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龙

作者: 百家姓的作者无确切记载,最早版本一般认为成书于宋代。它并非由一位作者创作,而是将中国常见姓氏按音韵编排而成。这本书的编纂主要是为了方便记忆,属于民间流传的文化典籍,是中国儿童学习姓氏的启蒙书。

年代:约成书于宋代。

内容简要:《百家姓》包含了中国常见的五百多个姓氏,按音韵排列,便于儿童记忆。它不仅记录了姓氏的来源,还展现了许多姓氏背后的家族文化。书中的姓氏从“赵、钱、孙、李”开始,到“鱼、唐、阎、董”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这些姓氏广泛流传。百家姓不仅仅是一个姓氏汇编,它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家族传承与文化传统。它长时间以来是中国儿童启蒙的基础教材,对于家族历史的传承、文化认同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龙-原文

历史来源龙-在新百家姓中排列第81。

龙(Lóng 龙)姓的来源因多涉及神话,故不可详考,源出有七:

源流一出自黄帝之臣龙行,据《姓氏录源》及《竹书纪年》所载,黄帝臣有龙行,黄帝居有熊(今河南省新郑)。是为河南龙氏。

出自赢姓,楚青铜器中有龙赢,赢姓龙氏嫁女楚贵族。

商代甲骨文中有龙方,为商方国。

源流二出自舜时纳言龙之后,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龙氏,舜臣也,龙也纳言(所谓纳言,是当时一种专司出纳,帝命的官职。)子孙以官职名龙为氏。

因舜的活动地域在晋南地区,故此支龙氏出自今山西省境。是为山西龙氏。

至汉代,龙勉因仕从河北钜鹿诏迁扶风京兆,传四代有龙述,字伯高,龙伯高初任山都县令,汉光武帝时升零陵太守,官于楚,家武陵.为武陵始祖。

源流三出自御龙氏之后,据《姓氏考略》所载,龙姓出自御龙氏,望出天水。

如夏朝御龙氏刘累(尧之后,因有驯化龙的本领,深得夏帝孔甲的赏识,被封赐为“御龙氏”)的后裔中,就有以龙为氏的。

刘累的故城在今河南偃师县南,是为河南龙氏。

源流四出自豢龙氏之后,据《通志·氏族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资料所载,相传董父,已姓,精于饲龙,以畜养龙而被舜赐姓“豢龙氏”。

其后代有以龙为氏的,是为湖北龙氏。

源流五西汉牂牁地区有龙姓,据《华阳国志》所载,西汉时的牂牁大姓中有龙氏。

牂牁郡,治今贵州省凯里县西北。

源流六出自地名,春秋时楚大夫食采于龙(今山东省泰安西南之龙乡),其子孙有以龙为氏者。

源流七其他和少数民族有龙姓,①《北史》所载,焉耆国(今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西南),西域且弥(今新疆昌吉、玛纳斯二县),其君王皆为龙氏。

②少数民族中有龙姓。在中国苗、普米、哈尼、彝、侗、瑶、水等民族均有龙姓。

家族名人

龙子:又称“龙叔”,最早见于史籍的龙姓名人,主张“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此句被孟子引用以告滕文公。

龙且:秦末楚汉争霸时期西楚国大将,西楚霸王项羽帐前第一猛将,少时随项梁项羽起兵反秦,与项羽情若兄弟,后每战皆亲身奋勇杀敌,深得霸王项羽信任,任西楚国大司马统帅楚国精锐骑士,后在齐国由于轻敌误中韩信水淹之计导致大军溃败,虽率亲兵奋力而战然大势已去,最后力战而死。

