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百家姓的作者无确切记载,最早版本一般认为成书于宋代。它并非由一位作者创作,而是将中国常见姓氏按音韵编排而成。这本书的编纂主要是为了方便记忆,属于民间流传的文化典籍,是中国儿童学习姓氏的启蒙书。
年代:约成书于宋代。
内容简要:《百家姓》包含了中国常见的五百多个姓氏,按音韵排列,便于儿童记忆。它不仅记录了姓氏的来源,还展现了许多姓氏背后的家族文化。书中的姓氏从“赵、钱、孙、李”开始,到“鱼、唐、阎、董”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这些姓氏广泛流传。百家姓不仅仅是一个姓氏汇编,它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家族传承与文化传统。它长时间以来是中国儿童启蒙的基础教材,对于家族历史的传承、文化认同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邓-原文
历史来源
「邓」源出:
出自子姓。
据《元和姓纂》及《广韵》所载,商王武丁分封其叔父曼季于邓国(今河南省邓州),称邓侯。
春秋时有邓侯吾离期,朝鲁国。
后邓国被楚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因邓氏为曼季后裔,故又云出自曼姓。
又据《安化邓氏谱序》所载,五代南唐后主李煜第八子李从镒,受封为邓王。
南唐亡国后,李从镒之子李天和逃匿,以其父曾封邓王之故,改姓邓氏。
家族名人
邓禹
东汉南阳郡新野县人。
字仲华(公元2-58年)。
幼年游学于长安,与刘秀(光武帝)相友善。
在刘秀推翻王莽,恢复汉朝过程中,邓禹功不可灭。
东汉建立后,禹累官大司徒、右将军、太傅,封高密侯。
邓氏遂极盛一时。
为南阳郡之大族。
邓润甫
宋代建昌人,字温伯。
皇裕(公元1034-1037年)进士。
初为上饶尉、武昌令,后知(主持)谏院,历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尚书左丞等。
邓训
东汉邓禹第六子,字平叔。
少年有大志,明帝初(公元58年)任郎中,谦虚宽容,礼贤下士,士大夫多归之。
历官乌桓校尉,张掖太守,护羌校尉。
邓曼
春秋时楚武王夫人。
武王子屈瑕讨伐罗国,邓曼知屈瑕必败。
武王讨伐隋国心重,邓曼叹曰?quot;王禄尽矣!盈而荡,天之道也。”
后来,武王果然死于横木之下。
人言:邓曼知天道。
地望分布
一、 河南省南阳市一带
二、 山西省临汾县西南
三、 甘肃省平凉地区及宁夏西部
四、 山西省襄汾县
五、 湖南省部分地区
六、 河南省周口地区淮阳县一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邓-译文
历史来源:
‘邓’这个姓氏的来源:
它源自子姓。根据《元和姓纂》和《广韵》的记载,商王武丁将他的叔父曼季分封在邓国(现在的河南省邓州市),封他为邓侯。春秋时期有邓侯吾离期,曾经朝见鲁国。后来邓国被楚国灭亡,邓国的子孙以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因为邓氏是曼季的后代,所以也有人认为邓姓出自曼姓。另外,《安化邓氏谱序》记载,五代南唐后主李煜的第八子李从镒被封为邓王。南唐灭亡后,李从镒的儿子李天和为了躲避追捕,改姓邓氏。
家族名人:
邓禹:
东汉南阳郡新野县人,字仲华(公元2-58年)。他小时候在长安游学,与刘秀(光武帝)成为好朋友。在刘秀推翻王莽,恢复汉朝的过程中,邓禹的功绩不可磨灭。东汉建立后,邓禹官至大司徒、右将军、太傅,被封为高密侯。邓氏家族因此一时极为显赫,成为南阳郡的大族。
邓润甫:
宋代建昌人,字温伯。他是皇祐年间的进士。最初担任上饶尉、武昌令,后来主持谏院,历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尚书左丞等职务。
邓训:
东汉邓禹的第六子,字平叔。他年轻时就立有大志,明帝初年(公元58年)担任郎中,为人谦虚宽容,礼贤下士,许多士大夫都归附于他。历任乌桓校尉、张掖太守、护羌校尉。
邓曼:
春秋时期楚武王的夫人。楚武王的儿子屈瑕讨伐罗国时,邓曼预见到屈瑕必败。楚武王讨伐隋国时心情沉重,邓曼叹息说:‘王的福气已经用尽了!满则溢,这是天理。’后来,楚武王果然在横木下死去。人们都说邓曼懂得天道。
地望分布:
一、河南省南阳市一带
二、山西省临汾县西南
三、甘肃省平凉地区及宁夏西部
四、山西省襄汾县
五、湖南省部分地区
六、河南省周口地区淮阳县一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邓-注解
邓:邓是一个中国姓氏,起源于商朝。据《元和姓纂》和《广韵》记载,商王武丁分封其叔父曼季于邓国(今河南省邓州),封号为邓侯。邓国后为楚国所灭,其子孙以国名为姓。邓姓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子姓:子姓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姓氏,是商朝的姓,也是商朝王族的姓氏。商朝的建立者汤姓子,因此商朝的皇室成员都姓子。
武丁:武丁是商朝的一位著名君主,商王盘庚的孙子,他在位期间,商朝达到鼎盛,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贤明君主。
曼季:曼季是商王武丁的叔父,被封于邓国,是邓姓的始祖。
邓国:邓国是商朝时期的一个封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邓州市。
