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庄公-庄公二十三年-原文
【经】
二十三年春,公至自齐。
祭叔来聘。
夏,公如齐观社。
公至自齐。
荆人来聘。
公及齐侯遇于穀。
萧叔朝公。
秋,丹桓宫楹。
冬十有一月,曹伯射姑卒。
十有二月甲寅,公会齐侯,盟于扈。
【传】
二十三年夏,公如齐观社,非礼也。
曹刿谏曰:“不可。夫礼所以整民也,故会以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朝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征伐以讨其不然。诸侯有王,王有巡守,以大习之。非是,君不举矣。君举必书,书而不法,后嗣何观?”
晋桓、庄之族偪,献公患之。
士蒍曰:“去富子,则群公子可谋也已。”
公曰:“尔试其事。”
士蒍与群公子谋,谮富子而去之。
秋,丹桓宫之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庄公-庄公二十三年-译文
【经】
二十三年春天,国君从齐国回来。
祭叔前来访问。
夏天,国君前往齐国观看社祭。
国君从齐国回来。
荆地的人前来访问。
国君与齐侯在穀地会面。
萧叔前来朝见国君。
秋天,丹桓宫的柱子被涂红。
冬十一月,曹国的射姑去世。
十二月甲寅日,国君与齐侯在扈地会面并结盟。
【传】
二十三年夏天,国君前往齐国观看社祭,这是不合礼制的。
曹刿劝谏说:“不可以这样做。礼制是用来规范民众的,所以会面是为了教导上下之间的规则,节制财物的使用,朝见是为了明确爵位的意义,遵循长幼的秩序,征伐是为了讨伐那些不守规矩的人。诸侯有王,王有巡守,以此来加强学习。如果不是这样,君主就不应该举行。君主的行为一定会被记录下来,如果记录下来的行为不合礼法,后代怎么看待呢?”
晋国的桓、庄两族势力强大,献公对此感到担忧。
士蒍说:“除掉富子,那么其他公子就可以被控制了。”
献公说:“你去试试看。”
士蒍与其他公子合谋,诬陷富子并将其除掉。
秋天,丹桓宫的柱子被涂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庄公-庄公二十三年-注解
公至自齐:指鲁国的君主从齐国返回。这里的‘公’指的是鲁国的君主,‘齐’是齐国,春秋时期的一个重要诸侯国。
祭叔来聘:祭叔是鲁国的一位贵族,来聘指的是他作为使者前来访问或进行外交活动。
观社:社是古代祭祀土地神的地方,观社指的是参加或观看祭祀活动。
荆人来聘:荆人指的是楚国的人,来聘即楚国使者前来访问。
遇于穀:穀是地名,遇于穀指的是在穀地会面。
萧叔朝公:萧叔是鲁国的一位贵族,朝公指的是他前来朝见鲁国的君主。
丹桓宫楹:丹指的是红色,桓宫是鲁国的一座宫殿,楹是宫殿的柱子。这里指的是将桓宫的柱子涂成红色。
曹伯射姑卒:曹伯是曹国的君主,射姑是他的名字,卒指的是去世。
盟于扈:扈是地名,盟于扈指的是在扈地举行盟会。
非礼也:指的是不符合礼仪规范。
曹刿谏曰:曹刿是鲁国的一位著名谋士,谏指的是劝谏。
整民:指的是治理民众,使之有序。
训上下之则:指的是教导上下级之间的规范。
制财用之节:指的是控制财政支出,使之有节制。
正班爵之义:指的是确立官职和爵位的正当性。
帅长幼之序:指的是遵循长幼有序的原则。
讨其不然:指的是讨伐那些不遵守规范的人。
诸侯有王:指的是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君主。
王有巡守:指的是君主有巡视和守卫的职责。
以大习之:指的是通过大规模的演习来加强。
君不举矣:指的是君主不应该轻易采取行动。
书而不法:指的是记录但不合法。
后嗣何观:指的是后代如何看待。
晋桓、庄之族偪:晋桓、庄是晋国的两位君主,族偪指的是他们的家族势力强大。
献公患之:献公是晋国的君主,患之指的是他对这种情况感到担忧。
士蒍曰:士蒍是晋国的一位谋士。
去富子:富子是晋国的一位贵族,去富子指的是除掉他。
群公子可谋也已:群公子指的是晋国的其他贵族,可谋也已指的是可以谋划除掉他们。
谮富子而去之:谮指的是诽谤,去之指的是除掉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庄公-庄公二十三年-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左传》,记载了春秋时期鲁国和晋国的一些重要事件。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描述,我们可以窥见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礼仪规范的重要性。
首先,文中提到鲁国君主从齐国返回,并参加了齐国的祭祀活动。这表明当时诸侯国之间的交往频繁,礼仪活动在政治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曹刿的劝谏指出,君主参加这些活动应当符合礼仪规范,否则会影响到后代的观感。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礼仪的高度重视,礼仪不仅是形式上的规范,更是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的重要手段。
其次,文中提到晋国的内部斗争。晋桓、庄的家族势力强大,献公对此感到担忧。士蒍建议除掉富子,以削弱这些家族的势力。这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内部的权力斗争,贵族家族之间的竞争激烈,君主需要通过权谋来维持自己的统治。
最后,文中提到鲁国将桓宫的柱子涂成红色。这一细节不仅展示了当时的建筑风格,也暗示了鲁国君主对宫殿的重视,宫殿不仅是居住的场所,更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展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礼仪规范的重要性以及内部权力斗争的激烈。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我们理解当时的政治、社会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