龙述:东汉京兆郡(今属陕西)人,为人敦厚,曾任山都长,武帝时官至零陵(今广西全州西南)太守。

龙太初:宋代人,曾以诗人名义拜见王安石,并作《沙诗》一首,赢得王安石赞许。

龙镯:宋代人,乾德年间州太守,有惠政,深得民心,当地百姓绘《来鹤图》颂其德。

龙仁夫:吉安(今属江西)人,元代浙江儒学副提举,著有《周易传》一书。

龙起雷:字时声,侗族,明朝五开卫(今贵州黎平县)人。明神宗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举人,次年进士。他是黎平的第一个进士。他也是贵州侗族中的第一位进士。历官江西清江县知县、燕京苑平知县、南京大理寺(明朝中央审判机关)少卿等。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曾弹劾首辅(内阁大臣)赵志皋等人,因得罪当权派吏部尚书李戴,被李戴废除大理寺卿官职。从此还乡,’淡泊自安,无所请属。’他与史龙起春、龙起渊等文行并有声,时称’三龙’。《黔诗纪略》录其诗二首。

龙许保:明代贵州人,苗族,率众起义与官军对抗十余年之久,攻破印江、思州、石阡等城,后遭镇压,被俘遇害。

龙燮:望江(今属安徽)人,清代著名戏曲家,著有《琼华梦》、《芙蓉城》等。

龙文彬:清江西永新人,同治年间进士,《周易绎说》、《永怀堂诗文钞》、《明会要》等为其所著。

龙启瑞:清代广西临桂(今桂林)人,道光年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历任江西学政、江西布政使,著有《小学高注补正》、《经德堂诗文集》等。

龙汝元:清代直隶宛平(一作大兴,今属北京)人,曾任职游击、参将、大沽协副将,在与英法联军挑起的第二次大沽之战中阵亡。

龙泽厚:清末广西桂林人,早年从康有为学,参加桂林圣学会、上海强学会等进步组织,后主持旧金山《文兴报》,作上海天游学院教务长。著有《南海先生上书记》。

迁徙分布宋朝时期,龙姓大约有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5%,排在第二百位以后。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江西、安徽,这三省龙姓大约占龙姓总人口的87%,其次分布于河南、浙江等省。

四川省为龙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龙姓总人口的32%。全国形成了西部四川、东部赣皖两大块龙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龙姓大约有12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3%,排在第一百二十位以后。

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龙姓人口增长率超过全国人口增长率,这与西南其他民族龙姓的加入有关。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南,这两省龙姓大约占龙姓总人口的71%,其次分布于湖北、广西,这两省的龙姓又集中了14%。

江西省的龙姓人口约占龙姓总人口的44%,为龙姓第一大省。

全国形成了以江西为中心的赣、湘、鄂、桂龙姓人口聚集区。

宋元明间,龙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人口的流动由北、西向东南地区迁移,四川和河南地区龙姓人口急剧减少,分别向湖南和江西地区迁移。

当代龙姓的人口已近280万,为全国第八十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2%。

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龙姓人口由12万激增到280万,增长了23倍多,龙姓人口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这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龙姓人群的汉化有关。

宋朝至今1000年中龙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

在全国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贵州、湖南、四川三省,大约占龙姓总人口的58%,其次分布于湖北、广东、广西、云南、重庆,这五省区市的龙姓又集中了30%。

贵州居住了龙姓总人口的26%,为龙姓第一大省。

全国形成了以贵州为中心的云贵川渝、鄂湘粤桂的两大龙姓人口聚集区。

在近600年期间,龙姓人口由东南部向西部、西南迁移是主流,龙姓人口重心由东南向西移动。

龙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黔湘桂、重庆大部、广东西北、云南南部,龙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6%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7%,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9.8%,居住了大约49%的龙姓人群。

四川、云南大部、重庆北部、鄂赣粤大部、海南、福建西部、安徽西南、陕甘南端、蒙黑吉辽四省区连接地区,龙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2%一o.6%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7%,居住了大约34%的龙姓人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龙-译文

龙姓在新百家姓中排名第81。龙姓的来源因涉及许多神话,所以无法详细考证,其来源有七个:

源流一:出自黄帝的大臣龙行,据《姓氏录源》和《竹书纪年》记载,黄帝的大臣中有龙行,黄帝居住在有熊(今河南省新郑市)。这就是河南的龙姓。出自嬴姓,楚国的青铜器上有龙嬴,嬴姓的龙嬴嫁给了楚国的贵族。商代的甲骨文中有龙方,是商方的国家。

