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邢

作者: 百家姓的作者无确切记载,最早版本一般认为成书于宋代。它并非由一位作者创作,而是将中国常见姓氏按音韵编排而成。这本书的编纂主要是为了方便记忆,属于民间流传的文化典籍,是中国儿童学习姓氏的启蒙书。

年代:约成书于宋代。

内容简要:《百家姓》包含了中国常见的五百多个姓氏,按音韵排列,便于儿童记忆。它不仅记录了姓氏的来源,还展现了许多姓氏背后的家族文化。书中的姓氏从“赵、钱、孙、李”开始,到“鱼、唐、阎、董”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这些姓氏广泛流传。百家姓不仅仅是一个姓氏汇编,它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家族传承与文化传统。它长时间以来是中国儿童启蒙的基础教材,对于家族历史的传承、文化认同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邢-原文

历史来源

「邢」源出:

一、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周公旦第四子受封于邢国(今河北省邢台市)。公元前662年,邢国被魏国攻占,公族子弟以原国名为氏。

二、以邑名为氏。据《姓考》所载,春秋时,晋国大夫韩宣子之族食采于邢邑(在今河南省温县东)其后亦有邢氏。

家族名人

邢昺(公元932-1010年)

字叔明,宋代济阴郡人。太宗时擢九经及第,累官金部郎中,至礼部尚书。真宗初,设翰林侍讲学士,昺任此职,帝命昺坐讲《春秋》于殿上,并参与校定三《礼》、三《传》等。

邢峦

字洪宾,北魏鄚县人。博览书史,有文才干略,累官散骑常侍,兼尚书。与梁国作战有功,官至殿中尚书。多次奉诏持节讨叛敌,参预机密。

地望分布

河北省中部河间县一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邢-译文

历史来源:

「邢」这个姓氏的来源有两个:

一、出自姬姓。以国名为姓。根据《元和姓纂》的记载,周公旦的第四个儿子被封在邢国(现在的河北省邢台市)。公元前662年,邢国被魏国攻占,公族子弟便以原来的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

二、以邑名为姓。根据《姓考》的记载,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韩宣子的家族在邢邑(现在的河南省温县东)有封地,其后代也有以邢为姓的。

家族名人:

邢昺(公元932-1010年):字叔明,是宋代济阴郡的人。在太宗时期考中九经及第,后来官至金部郎中,最后成为礼部尚书。真宗初年,设立翰林侍讲学士一职,邢昺担任这个职位,皇帝命令他在殿上讲解《春秋》,并参与校定《三礼》、《三传》等。

邢峦:字洪宾,是北魏鄚县人。他博学多才,有文才和谋略,官至散骑常侍,兼尚书。在与梁国的战争中立功,官至殿中尚书。多次受命持节讨伐叛敌,参与机密事务。

地望分布:

河北省中部的河间县一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邢-注解

邢:邢是古代的一个国名,也是姓氏的来源之一。邢国位于今天的河北省邢台市,是周公旦第四子受封的地方。邢姓的来源有两个,一是出自姬姓,以国名为姓;二是以邑名为姓,指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韩宣子之族食采于邢邑,其后代也有以邢为姓的。

姬姓:姬姓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主要姓氏,源于周朝的建立者姬发。周朝的许多贵族都姓姬,因此姬姓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周公旦: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周公旦在周成王时期辅佐成王,制定了一系列礼制和法律,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和姓纂:《元和姓纂》是唐代的一部姓氏学著作,由颜师古编撰。该书收录了大量的姓氏资料,是中国古代姓氏学的重要文献。

周公旦第四子:周公旦有多个儿子,其中第四子受封于邢国,成为邢姓的始祖。

公元前662年:这是邢国被魏国攻占的历史时间点。

魏国:魏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南部。

公族子弟:指国君的子孙。

姓考:《姓考》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姓氏学著作,收录了大量的姓氏资料。

春秋: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大约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这一时期以《春秋》一书得名。

晋国:晋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山西省中部。

韩宣子:韩宣子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姓韩名宣,是晋国的重要政治人物。

邢邑:邢邑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个采邑,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温县东部。

北魏:北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存在于公元386年至534年,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

鄚县:鄚县是北魏时期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定州市。

散骑常侍:散骑常侍是古代官职,属于皇帝的近臣,负责顾问和监察。

尚书:尚书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国家文书和档案。

梁国:梁国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个国家,存在于公元502年至557年,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南部。

殿中尚书:殿中尚书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宫廷事务。

翰林侍讲学士:翰林侍讲学士是宋代的一个官职,负责在皇帝面前讲解经史,参与国家大政。

三《礼》:三《礼》指的是《周礼》、《仪礼》和《礼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礼制文献。

三《传》:三《传》指的是《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是解释《春秋》的三部经典。

河北省中部河间县:河间县是河北省中部的一个县,邢姓的地望分布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邢-评注

「邢」源出这一段文字,为我们揭示了姓氏起源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国名为姓。这里的邢国,据《元和姓纂》记载,是周公旦第四子受封之地,位于今天的河北省邢台市。这一记载不仅体现了周代分封制度的实行,也反映了姓氏与国家、地域的紧密联系。公元前662年,邢国被魏国攻占,其公族子弟以国名为姓,这一行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对国家灭亡的一种纪念和缅怀,也是对自身身份的一种认同。

《姓考》中提到的邢邑,位于今河南省温县东,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韩宣子之族食采之地。这里提到的以邑名为姓,说明了姓氏的多样性以及姓氏与地域文化的关联。韩宣子族人以邢邑为名,可能是因为他们在那里有较为显著的势力或者文化影响力,这种以地名为姓的现象在古代社会中并不少见。

邢昺,字叔明,是宋代的一位著名人物。太宗时期,他通过九经及第,官至礼部尚书,参与校定三《礼》、三《传》等重要文化典籍。邢昺的事迹体现了宋代文官制度下,文官的选拔和任用机制,以及他们对国家文化建设的贡献。他的名字和事迹在后世也成为了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的典范。

邢峦,字洪宾,是北魏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博学多才,官至散骑常侍、尚书,参与多次军事行动,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邢峦的事迹反映了北魏时期士人的政治抱负和军事才能,同时也展现了古代文人在国家政治、军事事务中的重要作用。

地望分布部分提到河北省中部河间县一带,这是邢姓的一个重要分布区域。地望分布的研究对于了解一个姓氏的历史变迁、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河间县一带作为邢姓的聚集地,可能与其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有关,也反映了邢姓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和历史渊源。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邢》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175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