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人部-人中黄-原文
释名在竹筒中塞入甘草末,两端用竹、木封固,冬季投入人粪缸中,立春时取出,悬当风处阴干,破竹取甘草末,晒干备用。
这种甘草末,称为人中黄。
主治热病发狂。
用人中黄内放罐中,泥封固,煅半日,去火毒后研为末,水送服三钱,病未退,可再服。
呕血吐痰,心烦骨蒸。
用人中黄为末。
每取三钱,加茜根汁、竹沥、姜汁和匀服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人部-人中黄-译文
把甘草的粉末塞进竹筒里,然后用竹片和木头把两端封起来,冬天的时候把它放进装人粪的缸里,等到立春的时候取出来,放在通风的地方阴干,然后破开竹筒取出甘草粉末,晒干备用。这种甘草粉末,叫做人中黄。
主治热病引起的疯狂症状。把人中黄放在罐子里,用泥巴封好,煅烧半天,去除火毒后研成粉末,用水送服三钱(古代的量词,约等于现在的一钱为3.75克),如果病没有好,可以再服一次。
对于呕血吐痰、心烦骨蒸等症状,将人中黄研成粉末。每次取三钱,加上茜草根的汁液、竹沥和姜汁,调和均匀后服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人部-人中黄-注解
竹筒:古代用来装物品的管状器具,通常由竹子制成,用于保存或运输食物、药物等。
甘草末:甘草经过研磨制成的粉末,甘草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调和药性的作用。
人粪缸:古代用来收集人粪的容器,人粪在古代有肥料的作用,同时也用于某些药物的制备。
立春: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春季的开始,时间为农历正月初四或初五。
风处阴干:指将物品放在通风阴凉的地方自然干燥。
破竹:用刀或工具将竹子劈开。
水送服:用水吞服药物,以帮助药物下咽。
三钱:古代计量单位,一钱相当于现在的约3.75克,三钱即约为11.25克。
茜根汁:茜草的根部的汁液,茜草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的作用。
竹沥:竹子煎煮后流出的液体,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的作用。
姜汁:生姜榨取的汁液,生姜是一种常用的调味品和中药材,具有温中止呕、发汗解表的作用。
心烦骨蒸:中医术语,指心神不宁、骨节疼痛的症状,多见于热病后期或阴虚火旺的病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人部-人中黄-评注
此段古文描述了一种名为‘人中黄’的草药及其制作方法和用途。首先,从制作方法来看,‘释名在竹筒中塞入甘草末,两端用竹、木封固’这一过程体现了古人对草药保存的智慧。通过密封竹筒,隔绝外界空气,防止了甘草末的氧化和变质,确保了其药效的稳定。‘冬季投入人粪缸中,立春时取出,悬当风处阴干’这一步骤则利用了人粪缸中的微生物发酵作用,以及春季风大阴干的气候条件,进一步保证了甘草末的药效。
‘破竹取甘草末,晒干备用’表明了古人在使用草药时的精细操作,通过破竹取末,可以确保甘草末的纯净,避免杂质影响药效。晒干则是为了便于储存和携带,同时也可能有助于提高甘草末的药效。
接下来,文中提到‘这种甘草末,称为人中黄’。‘人中黄’这个名字本身就富有寓意,‘人’字代表了草药与人体的关系,‘中’字可能指的是其药效能够作用于人体内部,‘黄’字则可能是因为甘草末的颜色而得名,或者是暗示其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在‘主治热病发狂’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中黄在中医理论中的应用。中医认为,热病发狂是由体内热毒过盛所致,人中黄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因此被用来治疗此类病症。‘用人中黄内放罐中,泥封固,煅半日,去火毒后研为末,水送服三钱’这一过程展示了古人对药物处理的细致和严谨,煅烧可以去除火毒,研磨成末则便于服用。
‘病未退,可再服’说明人中黄具有一定的持久性,可以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多次服用。‘呕血吐痰,心烦骨蒸’则是另外一种病症的描述,这里的人中黄被用来治疗血热、痰多、心烦、骨蒸等症状,显示了人中黄在治疗多种热病方面的广泛应用。
‘用人中黄为末。每取三钱,加茜根汁、竹沥、姜汁和匀服下’中的茜根汁、竹沥、姜汁等都是中医中常用的辅助药物,它们与人中黄合用,可以增强药效,适应不同的病情。这种药物配伍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