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庄公-庄公三十一年

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庄公-庄公三十一年-原文

【经】

三十有一年春,筑台于郎。

夏四月,薛伯卒。筑台于薛。

六月,齐侯来献戎捷。

秋,筑台于秦。

冬,不雨。

【传】

三十一年夏六月,齐侯来献戎捷,非礼也。

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

中国则否。

诸侯不相遗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庄公-庄公三十一年-译文

【经】

三十一年春天,在郎地建造了一座台。

夏天四月,薛国的君主去世。在薛地建造了一座台。

六月,齐国的君主前来献上战胜戎族的战利品。

秋天,在秦地建造了一座台。

冬天,没有下雨。

【传】

三十一年夏天六月,齐国的君主前来献上战胜戎族的战利品,这是不合礼制的。

凡是诸侯有战胜四夷的功绩,就应该将战利品献给周王,周王以此来警示夷族。

在中原地区则不需要这样做。

诸侯之间不应该互相赠送俘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庄公-庄公三十一年-注解

筑台:在古代中国,筑台通常是指建造高台,用于祭祀、观测天象或作为军事瞭望台。筑台的行为往往与国家的重大事件或仪式有关。

薛伯:薛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薛伯即薛国的君主。薛国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

齐侯:齐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大国,齐侯即齐国的君主。齐国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北部。

戎捷:戎指古代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捷指战利品或俘虏。戎捷即指与戎族作战所获得的战利品或俘虏。

非礼也:指不符合礼仪规范。在古代中国,礼仪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等级制度的重要手段,违反礼仪被视为不敬。

四夷:古代中国对周边少数民族的统称,通常指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四夷的称呼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周边民族的偏见和歧视。

中国:在古代中国,中国一词通常指中原地区,即黄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区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庄公-庄公三十一年-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春秋》及其传文,记载了春秋时期鲁国三十一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以及当时的礼仪制度。

首先,筑台的行为在春秋时期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筑台不仅是国家实力的体现,也是君主权威的象征。文中提到鲁国在郎、薛、秦三地筑台,这表明鲁国在这一年中有多次重要的仪式或军事行动。

其次,齐侯来献戎捷的事件揭示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根据传文的解释,齐侯献戎捷的行为被视为非礼,因为按照当时的礼仪制度,诸侯国在战胜四夷后应将战利品献给周王,而不是互相赠送。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国之间礼仪制度的松弛。

再次,传文中提到的‘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周边民族的偏见和歧视。四夷被视为野蛮和未开化的民族,而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则自视为文明的中心。这种观念在春秋时期已经根深蒂固,并对后世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这段文字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简洁而富有深意的叙述方式。《春秋》以其‘微言大义’著称,往往通过简短的文字传达深刻的历史和道德教训。传文的解释则进一步揭示了《春秋》背后的礼仪制度和政治观念,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段历史。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还反映了当时的礼仪制度、政治观念和文化偏见。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庄公-庄公三十一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18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