸’味入肝,有收敛作用;‘平’性则表示其性质温和,无偏胜之弊;‘无毒’则说明其安全性较高。古人在用药时,非常注重药物的性味归经,此处的描述体现了古人对药物药性的细致观察和总结。

主治肉:治风劳、久疟、避瘴疫。此句说明了猕猴肉的主治功效。‘风劳’指的是由风邪引起的劳损性疾病;‘久疟’则是指久治不愈的疟疾;‘避瘴疫’则是指可以预防瘟疫。这些病症在古代社会中较为常见,猕猴肉能够治疗这些疾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屎:小儿脐风撮口及急惊风(用猴屎烧为末,和生蜜少许灌下)。此句描述了猕猴屎的药用价值。古人在治疗小儿疾病时,常采用动物的排泄物作为药物,这反映了古人对动物医学知识的掌握。猕猴屎治疗脐风撮口和急惊风,体现了古人对疾病治疗方法的创新。

附方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的猕猴项下人记载母猴‘逐月天癸(按:即月经)’,并末作进一步的阐述。越学敏在他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一书中则对此群猴聚居的地方,可在草间找到,颜色紫黑,成块状,混有细草屑,这是母猴月经的干血所形成,以产于广西最好。能治干血劳。这两段文字分别介绍了李时珍和越学敏对猕猴月经的研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母猴的月经现象,但没有进行详细的阐述;越学敏则在《本草纲目拾遗》中详细描述了母猴月经的形态和产地,并指出其具有治疗干血劳的功效。这些记载反映了古人对动物生理现象的观察和研究,以及对其药用价值的探索。

总体来看,这段古文内容丰富,涉及了猕猴的名称、药性、主治、药用价值等多个方面,体现了古人对动物医学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同时,这些内容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生命奥秘的探索。通过对这些古文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的医学知识、文化观念和哲学思想。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兽部-猕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228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