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逄

作者: 百家姓的作者无确切记载,最早版本一般认为成书于宋代。它并非由一位作者创作,而是将中国常见姓氏按音韵编排而成。这本书的编纂主要是为了方便记忆,属于民间流传的文化典籍,是中国儿童学习姓氏的启蒙书。

年代:约成书于宋代。

内容简要:《百家姓》包含了中国常见的五百多个姓氏,按音韵排列,便于儿童记忆。它不仅记录了姓氏的来源,还展现了许多姓氏背后的家族文化。书中的姓氏从“赵、钱、孙、李”开始,到“鱼、唐、阎、董”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这些姓氏广泛流传。百家姓不仅仅是一个姓氏汇编,它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家族传承与文化传统。它长时间以来是中国儿童启蒙的基础教材,对于家族历史的传承、文化认同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逄-原文

历史来源1、出自姜姓,上古炎帝的后裔,以国名为氏。炎帝子有人名叫陵,商初受封于逄(今所在地不详),建立了逄国。也称为逄伯陵。

到了西周武王的时候,逄国灭亡,改其地为齐,改封给姜太公,逄国的后人以原来的国名作为姓氏,成为逄氏。

2、起源于夏朝,是有名的弓箭手逄蒙的后代。唐代的学者颜师古说,逄姓的起源和逢姓相同,都是逄蒙的后代。

夏朝的时候,有一个出名的弓箭手叫逄蒙,曾经拜后羿为师。他的后代也随着他姓逄,称为逄氏。

3、起源于春秋时期,春秋时的齐国君主有车左官名逄丑父,他的后代也称逄氏。成为逄氏的又一支。

逄姓始祖:逄伯陵。逄姓出自姜姓,起源于6000年前,炎帝之子逄伯陵,以国名为氏。

据《万姓统谱》记载,炎帝有子名叫陵,商朝初年受封于逄(今山东省临朐县石门山),建立了逄国,为伯爵,世称逄伯陵。

后来周武王灭掉了逄国,该国的后世子孙便以原国名作为姓氏,这样就有了逄姓,故逄氏后人奉逄伯陵为逄姓的始祖。

家族名人逄安:东汉时期大司马。

逄滑:春秋时期晋国大夫。

逄同:周代越国人。越王勾践从吴国回来,想报亡国之仇。

大夫逄同建议说:“吴国现在德少功多,必定很骄傲。我们要是想灭吴雪耻,必须结交齐国,放弃楚国,跟邻近的国家友好,表面上对吴国友好。

这样一来,吴国必然麻痹大意,我们利用它这个弱点,才能灭亡它。”勾践采用了逄同的计策,果然恢复了越国的强盛,灭亡了吴国。

逄丑父:据《春秋谷梁传》和《左传》记载:鲁国的季孙行父秃,晋国大将却克眇,卫国的孙良夫跛,曹国公子首偻,他们于公元前590年冬十月,同时被齐国邀请去做客。

当他们到齐国后,每人都由齐国派使的侍者,季孙行父由齐国的秃顶侍者招待,却克眇由齐国的独眼侍奉,孙良夫有齐国的踮腐者陪同,曹公子有齐国的佝偻侍伴,齐国国君齐顷公之母肖太后同叔子在高处观看笑而讥之,客人非常不高兴的回国。

晋国大将却克认为这是齐国有意侮辱诸国,也是他本人的奇耻大辱,为雪此恨,次年(公元前589年),联合鲁、卫、曹三国军队,集战车八百乘,步兵六万,战于鞍(北马鞍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齐晋鞍之战”。

经过一场鏖战,“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齐顷公乘坐的战车被树干绊住,骖乘逄丑父与齐君换装易位,晋国大将韩厥赶至,行臣礼,逄丑父“令”齐君去华泉取饮,齐顷公借机而逃。

迁徙分布逄氏望族居住在谯郡(今天的安徽省毫县)、北海(今天的山东省昌东县)。

谯郡:东汉时期置郡。在今天的安徽、河南两省之间的地区。

北海郡:汉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置郡,相当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逄-译文

1、出自姜姓,上古炎帝的后裔,以国名为姓。炎帝有个儿子名叫陵,商朝初年被封在逄(具体位置不详),建立了逄国。也被称为逄伯陵。到了西周武王的时候,逄国被灭,将这个地方改为齐地,封给了姜太公。逄国的后人便以原来的国名作为自己的姓,形成了逄姓。

2、起源于夏朝,是有名的弓箭手逄蒙的后代。唐代的学者颜师古说,逄姓和逢姓的起源相同,都是逄蒙的后代。夏朝时,有个著名的弓箭手叫逄蒙,曾拜后羿为师。他的后代也跟着他姓逄,称为逄姓。

