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百家姓的作者无确切记载,最早版本一般认为成书于宋代。它并非由一位作者创作,而是将中国常见姓氏按音韵编排而成。这本书的编纂主要是为了方便记忆,属于民间流传的文化典籍,是中国儿童学习姓氏的启蒙书。
年代:约成书于宋代。
内容简要:《百家姓》包含了中国常见的五百多个姓氏,按音韵排列,便于儿童记忆。它不仅记录了姓氏的来源,还展现了许多姓氏背后的家族文化。书中的姓氏从“赵、钱、孙、李”开始,到“鱼、唐、阎、董”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这些姓氏广泛流传。百家姓不仅仅是一个姓氏汇编,它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家族传承与文化传统。它长时间以来是中国儿童启蒙的基础教材,对于家族历史的传承、文化认同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辛-原文
历史来源1、出自姒姓,由莘(Shēn音伸)氏所改。据《元和姓纂》、《广韵》等所载,夏王启封庶子于莘(故城在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建立莘国,其后世子孙以地为氏,称莘姓。后由于莘与辛音近,遂去艹头为辛姓,称辛氏,便产生辛姓。
2、出自高辛氏所改。据《路史》所载,相传黄帝之后有高辛氏,其后有去高字改为辛姓。
3、出自上古居住在今山东省曹县一带的有辛氏的后裔,有以辛为姓的。
4、出自赐姓而来。据《通志·氏族略》所载:“辛氏即莘氏也。”北周有赐项氏姓辛,其后皆显于唐代,此支为天水辛姓。
5、出自他族有辛姓或他族改辛姓:①清满洲人有辛姓,世居锦州。②清高丽有辛姓。③清时甘肃碾伯(今青海省乐都)县土司其孙姓辛,名庄奴。④今土、藏、土家、蒙古等民族均有辛姓。
家族名人辛甲:西周初年史官。原事商王纣,曾献纣七十谏,纣不听,无奈投周。后任周太史,受封于长子。曾倡议百官群臣各献箴言,劝王行善补过。今存“虞人之箴。”
辛攀:字怀远,陇西狄道人。父奭,尚书郎;兄,鉴旷;弟宝迅,皆以才识知名。秦雄为之语曰:“五龙一门,金友玉昆。”“昆”,指兄弟。对他人兄弟的美称。
辛秘:陇西人,唐代官吏。举五经,历河东司马。任潞州大都督府长史时,开源节流,使泽潞之境收入大增,而其家却无厚产,为时所称。
辛文子:即文子,春秋战国时人,生卒年不详,散文家,祖籍宋国(今河南省),代表作品为《文子》。唐玄宗于天宝元年(742年)诏封文子为通玄真人,尊《文子》一书为《通玄真经》,道教奉为“四子”真经之一。班固等都认为文子是老子弟子,并说“老子、文子似天地者也”。葛洪《抱朴子内篇·释滞》认为“五千文虽出老子,然皆泛论较略耳”,“至于文子,庄子、关令,尹喜之徒,其属文笔虽祖述黄老、宪章玄虚,但演其大旨,永无至言”。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载李暹为文子作传曰:“姓辛氏,葵丘濮上人,曰计然。范蠡师事之,本受业于老子,录其遗言,为十二篇。”杜道坚《通玄真经缵义·序三》说:“文子,晋之公孙,姓辛氏,字计然,文子其号。家雎之葵丘,属宋地,一称宋钘,师老子学,早闻大道,著书十二篇曰《文子》。
辛庆忌:字子真,狄道(今甘肃省临洮)人,西汉将领。初为右校丞,屯田乌孙赤谷城,战退歙侯,拜为侍郎,迁校尉。后补金城长史,举茂才,复迁郎中车骑将军,又任光禄大夫、左曹中郎将、执金吾等职。后迁左将军。
辛公义:又名辛亚,隋代狄道人,少年时丧父,母亲教他读书,以勤苦著称。开皇初年,辛公义任岷州刺史。岷地多疫病,可是,医药还不普及。当地百姓如果有了病,家里的人就会合家躲避,任得病的人自生自灭。辛公义为了改变当地的风俗,就让有病的人用车辇送来衙门听事厅的廊上,以至于廊上都睡满了病人。辛公义自己设了一个休息睡榻,日夜守候在病人身边。并且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买治病的药品,免费给得病的百姓服用。于是岷地的病人百姓就多能痊愈。等病人痊愈以后,辛公义就将病人的家属召来,劝说他们要事亲至孝,友爱同胞,诸病家子弟也都惭愧而去。岷州的百姓都称辛亚是“慈母”。
