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长孙

作者: 百家姓的作者无确切记载,最早版本一般认为成书于宋代。它并非由一位作者创作,而是将中国常见姓氏按音韵编排而成。这本书的编纂主要是为了方便记忆,属于民间流传的文化典籍,是中国儿童学习姓氏的启蒙书。

年代:约成书于宋代。

内容简要:《百家姓》包含了中国常见的五百多个姓氏,按音韵排列,便于儿童记忆。它不仅记录了姓氏的来源,还展现了许多姓氏背后的家族文化。书中的姓氏从“赵、钱、孙、李”开始,到“鱼、唐、阎、董”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这些姓氏广泛流传。百家姓不仅仅是一个姓氏汇编,它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家族传承与文化传统。它长时间以来是中国儿童启蒙的基础教材,对于家族历史的传承、文化认同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长孙-原文

历史来源1、出自北魏皇室沙莫雄,为拓跋氏所改。

长孙复姓本为拓跋氏,为后魏献文帝第三兄拓跋嵩之后。

北魏道武帝拓跋圭的曾祖父拓跋郁律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沙英雄为南部大人,号拓跋氏;小儿子什翼健就是拓跋圭的祖父,拓跋圭建立北魏称帝后,因沙英雄是曾祖父的儿子,就赐他的儿子为长孙氏。

长孙嵩后来位至太尉,封为北平王;他的侄子长孙道生屡建战功,位至宰相,封为上党王。

拓跋嵩因有功于魏,世袭为王族大人。

孝文帝时,以拓跋姓为魏朝皇族宗室之长门,故改姓为长孙氏。

2、出自北魏之前有长孙氏。

据《汉书·艺文志》和《孝经》上记载有长孙顺“长孙氏说”二篇,西汉时期已有长孙氏。

家族名人长孙晟:字季晟(552-609),长孙无忌之父,隋朝洛阳人。

自幼习武,年18岁为司卫上士,高祖一见嗟异。

开皇中突厥南侵,晟口陈形势,手画山川,定其虚实,皆如指掌。

遂拜为车骑将军兼受降使者,敌称他的马声与弓声为“霹雳闪电”,闻风丧胆。

终为右骁将军。

卒谥献。

长孙俭:本名庆明。北周洛阳人。

少方正有操行。

时四方骚动,俭从左卫将军攻破宿勒明达等,以功赐爵索虞侯。

文帝甚敬之,表授荆州刺史、东南道行台仆射。

黎民树碑刻颂。

又诣阙留,后征授大行台尚书,兼相府司马。

封昌宁公,升大将军,镇荆州。

以病还为夏州总管卒。

长孙操:唐王朝建国的当年(公元618年),高祖李渊诏令东道大行台长孙操为陕州刺史。

长孙操上任伊始,便带人实地察看利人渠,决定在此渠的基础上扩大规模,增加水量。

与苏威的无坝引水工程不同,长孙操在交口东面的橐水上筑起石坝,并加宽加高水渠,使渠水比原来的利人渠扩大了许多倍。

于是,人们便将此渠称作“广济渠”。

长孙皇后: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

她曾协助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取政权。

李世民即位后,她常劝其提倡节俭,重视法制,信用贤臣,深得唐太宗的敬重。

她还从封建伦理观出发,编写了《女则》10卷。

长孙无忌:字辅机,晟子。

唐朝洛阳人,唐太宗皇后之兄。

博涉文史,有谋略。

从太宗李世民定天下,功居第一迁吏部尚书,封为齐国公,又徙赵国公、太子太师,后为高宗时辅政大臣,进授太尉,兼修国史。

后因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后,被放逐黔州,自缢身亡。

撰有《唐律疏议》。

长孙顺德:李世民文德皇后的族叔。

从李渊父子太原起兵,一路上攻城陷地,多参与其间,高祖即位,封薛国公。

玄武门之变站在李世民一边,率兵与李建成余党大战。

太宗即位后以宫女赐之。

贞观年间,长孙顺德居官贪婪,几次被削爵,最后病发身死。

李世民仍念旧情旧功,赠荆州都督,谥曰襄。

贞观十三年,封邳国公。

迁徙分布长孙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古代南北朝时期,北魏的王族中有一位叫拓跋嵩,因为功劳大,朝廷封他为王族大人,这个封号可以世代承袭。

