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百家姓的作者无确切记载,最早版本一般认为成书于宋代。它并非由一位作者创作,而是将中国常见姓氏按音韵编排而成。这本书的编纂主要是为了方便记忆,属于民间流传的文化典籍,是中国儿童学习姓氏的启蒙书。
年代:约成书于宋代。
内容简要:《百家姓》包含了中国常见的五百多个姓氏,按音韵排列,便于儿童记忆。它不仅记录了姓氏的来源,还展现了许多姓氏背后的家族文化。书中的姓氏从“赵、钱、孙、李”开始,到“鱼、唐、阎、董”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这些姓氏广泛流传。百家姓不仅仅是一个姓氏汇编,它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家族传承与文化传统。它长时间以来是中国儿童启蒙的基础教材,对于家族历史的传承、文化认同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谭-原文
历史来源1、出自姒姓。相传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尧派鲧治水,鲧采用堵的方法,结果失败了。递舜即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据说鲧的妻子梦食薏苡,醒来后有了身孕,生下了禹。禹治水成功后,舜赐姒姓于禹。周初大封诸侯时,姒姓的一支被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爵位为子。谭国国势一直不盛,不久就沦为齐国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而留在故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
2、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据《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氏,自称盘古的后代,望出弘农,是为云南、贵州谭氏。
3、谈氏有避讳改姓谭氏。又据《万姓统谱》所载,谭氏有避仇去言旁为覃,今岭南(泛指五岭之南,大致相当今广广西大部分地区。
家族名人谭嗣同(1865-1898):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湖南浏阳人,其父为巡抚。他曾游历西北、东南各剩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弱不堪,在浏阳倡立学社。1896年入资为候初知府,在南京候缺,著《仁学》成稿。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等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铁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设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八月以徐致靖荐,被征入京,任四品衔军机章京,参与戊戌变法。九月政变发生,与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等同时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著作编入《谭嗣同全集》。
谭绍光:太平天国慕王,广西桂平人,1855年1月参加金田起义,英勇善战,1860年因破江南大营和攻克苏杭有功,被封为慕王。1862年率军围攻上海,打败英法联军、华尔洋枪队,后又转战太仓、昆山,屡创敌军。1863年在苏州被叛徒刺死。
谭纶:明代抗倭名将,江西宜黄人,嘉靖进士,初任台州(今浙江临海)制服,练兵抗倭。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巡抚福建,率戚继光、俞大猷等平定境内倭寇。隆庆元年(1567年)总督蓟辽,与戚继光训练部队,加强北方防务。他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主持兵事三十余年,与戚继光共事齐名,号称“谭戚”。
谭元春:文学家,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与钟惺同为“竟陵派”创始者。论文强调性灵,提倡幽深孤峭的风格。主有《谭有夏合集》。
谭夫吾:战国时期人物,曾以无比崇高的言行而名垂青史。
迁徙分布谭氏起源于山东。汉代巴南(今川东、鄂西南部)少数民族中也有谭姓。巴南谭氏有可能是谭国遗民逃到巴南,融入当地民族形成的。
谭氏早期主要在山东省境内繁衍发展,后因战乱、自然灾害、官职调迁等原因离开故土,向各地迁徙。
汉代时,谭氏已分布于河南、山西等地。
南北朝时谭氏开始迁入广东,唐末时迁入江西。
五代时,福建泉州人谭峭在嵩山从事辟谷养气炼丹之术。他提出要“均其食”,幻想一种“无亲、无疏、无爱、无恶”的“太和”社会。
从宋代起,谭姓人物渐多见于史册,分布地更广,集中于江南地区、江苏、浙江、安徽及湖南、湖北、四川等地。
大约从清代开始,闽、粤谭氏部分族人迁徙至东南亚,侨民于新加坡等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谭-译文
1、出自姒姓。相传在尧帝时期,中原地区洪水泛滥,尧帝派遣鲧去治理洪水,鲧采取了堵塞的方法,但最终失败了。继位的舜帝任命鲧的儿子禹来继续治水。据说鲧的妻子梦见吃薏苡,醒来后怀孕,生下了禹。禹治水成功后,舜帝赐予禹姒姓。周朝初期,分封诸侯时,姒姓的一支被封在谭国(现在的山东省章丘县西部),封号为子。谭国国力不强,不久后沦为齐国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齐桓公成为诸侯霸主,在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的儿子逃亡到莒国(现在的山东莒县)。留在故国的子孙以国名作为姓氏,称为谭氏,史称谭氏正宗,这就是山东的谭氏。