辛云京:兰州金城(今甘肃兰州)人,唐代大臣。初为北京都知兵马使,后迁代州节度使,兼太原尹,封金城郡王。赏罚分明,将士不怠,使所辖之境没有烽警之虞。官至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辛茂将:陇西狄道人,唐代大臣。历任大理少卿、中书侍郎、侍中等职。后兼左庶子,与许敬宗共审长孙无忌案。不久死于任上。
辛君昌:陇西狄道人,唐代官吏。初为邛州刺史,八年后改任润州刺史。官至魏州刺史。
辛京杲:兰州金城人,辛云京从弟,唐朝将领。曾从李光弼出井陉、战嘉山、督战甚力,肃宗赞其与黥、彭、关、张一样勇猛。累迁鸿胪卿,英武军使。唐代宗时,封为肃国公,迁左金吾卫大将军,进晋昌郡王,历湖南观察使、工部尚书致仕。
辛弃疾:原字坦夫(1140-1207),改字幼安,号稼轩,齐州历城(今山东省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曾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武装,后南下归宋。最高职任过枢密都承旨,仕途不如意,壮志难酬。他一生主张坚决抗金,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中,多抒发恢复统一祖国山河的壮烈感情。词风继承苏轼豪放风格,二人并称苏辛,但更纵放自如,冲破音律限制。著有《稼轩长短句》。
辛仲甫:汾州孝义(今属山西省)人,宋朝大臣。任成都知府时,免岁输铜钱,为蜀人赞誉。后任开封知府,拜御史中丞。不久为参知政事。因病罢为工部尚书,出知陈州,后以太子少保致仕。
辛彦博:山西平遥人,明代官吏。洪武中由岁贡入太学,擢监察御史、佥都御史,调山东浙江按察使。永乐中官至浙江左布政使。
辛应乾:山东省安丘人,明代官吏。嘉靖进士,历任长治县令,雁门关提督,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山西巡抚。官至南京兵部侍郎。
辛自修:开封府襄城(今属河南省)人,明代官吏。嘉靖进士,历任海宁知县、吏科给事中、太仆少卿、应天府尹、左都御史等职。卒于工部尚书任上。
迁徙分布辛姓发源于今陕西合阳,为夏时诸侯,夏传至桀时灭亡。
商时辛姓于史书鲜见,商末有史官辛甲,西周时受封于长子(今山西省长子),其子孙遂开始在山西落籍。
春秋战国时,晋国有辛俞、辛寥,周国都(今河南省洛阳)有辛有,鲁国有辛栎,表明辛姓在此际已播迁于今河南、山东境内。
两汉之际,辛姓在陇西(今甘肃省临洮)已形成大的聚落,特别是辛庆忌家族世代显贵,更为后世辛姓陇西郡望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矗此际还有赵(今河北省一带)人辛垣平。
由此可知,辛姓族人已经遍布北方。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陇西繁衍的辛姓已经族大人众,枝繁叶茂,而且高官不断,数量众多,辛姓陇西郡望已经形成。
另外,在雁门一带的辛姓也势头很猛,并形成了辛姓历史上的第二大郡望——雁门郡望。
此际,由于陇西郡望的带动,辛姓在今甘肃兰州也形成大的聚落。并且颇为辉煌。
另外,辛姓在河南也繁衍地颇为兴旺,并有辛普明由河南徙居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当为辛姓入迁江南第一人。
隋唐时期,陇西仍是辛姓主要繁衍之地,而且势头不减,并出现了辛姓历史上的唯一一位宰相:辛茂将。
五代十国至两宋,辛姓发展出现了新特点,陇西郡望尤在,但已失去往日光彩,在今陕、晋、豫、冀、鲁等地辛姓发展迅速,尤其在今山东境内,辛姓繁衍的尤为兴盛。
随着南宋偏安江南,南方出现了更多的辛姓人家,并且已有辛姓入闽。
元代,有辛姓迁居新疆。
明初,山西辛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宁夏、河南、山东等地。
明代以后,辛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山东辛姓繁衍最胜。
清康乾年间以后,河南、河北、山东之辛姓闯关东者甚众,其中山东辛姓为中坚力量。
如今,辛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四省为最多,上述四省之辛姓约占全国汉族辛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一。