到了北魏孝文帝在位时,孝文帝在位时,孝文帝向汉文化学习,将拓跋姓改为元姓,孝文帝的姓名叫元宏。

而拓跋嵩的后代,就改姓为长孙,意思是王族长门的子孙,这个姓和王族大人的封号也相呼应。

长孙姓望族居济阳(今山东省定陶西北,一说河南省兰封东北)。

据《郡望百家姓》记载:长孙氏望出济阳郡。

晋惠帝时将陈留郡之一部分置济阳郡,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一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长孙-译文

1、长孙氏的历史来源之一,起源于北魏皇室沙莫雄,后来拓跋氏改为长孙氏。长孙复姓原本属于拓跋氏,是后魏献文帝第三兄拓跋嵩的后代。北魏道武帝拓跋圭的曾祖父拓跋郁律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沙英雄是南部大人,号拓跋氏;小儿子什翼健是拓跋圭的祖父。拓跋圭建立北魏称帝后,因为沙英雄是曾祖父的儿子,就赐予他的儿子长孙氏。长孙嵩后来官至太尉,封为北平王;他的侄子长孙道生多次建立战功,官至宰相,封为上党王。拓跋嵩因对魏有功,世袭王族大人的封号。孝文帝时期,因为拓跋姓是魏朝皇族宗室的长门,所以改姓为长孙氏。

2、长孙氏的另一个来源可以追溯到北魏之前。据《汉书·艺文志》和《孝经》记载,西汉时期就有长孙氏。

家族名人:长孙晟,字季晟(552-609),是长孙无忌的父亲,隋朝洛阳人。自幼习武,18岁成为司卫上士,高祖李渊一见就对他刮目相看。开皇年间,突厥南侵,长孙晟口述形势,手画山川,准确判断敌情。因此被任命为车骑将军兼受降使者,敌人称他的马声和弓声为‘霹雳闪电’,闻风丧胆。最终官至右骁将军,谥号献。长孙俭,本名庆明,北周洛阳人。年轻时就正直有操行。当时四方动荡,长孙俭跟随左卫将军攻破宿勒明达等人,因功被封为索虞侯。文帝非常敬重他,任命他为荆州刺史、东南道行台仆射。黎民为他立碑刻颂。后来又留在朝廷,被任命为大行台尚书,兼相府司马。封为昌宁公,升为大将军,镇守荆州。因病返回夏州,任总管而死。长孙操,唐王朝建立的那一年(公元618年),高祖李渊下诏任命东道大行台长孙操为陕州刺史。长孙操上任后,立即带人实地考察利人渠,决定在此基础上扩大规模,增加水量。他在交口东面的橐水上筑起石坝,并加宽加高水渠,使渠水比原来的利人渠扩大了许多倍。因此,人们将此渠称为‘广济渠’。长孙皇后,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她曾协助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取政权。李世民即位后,她常劝他提倡节俭,重视法制,信用贤臣,深受唐太宗的敬重。她还从封建伦理观出发,编写了《女则》10卷。长孙无忌,字辅机,是长孙晟的儿子。唐朝洛阳人,唐太宗皇后的哥哥。博学多才,有谋略。从太宗李世民定天下,功居第一,升任吏部尚书,封为齐国公,又迁为赵国公、太子太师,后为高宗时辅政大臣,进授太尉,兼修国史。后因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后,被放逐黔州,自缢身亡。著有《唐律疏议》。长孙顺德,李世民文德皇后的族叔。从李渊父子太原起兵,一路上攻城掠地,多次参与其中。高祖即位后,被封为薛国公。在‘玄武门之变’中站在李世民一边,率兵与李建成余党大战。太宗即位后,以宫女赐给他。贞观年间,长孙顺德居官贪婪,几次被削爵,最后病发身死。李世民仍念旧情旧功,追赠他为荆州都督,谥号襄。贞观十三年,封为邳国公。

迁徙分布:长孙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被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古代南北朝时期,北魏的王族中有位叫拓跋嵩,因为功劳大,朝廷封他为王族大人,这个封号可以世代承袭。到了北魏孝文帝在位时,孝文帝向汉文化学习,将拓跋姓改为元姓,孝文帝的名字叫元宏。而拓跋嵩的后代就改姓为长孙,意思是王族长门的子孙,这个姓和王族大人的封号也相呼应。长孙姓的望族居住在济阳(今山东省定陶西北,一说河南省兰封东北)。据《郡望百家姓》记载,长孙氏望出济阳郡。晋惠帝时将陈留郡的一部分设置为济阳郡,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兰考县一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长孙-注解