2、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根据《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现在的云南、贵州一带)有六个姓氏中有谭氏,他们自称是盘古的后代,起源地是弘农,这就是云南、贵州的谭氏。
3、谈氏有避讳改姓谭氏。据《万姓统谱》记载,谭氏有避讳去掉了言字旁,改为覃,现在在岭南(泛指五岭之南,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广西大部分地区)。
家族名人:谭嗣同(1865-1898),是改良派政治家和思想家,湖南浏阳人,他的父亲是巡抚。他曾游历西北和东南各地,甲午战争后,因为中国积弱,他在浏阳创立了学社。1896年,他被任命为候补知府,在南京等待任命,完成了《仁学》的初稿。1897年,他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等人设立了时务学堂,筹备内河轮船、开矿、修铁路等新政。次年,他又倡议设立南学会,创办《湘报》,宣传变法。八月份,他被徐致靖推荐,被征召入京,担任四品衔军机章京,参与了戊戌变法。九月份政变发生,他与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等人一同被杀害,历史上称为‘戊戌六君子’。他的著作被编入《谭嗣同全集》。谭绍光:太平天国的慕王,广西桂平人,1855年1月参加金田起义,英勇善战,1860年因攻破江南大营和攻克苏杭有功,被封为慕王。1862年,他率军围攻上海,打败了英法联军和华尔洋枪队,后来又在太仓、昆山作战,多次击败敌军。1863年,在苏州被叛徒刺杀。谭纶:明代抗倭名将,江西宜黄人,嘉靖年间的进士,最初担任台州(现在的浙江临海)的官职,训练军队抵抗倭寇。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他担任福建巡抚,率领戚继光、俞大猷等人平定了境内的倭寇。隆庆元年(1567年),他担任蓟辽总督,与戚继光训练军队,加强北方防务。他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主持军事事务三十多年,与戚继光齐名,被称为‘谭戚’。谭元春:文学家,湖广竟陵(现在的湖北天门)人,与钟惺一同是‘竟陵派’的创始人。他的论文强调性灵,提倡幽深孤峭的风格。主要作品有《谭有夏合集》。谭夫吾:战国时期的人物,以崇高的言行而名垂青史。
迁徙分布:谭氏起源于山东。汉代时,巴南(现在的川东、鄂西南部)的少数民族中也有谭姓。巴南的谭氏可能是谭国遗民逃到巴南,融入当地民族形成的。谭氏早期主要在山东省境内繁衍发展,后来因为战乱、自然灾害、官职调迁等原因离开故土,向各地迁徙。汉代时,谭氏已分布于河南、山西等地。南北朝时,谭氏开始迁入广东,唐末时迁入江西。五代时,福建泉州的谭峭在嵩山从事辟谷养气炼丹之术。他提出要‘均其食’,幻想一种‘无亲、无疏、无爱、无恶’的‘太和’社会。从宋代起,谭姓人物逐渐出现在史册中,分布地更广,集中在江南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以及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大约从清代开始,福建、广东的谭氏部分族人迁徙到东南亚,成为新加坡等国的侨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谭-注解
姒姓:姒姓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姓氏,起源于夏朝,是夏朝开国君主夏禹的姓氏。姒姓在古代中国是一种贵族姓氏,代表着高贵的血统和地位。
鲧:鲧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物,是夏朝的开国功臣之一,也是治水英雄。相传他采用堵的方法治理洪水,但未能成功。
禹:禹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物,是夏朝的第二任君主,也是治水英雄。他继承了父亲鲧的事业,最终成功治理了洪水。
薏苡:薏苡是一种草本植物,其种子可食用,具有药用价值。在古代传说中,鲧的妻子梦食薏苡后生下了禹。
谭国:谭国是古代的一个封国,位于今山东省章丘县西。它是姒姓的一支,爵位为子。
齐桓公: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君主,他在位期间,齐国成为霸主,对周边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莒国:莒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山东莒县。它曾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后来被齐国吞并。
谭氏正宗:谭氏正宗指的是起源于谭国的谭姓,是山东谭氏的始祖。
巴南:巴南是古代西南地区的一个地区,大致相当于今云南、贵州一带。
盘古:盘古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被认为是开天辟地的始祖。
弘农:弘农是古代的一个郡名,位于今河南省西部。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1898年清朝政府进行的一次政治改革,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对而失败。
太平天国:太平天国是19世纪中叶中国的一个农民起义组织,由洪秀全领导,曾建立过政权。
倭寇:倭寇是指16世纪至17世纪活跃在中国沿海地区的日本海盗。
竟陵派:竟陵派是明代后期的一个文学流派,以湖北竟陵为中心,主张文学创作应追求性灵和幽深孤峭的风格。
辟谷养气炼丹:辟谷养气炼丹是中国古代道教修炼的一种方法,通过不吃五谷、修炼内气、炼制丹药来追求长生不老。