楚国:楚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大的诸侯国,存在于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21年,其疆域主要在今天的中部和南部地区。
南唐:南唐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存在于公元937年至975年,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政权。
李煜:李煜是南唐的最后一位皇帝,也是著名的文学家。
邓禹:邓禹是东汉时期的名将,字仲华,是东汉开国功臣之一,被封为高密侯。
刘秀:刘秀是东汉的开国皇帝,即光武帝,他在推翻王莽的新朝后建立了东汉。
王莽:王莽是新朝的开国皇帝,他在篡夺汉朝政权后建立了新朝,但最终被推翻。
大司徒:大司徒是古代中国的官职,主要负责国家的行政事务。
右将军:右将军是古代中国的军事官职,主要负责军队的右翼。
太傅:太傅是古代中国的官职,主要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国事。
皇裕:皇裕是宋仁宗的年号,时间为公元1034年至1037年。
上饶尉:上饶尉是宋代的一个官职,负责上饶地区的治安。
武昌令:武昌令是宋代的一个官职,负责武昌地区的行政事务。
谏院:谏院是宋代的一个机构,负责向皇帝进谏。
翰林学士:翰林学士是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为皇帝起草诏书等文件。
礼部尚书:礼部尚书是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礼制、科举等事务。
兵部尚书:兵部尚书是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军事事务。
尚书左丞:尚书左丞是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辅助尚书处理政务。
乌桓校尉:乌桓校尉是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管理乌桓族。
张掖太守:张掖太守是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张掖地区的行政事务。
护羌校尉:护羌校尉是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管理羌族。
楚武王:楚武王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君主。
屈瑕: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曾经讨伐罗国。
罗国:罗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天的湖北省。
隋国:隋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地望分布:地望分布指的是一个姓氏或家族在地理上的分布情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邓-评注
历史来源部分,通过《元和姓纂》和《广韵》的记载,揭示了邓姓的源流。商王武丁分封叔父曼季于邓国,确立了邓姓的起源,同时也体现了古代分封制下的姓氏传承。邓国被楚国所灭后,子孙以国为姓,这种以国为姓的习俗在中国古代较为常见,体现了对故土的深厚情感。
邓禹的介绍展现了邓姓在东汉时期的辉煌。邓禹与刘秀的友谊以及他在恢复汉朝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彰显了邓姓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邓禹的官职和封号,如大司徒、右将军、太傅等,表明了他在东汉政坛上的影响力,同时也反映了邓姓家族的显赫。
邓润甫的生平则展现了邓姓在宋代的文化成就。邓润甫的科举出身和官职经历,表明了邓姓在文化领域的贡献。他的官职如上饶尉、武昌令等,显示了他在地方治理方面的能力,而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职位则说明他在文化教育领域的地位。
邓训的介绍突出了邓姓在东汉时期的政治和军事才能。邓训的谦虚宽容和礼贤下士,体现了邓姓家族的道德风范。他的官职如乌桓校尉、张掖太守等,表明了他在边疆治理和军事指挥方面的才能。
邓曼的故事则展示了邓姓在春秋时期的智慧和预知能力。邓曼对武王命运的预知,不仅体现了她对天道的理解,也显示了邓姓在古代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地望分布部分,详细列出了邓姓分布的地区,从河南省到山西省,再到甘肃省和宁夏西部,以及湖南省和河南省周口地区,这些分布点不仅展示了邓姓的广泛影响,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地理分布和人口迁移的历史。
整体而言,这段古文内容通过邓姓的历史来源、家族名人、地望分布等多个方面,展现了邓姓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在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领域的杰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