源流二:出自舜时的纳言龙之后,据《通志·氏族略》记载,龙姓是舜的大臣,龙也是纳言(即当时负责传达帝命的特殊官职)。龙的后代以官职名为姓。因为舜的活动区域在晋南地区,所以这一支龙姓出自今天的山西省。这就是山西的龙姓。

源流三:出自御龙氏之后,据《姓氏考略》记载,龙姓出自御龙氏,望族出自天水。如夏朝的御龙氏刘累(尧的后代,因为驯龙的本领而受到夏帝孔甲的赏识,被封为‘御龙氏’),其后代中有以龙为姓的。刘累的故城在今天的河南偃师县南,这就是河南的龙姓。

源流四:出自豢龙氏之后,据《通志·氏族略》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资料记载,相传董父,姓已,擅长饲养龙,因为饲养龙而被舜赐姓‘豢龙氏’。其后代中有以龙为姓的,这就是湖北的龙姓。

源流五:西汉牂牁地区有龙姓,据《华阳国志》记载,西汉时的牂牁大姓中有龙姓。牂牁郡,治所在今天的贵州省凯里县西北。

源流六:出自地名,春秋时期楚国的官员在龙地(今山东省泰安西南的龙乡)采邑,其子孙中有以龙为姓的。

源流七:其他和少数民族有龙姓,①《北史》记载,焉耆国(今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西南),西域且弥(今新疆昌吉、玛纳斯二县),其君王都是龙姓。②少数民族中有龙姓,在中国苗族、普米族、哈尼族、彝族、侗族、瑶族、水族等民族都有龙姓。

家族名人:龙子:又称‘龙叔’,是史籍中最早出现的龙姓名人,主张‘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这句话被孟子引用来告诫滕文公。龙且:秦末楚汉争霸时期西楚霸王项羽的大将,是项羽帐前第一猛将,年轻时跟随项梁、项羽起兵反秦,与项羽情同兄弟,后每次战斗都亲自奋勇杀敌,深得项羽信任,担任西楚霸王的大司马,统帅楚国的精锐骑兵,后在齐国因为轻敌误中韩信的水淹之计导致大军溃败,虽然亲自率兵奋战,但大势已去,最后力战而死。龙述:东汉京兆郡(今属陕西)人,为人敦厚,曾任山都长,汉武帝时官至零陵(今广西全州西南)太守。龙太初:宋代人,曾以诗人的身份拜见王安石,并作《沙诗》一首,赢得王安石的赞许。龙镯:宋代人,乾德年间州太守,有善政,深得民心,当地百姓绘制《来鹤图》来颂扬他的德行。龙仁夫:吉安(今属江西)人,元代浙江儒学副提举,著有《周易传》一书。龙起雷:字时声,侗族,明朝五开卫(今贵州黎平县)人。明神宗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举人,次年进士。他是黎平的第一个进士,也是贵州侗族中的第一位进士。历任江西清江县知县、燕京苑平知县、南京大理寺少卿等。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曾弹劾首辅(内阁大臣)赵志皋等人,因得罪当权派吏部尚书李戴,被李戴废除大理寺卿的官职。从此还乡,‘淡泊自安,无所请托。’他与史龙起春、龙起渊等文行并有声,时称‘三龙’。《黔诗纪略》收录了他的两首诗。龙许保:明代贵州人,苗族,率众起义与官军对抗十多年,攻破印江、思州、石阡等城,后遭镇压,被俘遇害。龙燮:望江(今属安徽)人,清代著名戏曲家,著有《琼华梦》、《芙蓉城》等。龙文彬:清江西永新人,同治年间进士,《周易绎说》、《永怀堂诗文钞》、《明会要》等为其所著。龙启瑞:清代广西临桂(今桂林)人,道光年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历任江西学政、江西布政使,著有《小学高注补正》、《经德堂诗文集》等。龙汝元:清代直隶宛平(一作大兴,今属北京)人,曾任职游击、参将、大沽协副将,在与英法联军挑起的第二次大沽之战中阵亡。龙泽厚:清末广西桂林人,早年从康有为学,参加桂林圣学会、上海强学会等进步组织,后主持旧金山《文兴报》,作上海天游学院教务长。著有《南海先生上书记》。

