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阳

作者: 百家姓的作者无确切记载,最早版本一般认为成书于宋代。它并非由一位作者创作,而是将中国常见姓氏按音韵编排而成。这本书的编纂主要是为了方便记忆,属于民间流传的文化典籍,是中国儿童学习姓氏的启蒙书。

年代:约成书于宋代。

内容简要:《百家姓》包含了中国常见的五百多个姓氏,按音韵排列,便于儿童记忆。它不仅记录了姓氏的来源,还展现了许多姓氏背后的家族文化。书中的姓氏从“赵、钱、孙、李”开始,到“鱼、唐、阎、董”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这些姓氏广泛流传。百家姓不仅仅是一个姓氏汇编,它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家族传承与文化传统。它长时间以来是中国儿童启蒙的基础教材,对于家族历史的传承、文化认同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阳-原文

历史来源来源较为复杂,其中影响较大的一支出自周朝王室之后,是由王室成员分封而来。

周景王封少子于阳樊(今河南济源皮城),为诸侯国,后遇周乱,出奔于燕(今河南卫辉),为标明自己身份而以阳为姓。

东周时有一附庸国名阳(在今山东青州东南),与齐国为邻,后被齐国吞并,阳国人遂以国为氏,称阳氏。

又如,相传夏禹后代中也有一些人以阳为姓。

春秋时鲁国季孙氏的家臣中有一人名叫阳虎,因封邑在阳关(今山东泰安南),所以以阳为姓,其后代也姓阳。

晋国有太傅阳处父,被封于阳(今山西太谷东阳城),子孙也以阳为姓。

楚国穆王有子名扬,其孙在楚平王时任令尹,被封于阳(今址不详),后代也姓阳。

此外,满、回、侗、土家、布依等少数民族中都有阳姓。

家族名人春秋时孔子有弟子阳货,汉代上谷都尉阳并,北朝九江太守阳球,唐代国子祭酒阳峤,宋代博士阳孝本等。

迁徙分布历史上形成了玉田(今属河北)等郡望。

当代分布较广,以河南、湖南、广西、四川、江西等省为中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阳-译文

历史来源比较复杂,其中影响较大的一支来源于周朝王室之后,是由王室成员分封得来的。周景王将他的小儿子封在阳樊(现在的河南济源皮城),建立了诸侯国。后来遇到周朝的动乱,这个诸侯国的人逃到了燕国(现在的河南卫辉),为了表明自己的身份,他们以‘阳’作为自己的姓氏。

东周时期有一个附庸国叫做阳(位于现在的山东青州东南),它与齐国相邻,后来被齐国吞并,阳国的人因此以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称为阳氏。

比如,传说中夏禹的后代中也有一些人以阳为姓。春秋时期,鲁国季孙氏的家臣中有一个名叫阳虎的人,因为他的封地在阳关(现在的山东泰安南),所以他也以阳为姓,他的后代也继承了阳姓。

晋国有位太傅名叫阳处父,他被封在阳(现在的山西太谷东阳城),他的子孙也以阳为姓。楚国穆王有一个儿子名叫扬,他的孙子在楚平王时任令尹,被封在阳(具体地址不详),他的后代也姓阳。

此外,满族、回族、侗族、土家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都有姓阳的。

家族名人方面,春秋时期孔子有位弟子名叫阳货,汉代有上谷都尉阳并,北朝有九江太守阳球,唐代有国子祭酒阳峤,宋代有博士阳孝本等。

在迁徙分布方面,历史上形成了以玉田(现在属于河北)等郡望。当代,阳姓的分布比较广泛,以河南、湖南、广西、四川、江西等省为中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阳-注解

周朝: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记载的朝代,大约始于公元前1046年,结束于公元前256年。周朝实行分封制,周王将土地分封给宗室和功臣,形成诸侯国。

分封制:周朝的一种政治制度,周王将土地分封给宗室和功臣,以巩固中央集权,同时也使得分封者拥有一定的政治和军事权力。

阳樊:阳樊是周景王分封给少子的地方,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济源市皮城。

燕:燕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卫辉市。

阳姓:阳姓是中国的一个姓氏,源于周朝王室分封和诸侯国阳的封地。

东周:东周是周朝的一个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到公元前256年结束,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

阳关:阳关是春秋时期鲁国季孙氏的家臣阳虎的封地,位于今天的山东省泰安市南部。

晋国:晋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山西省。

太傅:太傅是古代的一种官职,主要负责辅佐君主,传授经学。

楚国:楚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湖北省、湖南省等地。

令尹:令尹是楚国的官职,相当于宰相。

郡望:郡望是指一个家族或姓氏的发源地,也是该家族或姓氏的尊荣象征。

迁徙分布:迁徙分布是指一个家族或姓氏在历史上的迁移和分布情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阳-评注

历史来源的复杂性体现了中国姓氏文化的深厚底蕴,其中阳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朝王室。周景王封少子于阳樊,这一行为不仅是对王室的分封,也是对地方政治和文化的重要影响。阳樊地处河南济源皮城,周朝的封地制度使得这一地区成为了阳姓的发源地。

阳姓的传承过程中,周乱成为了关键的历史节点。王室成员出奔于燕,这一迁徙行为不仅标明了阳姓成员的身份,也使得阳姓在燕地扎根。随着时间的推移,阳姓逐渐形成了以国为姓的习俗,阳国与齐国的邻接关系以及齐国的吞并行为,使得阳国人以国为姓,称阳氏。

夏禹后代的阳姓传承,则体现了姓氏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延续性。夏禹作为古代的圣王,其后代的姓氏传承,不仅是对个人身份的标识,也是对祖先文化的继承。

春秋时期鲁国季孙氏的家臣阳虎,因封邑在阳关而以阳为姓,这一例子说明了姓氏与封地的紧密联系。阳关地处山东泰安南,阳虎的后代也姓阳,这进一步巩固了阳姓在地方政治和文化中的地位。

晋国太傅阳处父和楚国穆王之子扬的例子,则展示了阳姓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朝代中的分布。阳处父被封于阳,子孙以阳为姓,这表明阳姓的传承与封地制度密切相关。而楚国穆王之子扬的孙辈在楚平王时任令尹,被封于阳,后代也姓阳,这反映了阳姓在楚国的影响力。

此外,阳姓在满、回、侗、土家、布依等少数民族中的存在,说明了姓氏文化在民族融合中的重要作用。不同民族间的姓氏交流,丰富了阳姓的文化内涵。

家族名人的列举,如孔子弟子阳货、汉代上谷都尉阳并等,展示了阳姓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这些名人的事迹,不仅为阳姓增添了光彩,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迁徙分布方面,阳姓形成了以玉田(今属河北)等郡望,这一现象体现了姓氏文化的地域性。当代阳姓的广泛分布,以河南、湖南、广西、四川、江西等省为中心,这表明阳姓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与发展。

总之,阳姓的历史来源、传承与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国姓氏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阳姓作为我国古老的姓氏之一,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阳》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180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