拓跋氏:拓跋氏是鲜卑族的一个姓氏,北魏的建立者拓跋珪就是出自拓跋氏。在北魏时期,拓跋氏是皇室姓氏,具有极高的地位。

长孙氏:长孙氏是北魏皇室拓跋氏的一个分支,由拓跋嵩的后代改姓而来。长孙氏在北魏时期开始出现,后来成为了一个显赫的姓氏。

北魏:北魏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一个政权,由鲜卑族拓跋珪建立,存在于386年至534年,是北方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权。

孝文帝:北魏的第七位皇帝,名元宏,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包括改姓、改官制等,对北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太尉:古代官名,是三公之一,负责军事。

北平王:古代王爵之一,是北魏时期的封号。

上党王:古代王爵之一,是北魏时期的封号。

世袭:指官职、爵位等可以世代相传。

百家姓:中国古代的一种姓氏汇编,收录了许多常见的姓氏。

鲜卑族:中国古代的一个民族,曾建立过多个政权,如北魏。

司卫上士:古代官名,负责宫廷保卫工作。

车骑将军:古代官名,是高级武官。

受降使者:古代指负责接受敌方投降的使者。

右骁将军:古代官名,是武官的一种。

黎民:古代指普通百姓。

大行台:古代官名,是中央政府的行政机构。

相府:古代指宰相的官署。

昌宁公:古代爵位之一。

大将军:古代官名,是高级武官。

广济渠:古代的一条水利工程,由长孙操扩建。

玄武门之变:唐朝初年发生的一次政变,李世民在此次政变中夺取了皇位。

女则:古代一部关于女性道德规范的书。

吏部尚书:古代官名,负责官员的选拔和任用。

齐国公:古代爵位之一。

赵国公:古代爵位之一。

太子太师:古代官名,是太子的师傅。

黔州:古代地名,位于今贵州省。

《唐律疏议》:唐代的一部法典,对后世法律制度有重要影响。

薛国公:古代爵位之一。

邳国公:古代爵位之一。

济阳郡:古代郡名,位于今山东省定陶西北或河南省兰封东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长孙-评注

北魏皇室沙莫雄改姓拓跋氏的历史背景,揭示了姓氏在古代社会中的政治意义。拓跋氏作为北魏皇室的姓氏,体现了皇权的神圣性和家族的尊贵地位。长孙复姓的由来,说明了姓氏在传承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政治权力的变化和皇族宗室的调整。

拓跋嵩作为拓跋氏的重要人物,其家族的荣耀和功勋被记载在史册中,体现了北魏时期家族制度的稳定性和家族成员的忠诚与奉献。长孙嵩的儿子沙英雄因功被封为北平王,侄子长孙道生位至宰相,这些记载表明了长孙家族在北魏政治舞台上的活跃和影响力。

孝文帝改姓为元姓,体现了北魏皇室对汉文化的接纳和融合,同时也说明了姓氏在历史变迁中的可变性和适应性。长孙姓的改姓,既是对拓跋姓的继承,也是对汉文化的认同,反映了北魏时期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

长孙晟作为隋朝的名将,其事迹展现了家族的武学传统和军事才能。他的马声与弓声被称为“霹雳闪电”,可见其武艺超群,威震敌胆。长孙晟的功绩,不仅彰显了家族的荣耀,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军事遗产。

长孙俭作为北周的将领,其正直的操行和军事才能,使其在乱世中脱颖而出。他的事迹反映了长孙家族在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地位和军事影响力。

长孙操作为唐朝的官员,其治水才能和工程成就,体现了长孙家族在工程建设方面的贡献。广济渠的建成,不仅改善了当地的水利条件,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工程经验。

长孙皇后作为唐太宗的皇后,其政治智慧和品德修养,使其成为唐朝历史上的杰出女性。她协助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取政权,展现了女性的政治智慧和勇气。

长孙无忌作为唐朝的宰相,其博学多才和谋略过人,使其成为唐朝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人物。他的政治生涯,反映了长孙家族在唐朝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

长孙顺德作为李世民的族叔,其忠诚和勇敢,使其在唐朝的政治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他的贪婪和最终的结局,也提醒后人,权力和财富往往伴随着诱惑和危险。

长孙姓的迁徙分布,展现了家族在历史变迁中的流动性和地域分布。济阳郡作为长孙姓的望族居地,体现了家族在特定地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力。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长孙》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179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