3、起源于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的齐国君主手下有个名叫逄丑父的官员,他的后代也称逄姓。成为逄姓的一支。逄姓的始祖是逄伯陵。逄姓出自姜姓,起源于6000年前,炎帝的儿子逄伯陵,以国名为姓。据《万姓统谱》记载,炎帝有个儿子名叫陵,商朝初年受封于逄(今山东省临朐县石门山),建立了逄国,封为伯爵,世称逄伯陵。后来周武王灭掉了逄国,该国的后世子孙便以原国名作为姓氏,从而形成了逄姓,所以逄姓后人尊奉逄伯陵为逄姓的始祖。

家族名人逄安:东汉时期的大司马。逄滑: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逄同:周代越国人。越王勾践从吴国回来,想报仇雪恨。大夫逄同建议说:“吴国现在德行少而功绩多,必定很骄傲。如果我们想灭吴雪耻,必须与齐国结交,放弃楚国,与邻近的国家友好,表面上对吴国友好。这样一来,吴国必然麻痹大意,我们利用它的这个弱点,才能灭亡它。”勾践采纳了逄同的计策,果然恢复了越国的强盛,灭亡了吴国。逄丑父:据《春秋谷梁传》和《左传》记载:鲁国的季孙行父秃,晋国大将却克瞎,卫国的孙良夫跛,曹国公子首偻,他们于公元前590年冬十月,同时被齐国邀请去做客。当他们到齐国后,每个人都由齐国的使者招待,季孙行父由齐国的秃顶使者招待,却克瞎由齐国的独眼使者侍奉,孙良夫由齐国的跛脚使者陪同,曹公子由齐国的驼背使者陪伴,齐国国君齐顷公的母亲肖太后在高处观看并嘲笑他们,客人非常不高兴地回国。晋国大将却克认为这是齐国有意侮辱各国,也是他个人的奇耻大辱,为了洗刷这个耻辱,次年(公元前589年),联合鲁、卫、曹三国军队,集战车八百辆,步兵六万,在鞍(北马鞍山)交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齐晋鞍之战’。经过一场激战,‘齐军大败,被驱逐,三周华不注山’。齐顷公乘坐的战车被树干绊住,骖乘逄丑父与齐君换装易位,晋国大将韩厥赶到,行臣子之礼,逄丑父‘命令’齐君去华泉取水,齐顷公趁机逃跑。

迁徙分布:逄姓的望族居住在谯郡(今天的安徽省亳县)、北海(今天的山东省昌东县)。谯郡:东汉时期设置的郡。位于今天的安徽、河南两省之间的地区。北海郡:汉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设置的郡,相当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逄-注解

姜姓:姜姓是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起源于远古时期的炎帝部落。炎帝是华夏民族的始祖之一,姜姓成为其后代的主要姓氏之一。

炎帝:炎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之一,被认为是华夏民族的始祖之一,被尊为农业和医药的始祖。

逄国:逄国是商朝时期的一个封国,位于今天的山东省临朐县石门山附近,后来被周武王所灭。

姜太公:姜太公,即太公望,是周朝的开国功臣,被封于齐,对周朝的建立和发展有重要贡献。

逄伯陵:逄伯陵是逄国的建立者,也是逄姓的始祖,以国名为姓。

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确切记载的朝代,大约存在于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

后羿:后羿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著名射手,曾射下九个太阳。

逄蒙:逄蒙是夏朝时期的一个著名弓箭手,拜后羿为师。

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大约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是周朝后期的一个阶段。

车左官:车左官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国君的车队。

齐晋鞍之战:齐晋鞍之战是春秋时期晋国与齐国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发生在公元前589年。

谯郡:谯郡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安徽省亳县一带。

北海郡:北海郡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山东省昌东县一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逄-评注

此段古文详细描述了逄姓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从炎帝的后裔逄伯陵开始,追溯至逄国的建立和灭亡,以及逄姓的传承。以下是对每行的赏析:

