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兽部-狗

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兽部-狗-原文

释名犬、地羊。

气味肉:咸、酸、温、无毒。

狗胆:平、苦、有小毒。

主治肉:大补元气,用黄狗一个,取肉煮熟,捣烂如泥,连汁拌糯米三斗,加曲,如常法酿成酒,每日清晨空心饮适量。此酒名“戊戌酒”。

肺结核症(骨蒸潮热)用黄童子狗一合,去皮毛肠肚,连同外肾于砂锅内用酒醋八分,水二升,地骨皮一斤,前胡、黄芪、肉苁蓉各四两,同煮一日,去药,再煮一夜,去骨,再煮肉如泥。

滤入当归末四两,莲肉、苍术末各一斤,厚朴、桔皮末十两,甘草末八两。

一起捣至极烂,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五直至七十丸,空心服,盐酒送下。

此方名“戊戌丸”。

脾胃虚冷,腹满刺痛。

用肥狗肉半斤以水和盐豉煮粥常吃。

浮肿屎涩。

用肥狗肉五斤,热蒸,空心吃。

狗胆:眼来涩痒。

用狗胆汁点眼。

肝虚目暗。

用白狗一具、萤火虫十四枚,阴干为末,点眼。

耳出脓。

用狗胆一具、枯矾一钱,调匀,棉裹塞耳内。

三、四次后即愈。

反胃吐食。

用五灵脂末、黄狗胆汁,调成丸子,如龙眼大。

每服一丸,好酒半碗化服。

不过三服,即可见效。

痞块疳积。

用五灵脂(炒至烟尽)、阿魏(去砂,研细)等分,以黄雄狗胆汁调成丸子,如黍米大。

每空心时以口津咽服三十丸。

忌食羊肉、醋、面。

赤白痢。

用冬季取得的狗胆一百枚,每枚以黑豆充满,加少许麝香。

每服一枚,赤痢用甘草汤送下,白痢以干姜汤送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兽部-狗-译文

解释名字:犬、地羊。

狗肉的气味:咸、酸、温、无毒。狗胆的气味:平、苦、有小毒。

狗肉的主治功效:大补元气,使用一只黄狗,取其肉煮熟,捣成泥状,连同汁液与三斗糯米混合,加入酒曲,按照常规方法酿成酒,每天清晨空腹适量饮用。这种酒叫做‘戊戌酒’。对于肺结核症(骨蒸潮热),使用一只黄童子狗,去皮毛和内脏,连同外肾一起,在砂锅中用八分酒和醋、二升水、一斤地骨皮、四两前胡、黄芪、肉苁蓉,一同煮一天,去药,再煮一夜,去骨,再煮肉成泥。加入四两当归末、一斤莲肉末、苍术末、十两厚朴末、八两甘草末。一起捣成极烂,做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至七十丸,空腹服用,用盐酒送下。这个方子叫做‘戊戌丸’。

脾胃虚冷,腹部胀满刺痛。使用半斤肥狗肉,加水加盐豉煮粥经常食用。

浮肿和便秘。使用五斤肥狗肉,蒸熟,空腹食用。

狗胆:用于眼睛干涩发痒。用狗胆汁点眼。

肝虚导致目暗。使用一只白狗和十四枚萤火虫,阴干后磨成末,点眼。

耳朵流脓。使用一只狗胆和一钱枯矾,调匀,用棉花包裹后塞入耳内。三次或四次后即可痊愈。

反胃呕吐。使用五灵脂末和黄狗胆汁,调和成如龙眼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丸,用半碗好酒化服。不超过三次,即可见效。

痞块疳积。使用五灵脂(炒至烟尽)和阿魏(去砂,研细)等分,用黄雄狗胆汁调和成如黍米大小的丸子。每次空腹时用口津咽服三十丸。忌食羊肉、醋、面。

赤白痢疾。使用冬季取得的狗胆一百枚,每枚用黑豆填满,加少许麝香。每次服用一枚,赤痢用甘草汤送下,白痢用干姜汤送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兽部-狗-注解

犬:犬,指狗,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狗象征着忠诚和勇敢。

地羊:地羊,指羊,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羊象征着吉祥和丰收,常用于祭祀和礼仪。

气味肉:气味肉,指食物的口感和气味,这里指的是狗肉的口感和气味。

咸:咸,味道之一,指食物中带有盐分的感觉,有调节人体水分和电解质平衡的作用。

酸:酸,味道之一,指食物中带有酸味的感觉,有助于消化。

温:温,指食物的性质,这里指狗肉性质温和,适合脾胃虚弱的人食用。

无毒:无毒,指食物没有毒性,对人体无害。

狗胆:狗胆,指狗的胆囊,古代中医认为狗胆有药用价值。

平:平,指药物的性质,这里指狗胆性质平和。

苦:苦,味道之一,指食物中带有苦味的感觉,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有小毒:有小毒,指药物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时需谨慎。