辛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九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辛-译文
1、出自姒姓,由莘(Shēn音伸)氏所改。据《元和姓纂》、《广韵》等所载,夏王启封庶子于莘(故城在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建立莘国,其后世子孙以地为姓,称为莘姓。后来因为莘与辛发音相近,就去了草头,成为辛姓,称为辛氏,这样就产生了辛姓。
2、出自高辛氏所改。据《路史》所载,相传黄帝之后有高辛氏,其后有人去掉高字改为辛姓。
3、出自上古居住在今山东省曹县一带的有辛氏的后裔,有以辛为姓的。
4、出自赐姓而来。据《通志·氏族略》所载:“辛氏即莘氏也。”北周有赐项氏姓辛,其后皆显于唐代,这一支为天水辛姓。
5、出自其他民族有辛姓或改姓辛:①清朝满洲人有辛姓,世代居住在锦州。②清朝高丽有辛姓。③清朝时甘肃碾伯(今青海省乐都)县土司的孙子姓辛,名叫庄奴。④现在土族、藏族、土家族、蒙古族等民族都有辛姓。
家族名人辛甲:西周初年的史官。原在商王纣手下做事,曾向纣献上七十条忠告,但纣王不听,无奈之下投奔了周国。后来担任周太史,被封在长子。曾提议百官群臣各自提出忠告,劝王行善补过。现在还存有‘虞人之箴’。
辛攀:字怀远,陇西狄道人。父亲辛奭,是尚书郎;兄弟辛鉴旷、辛宝迅,都以才识著称。秦雄曾称赞他说:‘五龙一门,金友玉昆。’‘昆’指的是兄弟,是对他人兄弟的美称。
辛秘:陇西人,唐代官吏。考取五经,历任河东司马。担任潞州大都督府长史时,开源节流,使得泽潞地区的收入大增,但他自己家中却没有丰厚的财产,因此被当时的人所称赞。
辛文子:即文子,春秋战国时人,生卒年不详,是散文家,祖籍宋国(今河南省)。他的代表作品是《文子》。唐玄宗在天宝元年(742年)下诏封文子为通玄真人,尊《文子》一书为《通玄真经》,道教将其奉为‘四子’真经之一。班固等都认为文子是老子的弟子,并说‘老子、文子似天地者也’。葛洪在《抱朴子内篇·释滞》中认为‘五千文虽出老子,然皆泛论较略耳’,‘至于文子,庄子、关令,尹喜之徒,其属文笔虽祖述黄老、宪章玄虚,但演其大旨,永无至言’。宋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记载李暹为文子作传,说:‘姓辛氏,葵丘濮上人,曰计然。范蠡师事之,本受业于老子,录其遗言,为十二篇。’杜道坚在《通玄真经缵义·序三》中说:‘文子,晋之公孙,姓辛氏,字计然,文子其号。家雎之葵丘,属宋地,一称宋钘,师老子学,早闻大道,著书十二篇曰《文子》。’
辛庆忌:字子真,狄道(今甘肃省临洮)人,西汉将领。起初担任右校丞,驻扎在乌孙赤谷城,战斗中击退了歙侯,被封为侍郎,后来升任校尉。后来补任金城长史,被举荐为茂才,再升任郎中车骑将军,又担任光禄大夫、左曹中郎将、执金吾等职务。后来升任左将军。
辛公义:又名辛亚,隋代狄道人,少年时丧父,母亲教他读书,以勤苦著称。开皇初年,辛公义担任岷州刺史。岷地多疫病,但医药并不普及。当地百姓如果生病,家人就会全家躲避,让病人自生自灭。辛公义为了改变当地的风俗,就让有病的用车子抬到衙门听事厅的走廊上,以至于走廊上都睡满了病人。辛公义自己设了一个休息的床榻,日夜守候在病人身边。并且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买治病的药品,免费给生病的百姓服用。于是岷地的病人大多痊愈。等到病人痊愈后,辛公义就把病人的家属召集起来,劝说他们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所有病人的子弟也都感到惭愧而离去。岷州的百姓都称辛亚是‘慈母’。
辛云京:兰州金城(今甘肃兰州)人,唐代大臣。起初担任北京都知兵马使,后来升任代州节度使,兼任太原尹,封为金城郡王。赏罚分明,将士不敢懈怠,使得他所管辖的地区没有烽火之警。官至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辛茂将:陇西狄道人,唐代大臣。历任大理少卿、中书侍郎、侍中等职。后来兼任左庶子,与许敬宗共同审理长孙无忌的案件。不久死于任上。
辛君昌:陇西狄道人,唐代官吏。起初担任邛州刺史,八年后改任润州刺史。官至魏州刺史。
辛京杲:兰州金城人,辛云京的堂弟,唐朝将领。曾跟随李光弼出征井陉、战嘉山,督战十分有力,肃宗赞扬他勇猛如同古代的黥布、彭越、关羽、张飞。多次升迁,官至鸿胪卿,英武军使。唐代宗时,被封为肃国公,升任左金吾卫大将军,进封晋昌郡王,历任湖南观察使、工部尚书,退休。