等等。

在宋朝时期,龙姓人口大约有4万人,占全国人口的0.05%,排名在全国第二百位之后。龙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四川、江西、安徽三个省份,这三个省份的龙姓人口大约占总人口的87%,其次是河南、浙江等省份。四川省是龙姓人口最多的省份,占据了龙姓总人口的32%。全国形成了以四川西部和江西、安徽东部为主的两大龙姓人口聚集区。

到了明朝时期,龙姓人口大约有12万人以上,占全国人口的0.13%,排名在全国第一百二十位之后。宋元明三朝600年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而龙姓人口的增长率超过了全国人口增长率,这与西南地区其他民族的龙姓加入有关。龙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江西、湖南,这两个省份的龙姓人口大约占总人口的71%,其次是湖北、广西,这两个省份的龙姓人口又集中了14%。江西省的龙姓人口大约占总人口的44%,是龙姓人口最多的省份。全国形成了以江西为中心的赣、湘、鄂、桂龙姓人口聚集区。

宋元明三朝期间,龙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人口流动从北、西方向东南地区迁移,四川和河南地区的龙姓人口急剧减少,分别向湖南和江西地区迁移。

到了当代,龙姓人口已接近280万,在全国姓氏中排名第八十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2%。从明朝至今的600年间,龙姓人口从12万激增到280万,增长了23倍多,龙姓人口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这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龙姓人群的汉化有关。在宋朝至今的1000年中,龙姓人口的增长率呈现上升趋势。

如今,龙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贵州、湖南、四川三个省份,大约占龙姓总人口的58%,其次是湖北、广东、广西、云南、重庆,这五个省区市的龙姓人口又集中了30%。贵州省居住了龙姓总人口的26%,是龙姓人口最多的省份。全国形成了以贵州为中心的云贵川渝、鄂湘粤桂的两大龙姓人口聚集区。

在近600年期间,龙姓人口从东南部向西部、西南部迁移是主流,龙姓人口的重心由东南向西移动。龙姓在人群中的分布频率示意图显示:在贵州、湖南、广西、重庆的大部分地区,广东西北部,云南南部,龙姓在当地人口中的比例一般在0.6%以上,中心地区甚至可达1.7%,这些地区的覆盖面积大约占总国土面积的9.8%,居住了大约49%的龙姓人群。

在四川、云南的大部分地区,重庆北部,湖北、江西、广东的大部分地区,海南,福建西部,安徽西南部,陕甘南端,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四省区连接地区,龙姓在当地人口中的比例一般在0.2%到0.6%之间,这些地区的覆盖面积大约占总国土面积的17%,居住了大约34%的龙姓人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龙-注解

龙: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和图腾。龙的形象通常与权力、尊贵和吉祥联系在一起。在古代,龙不仅是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也是皇权的象征。

黄帝:黄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帝之一,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的形象通常与龙的形象结合,被视为龙的化身。

纳言:纳言是古代官职,负责传达君主的命令和接受臣子的奏章,相当于现代的秘书或总理。

御龙氏:御龙氏是古代的一种姓氏,源自传说中能够驯服龙的人。

豢龙氏:豢龙氏是古代的一种姓氏,源自传说中擅长饲养龙的人。

牂牁:牂牁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贵州省。

龙乡:龙乡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焉耆国:焉耆国是古代西域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西域且弥:西域且弥是古代西域的一个地区,位于今天的新疆昌吉、玛纳斯二县。

孟子: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项羽:项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楚汉争霸时期的西楚霸王。

山都县令:山都县令是古代的一个官职,负责管理山都县。

零陵太守:零陵太守是古代的一个官职,负责管理零陵郡。

王安石:王安石是中国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提出了著名的王安石变法。

乾德年间:乾德年间是北宋时期的一个年号,指公元968年至976年。

吉安:吉安是今天中国江西省的一个地名。

侗族: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今天的贵州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黎平:黎平是今天中国贵州省的一个地名。

