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百家姓的作者无确切记载,最早版本一般认为成书于宋代。它并非由一位作者创作,而是将中国常见姓氏按音韵编排而成。这本书的编纂主要是为了方便记忆,属于民间流传的文化典籍,是中国儿童学习姓氏的启蒙书。
年代:约成书于宋代。
内容简要:《百家姓》包含了中国常见的五百多个姓氏,按音韵排列,便于儿童记忆。它不仅记录了姓氏的来源,还展现了许多姓氏背后的家族文化。书中的姓氏从“赵、钱、孙、李”开始,到“鱼、唐、阎、董”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这些姓氏广泛流传。百家姓不仅仅是一个姓氏汇编,它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家族传承与文化传统。它长时间以来是中国儿童启蒙的基础教材,对于家族历史的传承、文化认同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郑-原文
历史来源
「郑」源出 出自「?」姓,以国名为氏,据「通志」记臷,周宣王静分封其母弟于郑国 ( 在今陕西华县以东 ) 是为郑桓公,桓公之后,郑武公迁都于新郑,为春秋时的国。后为韩国所灭。其遗族散居于淮阳,商丘一带,以原国名「郑」为姓。
家族名人
郑庄公
郑和
郑成功 (公元1624~1662)
初名森,字大木,唐王赐姓朱,改名成功,为明末南安人。父平国公郑芝龙降清,成功遁入海岛与父绝。桂王封之为延平郡王招讨大将军,命率师攻闽浙,又大举下江南各地,围南京,祭孝陵,后兵失利,退取台湾作为根据地,仍奉明年号,未几而卒。
郑燮 (1693~1765)
字克柔,号板桥,清江苏兴化人。少颖悟,读书富于别解,落拓不羁,有狂士之名。乾隆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循吏之称。晚年躬耕自食,以诗酒自娱,诗、书、画俱佳,着有板桥全集。
地望分布
河南荥阳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郑-译文
历史来源:‘郑’这个姓氏来源于‘?’姓,以国名作为姓氏。根据《通志》记载,周宣王时期,将他的母亲弟弟分封到郑国(位于今天的陕西华县以东),这就是郑桓公。郑桓公的后代,郑武公将国都迁移到新郑,成为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国。后来被韩国所灭。郑国的遗族散居在淮阳、商丘一带,以原来的国名‘郑’作为自己的姓氏。
家族名人:
郑庄公:
郑和:
郑成功(公元1624~1662):原名森,字大木,后来唐王赐姓朱,改名成功。他是明末南安人。他的父亲郑芝龙投降清朝,郑成功避难到海岛上与父亲断绝关系。桂王封他为延平郡王招讨大将军,命令他率军攻打闽浙,又大规模南下江南各地,包围南京,祭拜孝陵。后来军队战败,撤退到台湾作为根据地,继续使用明年号,不久后去世。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是清朝江苏兴化人。他年轻时就聪明过人,读书时善于独到见解,不拘小节,有狂士之称。乾隆年间考中进士,担任过山东范县、潍县知县,被誉为循吏。晚年他亲自耕种自食其力,以诗酒自娱,诗、书、画都很有造诣,著有《板桥全集》。
地望分布:河南荥阳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郑-注解
郑:郑国,周朝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新郑市一带。郑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国,以郑庄公时期最为强盛。郑国后来被韩国所灭,其遗民以国名郑为姓。
周宣王:周朝的一位君主,名姬静,是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的孙子。周宣王时期,对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史称‘宣王中兴’。
静分封:指周宣王将自己的母弟分封到某个地方作为诸侯,以巩固王权。
郑桓公:郑国的开国君主,周宣王静分封到郑国,因此得名。
郑武公:郑桓公的儿子,迁都新郑,使郑国成为春秋时期的重要国家。
韩国: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北部和河北省南部,后来灭掉了郑国。
淮阳:古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
商丘:古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
郑庄公:春秋时期郑国的君主,以智谋著称,有‘春秋五霸’之一的美誉。
郑和:明朝著名航海家、外交家,曾七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交流。
郑成功:明末清初的民族英雄,抗清名将,收复台湾,建立明郑政权。
唐王:指南明时期的唐王朱聿键,郑成功是他的部将。
桂王:指南明时期的桂王朱由榔,郑成功也曾是他的部将。
延平郡王:郑成功被封的爵位。
招讨大将军:官职名,负责招募士兵,讨伐敌人。
南京:中国历史上的古都,位于今天的江苏省南京市。
孝陵: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位于南京市紫金山。
郑燮:清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以诗、书、画三绝著称。
板桥:郑燮的号,因他曾在板桥居住而得名。
乾隆:清朝的一位皇帝,名爱新觉罗·弘历,是清朝的第六位皇帝。
循吏:指遵守法纪、为民造福的官员。
荥阳郡:古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市,是古代的一个重要郡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郑-评注
历史来源部分,首先点明了‘郑’姓的起源,指出其出自‘?姓’,并以国名为氏。‘通志’的记载为郑姓的源流提供了权威的历史依据。周宣王静分封其母弟于郑国,这一事件标志着郑国的建立,同时也揭示了郑姓与周王室之间的深厚渊源。郑桓公作为郑国的开创者,其地位和影响不言而喻。随后的郑武公迁都新郑,进一步巩固了郑国的地位,使其成为春秋时期的重要国家。然而,郑国最终被韩国所灭,其遗族散居于淮阳、商丘一带,以原国名‘郑’为姓,这一迁徙过程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姓氏的变迁和民族融合的历史轨迹。
家族名人部分,介绍了郑姓的三位著名人物:郑庄公、郑和、郑成功。郑庄公作为郑国的君主,其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郑和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航海家、外交家,他的七下西洋不仅展示了明朝的富强,也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郑成功则是明末清初的民族英雄,他的抗清斗争和在台湾的建立政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顽强抗争精神。
郑和,初名森,字大木,后因唐王赐姓朱,改名成功。他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从叛逃海岛到成为抗清将领,再到在台湾建立政权,郑成功的一生充满了挑战和辉煌。他的事迹不仅彰显了个人英雄主义,也反映了明末清初社会的动荡和民族矛盾。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是清代著名的文人、画家。他的诗歌、书法、绘画俱佳,被誉为‘三绝’。郑燮的文学艺术成就,不仅体现了他的个人才华,也反映了清代文人的审美追求和文化特色。
地望分布部分,提到了河南荥阳郡,这是郑姓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荥阳郡地处中原,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郑姓在这里的繁衍生息,也使得荥阳成为了郑姓文化的重要象征。这一地望的提及,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郑姓的历史分布,也为我们研究古代中国的地理、文化提供了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