大补元气:大补元气,指药物或食物有补益身体元气的作用。

糯米:糯米,一种黏性很强的稻米,常用于酿酒和制作糕点。

曲:曲,指酒曲,是酿酒过程中使用的发酵剂。

戊戌酒:戊戌酒,根据年份命名的一种酒,这里指用黄狗肉和糯米酿制的酒。

肺结核症:肺结核症,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影响肺部。

骨蒸潮热:骨蒸潮热,中医术语,指人体出现骨蒸热和潮热症状。

地骨皮:地骨皮,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凉血、消肿利尿的功效。

前胡:前胡,一种中药材,具有疏散风热、降气化痰的功效。

黄芪:黄芪,一种中药材,具有补气固表、利水消肿的功效。

肉苁蓉:肉苁蓉,一种中药材,具有补肾阳、益精血的功效。

当归:当归,一种中药材,具有补血调经、活血止痛的功效。

莲肉:莲肉,指莲子的肉,具有养心安神、健脾止泻的功效。

苍术:苍术,一种中药材,具有燥湿健脾、祛风散寒的功效。

厚朴:厚朴,一种中药材,具有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的功效。

桔皮:桔皮,指桔子的皮,具有理气和中、燥湿化痰的功效。

甘草:甘草,一种中药材,具有调和药性、解毒的功效。

丸子:丸子,指将药物或食物制成的小球状。

梧子:梧子,一种中药材,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的功效。

五灵脂:五灵脂,一种中药材,具有活血止痛、化瘀止血的功效。

阿魏:阿魏,一种中药材,具有消积化瘀、散寒止痛的功效。

麝香:麝香,一种香料,具有开窍醒神、活血通经的功效。

赤白痢:赤白痢,中医术语,指大便中带有赤色或白色脓血的症状,常见于痢疾等疾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兽部-狗-评注

释名犬、地羊,是对狗这一动物的别称,其中‘犬’字在古代文献中常用作动物的泛称,而‘地羊’则可能是指狗的体型和习性,如喜穴居,故有‘地羊’之称。

气味肉:咸、酸、温、无毒,这里的‘气味’指的是狗肉的口感和药性。咸味入肾,有补肾强腰之效;酸味入肝,有养肝明目之功;温性则能温中散寒,适合脾胃虚寒之人;无毒则表示狗肉本身没有毒性,可以放心食用。

狗胆:平、苦、有小毒,狗胆的药性平和,味苦,有小毒,能清热解毒,但需注意其小毒性质,不宜过量使用。

主治肉:大补元气,这里的‘主治’指的是狗肉的主要药用功效。用黄狗肉煮酒,可大补元气,适用于体虚乏力、精神不振等症状。‘戊戌酒’之名,可能是因为其制作时间或配方与地支中的‘戌’有关。

肺结核症(骨蒸潮热)用黄童子狗一合,去皮毛肠肚,连同外肾于砂锅内用酒醋八分,水二升,地骨皮一斤,前胡、黄芪、肉苁蓉各四两,同煮一日,去药,再煮一夜,去骨,再煮肉如泥。滤入当归末四两,莲肉、苍术末各一斤,厚朴、桔皮末十两,甘草末八两。一起捣至极烂,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直至七十丸,空心服,盐酒送下。此方名‘戊戌丸’。这一方剂结合了狗肉与其他药材的协同作用,以治疗肺结核等疾病,体现了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

脾胃虚冷,腹满刺痛。用肥狗肉半斤以水和盐豉煮粥常吃。此法以狗肉温补脾胃,配合盐豉以行气止痛,适用于脾胃虚寒、腹满刺痛之症。

浮肿屎涩。用肥狗肉五斤,热蒸,空心吃。狗肉有温阳利水之效,适用于浮肿、小便涩痛等症。

狗胆的用途多样,从眼科到耳科,再到消化系统,都可见其身影。如眼来涩痒,用狗胆汁点眼;耳出脓,用狗胆和枯矾塞耳;反胃吐食,用五灵脂末和黄狗胆汁制成丸子;痞块疳积,用五灵脂、阿魏和黄雄狗胆汁制成丸子等。这些方剂反映了古代医家对狗胆药性的深入研究和广泛运用。

赤白痢的治疗方法也颇具特色,使用冬季取得的狗胆,以黑豆和麝香填充,根据赤白痢的不同情况,分别用甘草汤或干姜汤送下,体现了中医的辨证施治和季节用药的特点。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兽部-狗》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227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