辛弃疾:原字坦夫(1140-1207),改字幼安,号稼轩,齐州历城(今山东省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曾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武装,后南下归宋。最高职位任过枢密都承旨,仕途并不顺利,壮志难酬。他一生主张坚决抗金,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中,多表达恢复祖国山河的壮烈感情。词风继承苏轼豪放风格,二人并称苏辛,但更加放纵自如,突破了音律的限制。著有《稼轩长短句》。
辛仲甫:汾州孝义(今属山西省)人,宋朝大臣。担任成都知府时,免除了百姓每年缴纳的铜钱,受到蜀人的赞誉。后来担任开封知府,被任命为御史中丞。不久后担任参知政事。因病辞官,担任工部尚书,出知陈州,后来以太子少保的身份退休。
辛彦博:山西平遥人,明代官吏。洪武年间通过岁贡进入太学,升任监察御史、佥都御史,调任山东浙江按察使。永乐年间官至浙江左布政使。
辛应乾:山东省安丘人,明代官吏。嘉靖年间进士,历任长治县令,雁门关提督,兼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山西巡抚。官至南京兵部侍郎。
辛自修:开封府襄城(今属河南省)人,明代官吏。嘉靖年间进士,历任海宁知县、吏科给事中、太仆少卿、应天府尹、左都御史等职。在工部尚书任上去世。
辛姓起源于今天的陕西省合阳县,是夏朝时期的诸侯,到了夏桀时期国家灭亡。
商朝时期,关于辛姓的记载在史书中很少见,到了商朝末年有位名叫辛甲的史官,西周时期被封在长子(今天的山西省长子县),他的后代开始在山西定居。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辛俞、辛寥,周国都(今天的河南省洛阳)有辛有,鲁国有辛栎,这说明辛姓在这段时间已经迁移到了今天的河南、山东地区。
两汉时期,辛姓在陇西(今天的甘肃省临洮县)形成了较大的聚落,特别是辛庆忌家族世代显赫,为后世辛姓在陇西郡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还有赵国(今天的河北省一带)的人辛垣平。
由此可知,辛姓的族人已经遍布北方。
魏晋南北朝时期,陇西的辛姓已经人丁兴旺,家族庞大,官职不断,数量众多,辛姓在陇西郡的望族地位已经确立。同时,在雁门一带的辛姓也发展迅速,形成了辛姓历史上的第二大郡望——雁门郡望。这时,由于陇西郡望的带动,辛姓在今天的甘肃兰州也形成了较大的聚落,并且非常繁荣。
另外,辛姓在河南的繁衍也非常兴旺,有辛普明从河南迁居到会稽(今天的浙江省绍兴),应该是辛姓迁入江南的第一人。
隋唐时期,陇西仍然是辛姓主要繁衍的地方,势头不减,并且出现了辛姓历史上的唯一一位宰相:辛茂将。
五代十国到两宋时期,辛姓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陇西郡望仍然存在,但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在今天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辛姓的发展迅速,尤其在山东境内,辛姓繁衍得尤为兴盛。
随着南宋偏安江南,南方出现了更多的辛姓人家,并且已有辛姓迁入福建。
元代,有辛姓迁居新疆。
明初,山西的辛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的一部分,被分迁到陕西、甘肃、宁夏、河南、山东等地。
明代以后,辛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其是山东的辛姓繁衍最为旺盛。
清康乾年间以后,河南、河北、山东的辛姓中有很多人闯关东,其中山东的辛姓是中坚力量。
如今,辛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其是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四省最多,这四个省的辛姓约占全国汉族辛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一。