1. 出自姜姓,上古炎帝的后裔,以国名为氏。炎帝子有人名叫陵,商初受封于逄(今所在地不详),建立了逄国。也称为逄伯陵。

此行介绍了逄姓的起源,指出其源自炎帝姜姓,并详细说明了逄姓的始祖逄伯陵,以及逄国的建立,体现了对姓氏源流的追溯和对历史人物的尊崇。

2. 到了西周武王的时候,逄国灭亡,改其地为齐,改封给姜太公,逄国的后人以原来的国名作为姓氏,成为逄氏。

此行描述了逄国的历史变迁,从其灭亡到改封,再到逄国后人的姓氏演变,展现了历史变迁中姓氏的传承与变化。

3. 起源于夏朝,是有名的弓箭手逄蒙的后代。唐代的学者颜师古说,逄姓的起源和逢姓相同,都是逄蒙的后代。

此行进一步丰富了逄姓的起源,提到了夏朝的弓箭手逄蒙,以及唐代学者颜师古对逄姓和逢姓起源的论述,体现了对历史人物和学术观点的尊重。

4. 起源于春秋时期,春秋时的齐国君主有车左官名逄丑父,他的后代也称逄氏。成为逄氏的又一支。

此行介绍了逄姓的另一支起源,即春秋时期齐国的逄丑父,以及他的后代成为逄姓的一部分,反映了姓氏的多元传承。

5. 逄姓始祖:逄伯陵。逄姓出自姜姓,起源于6000年前,炎帝之子逄伯陵,以国名为氏。

此行明确了逄姓的始祖为逄伯陵,并再次强调了其姜姓的起源,突出了对始祖的尊崇和对姓氏源流的重视。

6. 据《万姓统谱》记载,炎帝有子名叫陵,商朝初年受封于逄(今山东省临朐县石门山),建立了逄国,为伯爵,世称逄伯陵。

此行引用了《万姓统谱》的记载,详细描述了逄伯陵的受封和建立逄国的事实,增强了叙述的可信度和历史感。

7. 后来周武王灭掉了逄国,该国的后世子孙便以原国名作为姓氏,这样就有了逄姓,故逄氏后人奉逄伯陵为逄姓的始祖。

此行讲述了逄国灭亡后,其后人以国名为姓,形成了逄姓,并尊奉逄伯陵为始祖,体现了对历史传承的重视和对始祖的尊崇。

家族名人部分,介绍了逄姓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如东汉大司马逄安、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逄滑、周代越国人逄同等,以及逄丑父在齐晋鞍之战中的英勇事迹。

8. 逄安:东汉时期大司马。

此行介绍了东汉时期的重要人物逄安,强调了他在东汉时期的地位和贡献。

9. 逄滑:春秋时期晋国大夫。

此行介绍了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逄滑,突出了他在春秋时期的历史地位。

10. 逄同:周代越国人。

此行介绍了周代越国人逄同,展示了他在周代的历史背景。

11. 越王勾践从吴国回来,想报亡国之仇。大夫逄同建议说:“吴国现在德少功多,必定很骄傲。我们要是想灭吴雪耻,必须结交齐国,放弃楚国,跟邻近的国家友好,表面上对吴国友好。这样一来,吴国必然麻痹大意,我们利用它这个弱点,才能灭亡它。”勾践采用了逄同的计策,果然恢复了越国的强盛,灭亡了吴国。

此行详细描述了逄同对越王勾践的建议,以及勾践采纳此计策后恢复越国强盛的历史事件,体现了逄同的智慧和谋略。

12. 逄丑父:据《春秋谷梁传》和《左传》记载:鲁国的季孙行父秃,晋国大将却克眇,卫国的孙良夫跛,曹国公子首偻,他们于公元前590年冬十月,同时被齐国邀请去做客。

此行引用了《春秋谷梁传》和《左传》的记载,描述了逄丑父在齐晋鞍之战中的角色,以及相关历史背景。

13. 当他们到齐国后,每人都由齐国派使的侍者,季孙行父由齐国的秃顶侍者招待,却克眇由齐国的独眼侍奉,孙良夫有齐国的踮腐者陪同,曹公子有齐国的佝偻侍伴,齐国国君齐顷公之母肖太后同叔子在高处观看笑而讥之,客人非常不高兴的回国。

此行描述了齐晋鞍之战中,齐国的侮辱行为,以及客人的反应,展现了当时的历史风貌。

14. 晋国大将却克认为这是齐国有意侮辱诸国,也是他本人的奇耻大辱,为雪此恨,次年(公元前589年),联合鲁、卫、曹三国军队,集战车八百乘,步兵六万,战于鞍(北马鞍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齐晋鞍之战”。

此行介绍了齐晋鞍之战的起因和规模,强调了这场战争的历史意义。

15. 经过一场鏖战,“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齐顷公乘坐的战车被树干绊住,骖乘逄丑父与齐君换装易位,晋国大将韩厥赶至,行臣礼,逄丑父“令”齐君去华泉取饮,齐顷公借机而逃。

此行详细描述了齐晋鞍之战的结局,以及逄丑父在战争中的英勇表现,体现了他的忠诚和智谋。

迁徙分布部分,介绍了逄姓望族的居住地,如谯郡和北海。

16. 逄氏望族居住在谯郡(今天的安徽省毫县)、北海(今天的山东省昌东县)。

此行介绍了逄姓望族的居住地,展示了逄姓在历史变迁中的地域分布。

17. 谯郡:东汉时期置郡。在今天的安徽、河南两省之间的地区。

此行介绍了谯郡的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为理解逄姓的迁徙分布提供了历史依据。

18. 北海郡:汉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置郡,相当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

此行介绍了北海郡的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进一步丰富了逄姓迁徙分布的历史背景。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逄》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175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