英法联军:英法联军是指19世纪中叶英国和法国联合组成的军队,曾在多次战争中对抗中国。

康有为:康有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是戊戌变法的领导者之一。

南海先生:南海先生是对康有为的尊称,因为他在戊戌变法中提出了“南海学说”。

迁徙分布:指某一姓氏的人口在不同地区之间的移动和分布情况。

宋朝: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时间约为960年至1279年。

龙姓:中国的一个姓氏,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

人口: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居民总数。

四川: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

江西:中国东南部的一个省份,历史上文化繁荣,名人辈出。

安徽:中国东部的一个省份,以山水风光和徽文化著称。

河南:中国中部的一个省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浙江:中国东南部的一个省份,经济发达,文化底蕴丰富。

明朝: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时间约为1368年至1644年。

宋元明:指宋朝、元朝和明朝这三个朝代的总称。

纯增长率:指在一定时期内,人口数量增长的百分比。

西南其他民族:指中国西南地区的其他民族,如彝族、苗族等。

江西、湖南:中国东南部两个相邻的省份,历史上文化相近。

湖北、广西:中国中部和西南部两个省份,地理位置重要。

宋元明间:指宋朝和元朝之间的时期。

当代:指现代,即20世纪后半叶至今。

东南地区:指中国东南部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

西南地区:指中国西南部地区,地形复杂,民族众多。

汉化:指少数民族逐渐接受汉族的文化、语言和习俗的过程。

贵州:中国西南部的一个省份,以山水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著称。

云南:中国西南部的一个省份,地形复杂,民族众多。

重庆:中国西南部的一个直辖市,经济发达,人口众多。

鄂湘粤桂:指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个省份的简称,地理位置相邻。

东南部:指中国东南部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

西部地区:指中国西部地区,地形复杂,民族众多。

分布频率示意图:用图形表示某一姓氏在不同地区人口分布情况的图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龙-评注

这段古文提供了关于宋朝至当代龙姓人口分布和迁徙的历史数据,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龙姓人口变迁的几个重要特征。

首先,在宋朝时期,龙姓人口约为4万人,占全国人口的0.05%,位于第二百位之后。这一时期龙姓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四川、江西、安徽三省,这三省的龙姓人口占总人口的87%。这表明在宋朝,龙姓人口已经形成了以西南地区为主的分布格局。

其次,明朝时期龙姓人口增长至12余万人,占全国人口的0.13%,排名上升至第一百二十位之后。这表明在宋元明三百年间,龙姓人口增长率超过了全国人口增长率,这与西南地区其他民族的龙姓加入有关。

再次,宋元明间龙姓的分布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人口流动由北、西向东南地区迁移。四川和河南地区的龙姓人口急剧减少,分别向湖南和江西地区迁移。这说明在历史变迁中,人口流动和迁徙对姓氏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

进入当代,龙姓人口已近280万,成为全国第八十位姓氏,占全国人口的0.22%。从明朝至今600年间,龙姓人口增长了23倍多,增长速度远高于全国人口增长速度。这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龙姓人群的汉化密切相关。

在当代,龙姓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贵州、湖南、四川三省,占龙姓总人口的58%。全国形成了以贵州为中心的云贵川渝、鄂湘粤桂的两大龙姓人口聚集区。这表明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龙姓人口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地域集中趋势。

最后,古文中的龙姓人口分布频率示意图为我们提供了直观的视觉信息。在黔湘桂、重庆大部、广东西北、云南南部等地区,龙姓人口比例较高,这反映了龙姓在这些地区的深厚历史渊源。而四川、云南大部、重庆北部等地区,龙姓人口比例相对较低,但仍然构成了较为密集的分布区域。

总体来看,这段古文为我们揭示了龙姓人口变迁的历史轨迹,展现了姓氏分布与人口流动、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复杂关系。通过对这些历史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姓氏文化的发展脉络。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龙》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184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