辛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九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辛-注解
姒姓:姒姓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姓氏,起源于夏朝,是夏王朝的建立者大禹的后代。姒姓在古代中国是贵族姓氏之一。
莘:莘是一个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是莘国所在地。莘国是夏朝时期的一个封国。
夏王启:夏王启是夏朝的第二位君王,他在位期间,封其庶子于莘地,建立了莘国。
高辛氏:高辛氏是古代中国的一个氏族,属于黄帝的后代,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古老氏族。
黄帝:黄帝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说人物,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是中国古代五帝之一。
赐姓:赐姓是指古代帝王赐予某个人或家族的姓氏,以示恩宠或表彰。
北周:北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存在于公元557年至581年。
天水:天水是中国甘肃省的一个地名,也是古代的一个郡名。
清满洲人:清满洲人是指清朝时期居住在满洲地区的满族人。
高丽:高丽是朝鲜半岛历史上的一个国家,存在于公元918年至1392年。
甘肃碾伯:甘肃碾伯是清朝时期甘肃省的一个地名,今属青海省乐都县。
土、藏、土家、蒙古等民族:土族、藏族、土家族、蒙古族是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
辛甲:商朝末年的史官,负责记录历史。
辛攀:辛攀是陇西狄道人,唐代官员,有“五龙一门,金友玉昆”的美誉。
辛秘:辛秘是唐代官员,曾任潞州大都督府长史,开源节流,为时所称。
文子:文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散文家,代表作品为《文子》,被道教奉为“四子”真经之一。
唐玄宗:唐玄宗是唐朝的第八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对文化和宗教有重要影响。
葛洪:葛洪是东晋时期的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
老子: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宋国:宋国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河南省。
班固:班固是东汉时期的史学家、文学家,著有《汉书》。
李暹:李暹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
杜道坚:杜道坚是北宋时期的道教学者。
辛庆忌:辛姓历史上的显赫人物,其家族在陇西郡望的形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辛公义:辛公义是隋代官员,曾任岷州刺史,以慈母之称著称。
辛云京:辛云京是唐代大臣,曾任代州节度使,封金城郡王。
辛茂将:辛茂将是唐代大臣,曾任大理少卿、中书侍郎等职。
辛君昌:辛君昌是唐代官吏,曾任邛州刺史、润州刺史等职。
辛京杲:辛京杲是唐代将领,曾任鸿胪卿、英武军使等职。
辛弃疾:辛弃疾是南宋时期的爱国词人,以豪放词风著称。
苏辛:苏辛是指苏轼和辛弃疾,他们是宋代著名的词人。
稼轩:稼轩是辛弃疾的号,也是他的词集名称。
辛仲甫:辛仲甫是宋朝大臣,曾任成都知府、开封知府等职。
辛彦博:辛彦博是明代官吏,曾任监察御史、佥都御史等职。
辛应乾:辛应乾是明代官吏,曾任长治县令、雁门关提督等职。
辛自修:辛自修是明代官吏,曾任海宁知县、吏科给事中等职。
迁徙分布:指姓氏或民族群体在不同历史时期由原居地迁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辛姓:一个汉族姓氏,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
陕西合阳:合阳是位于中国陕西省的一个县,历史上是辛姓的发源地。
夏: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大约存在于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
桀:夏朝的最后一位君主,以其暴政著称。
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大约存在于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
史书:指记载历史的书籍,如《史记》等。
西周: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大约存在于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
长子:今山西省长子县,是辛姓在西周时期受封的地方。
春秋战国: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大约存在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
晋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山西省南部。
周国都:指周朝的都城,今河南省洛阳。
鲁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山东省西部。
两汉:指汉朝的前期,即西汉和东汉时期。
陇西:古代郡名,位于今甘肃省临洮一带,是辛姓在两汉时期形成的大聚落。
魏晋南北朝: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大约存在于公元220年至公元589年。
雁门:古代郡名,位于今山西省北部,是辛姓历史上的第二大郡望。
宰相:古代中国的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现代的总理。
五代十国: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大约存在于公元907年至公元960年。
两宋:指宋朝的前期和后期,即北宋和南宋时期。
陕、晋、豫、冀、鲁:指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河北省、山东省,这些地区在两宋时期辛姓发展迅速。
南宋:宋朝的后期,偏安江南,国都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
闽:指福建省,辛姓在南宋时期已有人迁居至此。
新疆:中国西北部的一个自治区,辛姓在元代有迁居至此的记录。
洪洞大槐树:位于今山西省洪洞县的一棵大槐树,是明代初期大规模移民的象征。
闯关东:指明末清初,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的人们向东北地区的移民潮。
辽宁、吉林、黑龙江:中国东北部的三个省份,辛姓在这些地区的人口较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辛-评注
迁徙分布辛姓发源于今陕西合阳,为夏时诸侯,夏传至桀时灭亡。
此句揭示了辛姓的起源,表明辛姓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发源于今陕西合阳’点明了辛姓的起源地,‘夏时诸侯’则表明辛姓在夏朝时期已经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夏传至桀时灭亡’则暗示了辛姓在夏朝末期的衰落,为后文辛姓的迁徙埋下伏笔。
商时辛姓于史书鲜见,商末有史官辛甲,西周时受封于长子(今山西省长子),其子孙遂开始在山西落籍。
这段文字说明了辛姓在商朝时期的消失,以及在西周时期重新获得封地的过程。‘于史书鲜见’表明辛姓在商朝时期可能已经衰落,‘史官辛甲’则表明辛姓在商朝末期仍有存在。‘受封于长子’和‘其子孙遂开始在山西落籍’则揭示了辛姓在山西的定居和繁衍。
春秋战国时,晋国有辛俞、辛寥,周国都(今河南省洛阳)有辛有,鲁国有辛栎,表明辛姓在此际已播迁于今河南、山东境内。
这段文字描述了辛姓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布情况。‘晋国有辛俞、辛寥’等表明辛姓在晋国已有一定的影响力。‘周国都’、‘鲁国’等则说明了辛姓在当时的多个地区都有分布,表明辛姓的迁徙已经较为广泛。
两汉之际,辛姓在陇西(今甘肃省临洮)已形成大的聚落,特别是辛庆忌家族世代显贵,更为后世辛姓陇西郡望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矗此际还有赵(今河北省一带)人辛垣平。
这段文字讲述了辛姓在两汉时期在陇西的繁衍和辛庆忌家族的显赫。‘形成大的聚落’和‘世代显贵’表明辛姓在陇西已经形成强大的势力。‘辛垣平’则说明辛姓的迁徙已经扩展到赵地。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陇西繁衍的辛姓已经族大人众,枝繁叶茂,而且高官不断,数量众多,辛姓陇西郡望已经形成。另外,在雁门一带的辛姓也势头很猛,并形成了辛姓历史上的第二大郡望——雁门郡望。
这段文字描绘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辛姓的繁荣景象。‘族大人众’、‘枝繁叶茂’等词汇形象地描绘了辛姓在陇西和雁门地区的强大。‘陇西郡望’和‘雁门郡望’则说明了辛姓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此际,由于陇西郡望的带动,辛姓在今甘肃兰州也形成大的聚落。并且颇为辉煌。
此句强调了陇西郡望对辛姓在甘肃兰州的影响,表明辛姓在兰州的聚落同样辉煌。
另外,辛姓在河南也繁衍地颇为兴旺,并有辛普明由河南徙居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当为辛姓入迁江南第一人。
这段文字说明了辛姓在河南的繁衍情况,并提到了辛普明作为辛姓入迁江南的第一人,标志着辛姓的迁徙已经进入江南地区。
隋唐时期,陇西仍是辛姓主要繁衍之地,而且势头不减,并出现了辛姓历史上的唯一一位宰相:辛茂将。
此句表明了辛姓在隋唐时期的持续繁荣,并提到了辛姓历史上的唯一一位宰相,凸显了辛姓在政治上的影响力。
五代十国至两宋,辛姓发展出现了新特点,陇西郡望尤在,但已失去往日光彩,在今陕、晋、豫、冀、鲁等地辛姓发展迅速,尤其在今山东境内,辛姓繁衍的尤为兴盛。
这段文字描述了辛姓在五代十国至两宋时期的新特点,表明辛姓在陇西郡望的基础上,开始在更广泛的地区繁衍,尤其是在山东地区。
随着南宋偏安江南,南方出现了更多的辛姓人家,并且已有辛姓入闽。
此句说明了辛姓在南宋时期向南方迁徙的情况,并提到了辛姓入闽的历史事件,展示了辛姓迁徙的广泛性。
元代,有辛姓迁居新疆。
此句表明了辛姓在元代向新疆地区的迁徙,揭示了辛姓迁徙的地理范围之广。
明初,山西辛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宁夏、河南、山东等地。
这段文字描述了明初山西辛姓的迁徙情况,说明了辛姓在明朝初年向多个地区的迁徙,进一步扩大了辛姓的分布范围。
明代以后,辛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山东辛姓繁衍最胜。
此句说明了辛姓在明代以后的广泛分布,并指出山东辛姓的繁衍最为兴盛,反映了辛姓在地域上的特点。
清康乾年间以后,河南、河北、山东之辛姓闯关东者甚众,其中山东辛姓为中坚力量。
这段文字描述了清康乾年间辛姓向东北地区的迁徙,特别是山东辛姓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展现了辛姓迁徙的历史变迁。
如今,辛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四省为最多,上述四省之辛姓约占全国汉族辛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一。
此句总结了辛姓在当代的分布情况,说明了辛姓在上述四省的分布最为集中,反映了辛姓迁徙的历史轨迹。
辛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九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九。
此句提供了辛姓在当代中国姓氏中的排名和人口比例,说明了辛姓在中国姓氏中的地位和人口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