太和:太和是指一种和谐、完美的社会状态,常用于描述理想的社会秩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谭-评注
这段古文内容主要讲述了谭姓的起源、发展以及家族名人,以下是对每一段内容的赏析:
1. 出自姒姓。相传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尧派鲧治水,鲧采用堵的方法,结果失败了。递舜即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据说鲧的妻子梦食薏苡,醒来后有了身孕,生下了禹。禹治水成功后,舜赐姒姓于禹。周初大封诸侯时,姒姓的一支被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爵位为子。谭国国势一直不盛,不久就沦为齐国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而留在故国的子孙就以国为姓,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
赏析:这段内容详细描述了谭姓的起源,从远古的洪水传说到夏商周的历史变迁,展现了谭姓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尧、鲧、禹等历史人物的传奇故事,使读者对谭姓的起源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2. 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据《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氏,自称盘古的后代,望出弘农,是为云南、贵州谭氏。
赏析:这段内容揭示了谭姓的另一起源,即古代西南少数民族,通过《万姓统谱》的记载,使读者了解到谭姓在古代西南地区的分布情况,以及与盘古神话的联系。
3. 谈氏有避讳改姓谭氏。又据《万姓统谱》所载,谭氏有避仇去言旁为覃,今岭南(泛指五岭之南,大致相当今广广西大部分地区。
赏析:这段内容介绍了谭姓的避讳改姓现象,说明了谭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了避讳和避仇而发生的姓氏变化,以及与覃姓的关系。
家族名人部分:
谭嗣同(1865-1898):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湖南浏阳人,其父为巡抚。他曾游历西北、东南各剩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弱不堪,在浏阳倡立学社。1896年入资为候初知府,在南京候缺,著《仁学》成稿。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等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铁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设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八月以徐致靖荐,被征入京,任四品衔军机章京,参与戊戌变法。九月政变发生,与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等同时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著作编入《谭嗣同全集》。
赏析:谭嗣同是近代中国的一位重要政治家、思想家,他的生平事迹体现了谭姓家族的英勇和智慧。他积极参与戊戌变法,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贡献,同时也为谭姓家族增添了光辉。
谭绍光:太平天国慕王,广西桂平人,1855年1月参加金田起义,英勇善战,1860年因破江南大营和攻克苏杭有功,被封为慕王。1862年率军围攻上海,打败英法联军、华尔洋枪队,后又转战太仓、昆山,屡创敌军。1863年在苏州被叛徒刺死。
赏析:谭绍光是太平天国的一位重要将领,他的英勇事迹体现了谭姓家族的忠诚和勇敢。他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谭姓家族的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谭纶:明代抗倭名将,江西宜黄人,嘉靖进士,初任台州(今浙江临海)制服,练兵抗倭。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巡抚福建,率戚继光、俞大猷等平定境内倭寇。隆庆元年(1567年)总督蓟辽,与戚继光训练部队,加强北方防务。他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主持兵事三十余年,与戚继光共事齐名,号称“谭戚”。
赏析:谭纶是明代的一位著名抗倭将领,他的军事才能和忠诚精神为谭姓家族赢得了荣誉。他与戚继光共同抗击倭寇,为国家的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谭元春:文学家,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与钟惺同为“竟陵派”创始者。论文强调性灵,提倡幽深孤峭的风格。著有《谭有夏合集》。
赏析:谭元春是明代的一位文学家,他提出的文学主张和创作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作品体现了谭姓家族的文化底蕴和艺术追求。
谭夫吾:战国时期人物,曾以无比崇高的言行而名垂青史。
赏析:谭夫吾是战国时期的一位杰出人物,他的高尚品德和杰出贡献使谭姓家族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迁徙分布部分:
谭氏起源于山东。汉代巴南(今川东、鄂西南部)少数民族中也有谭姓。巴南谭氏有可能是谭国遗民逃到巴南,融入当地民族形成的。谭氏早期主要在山东省境内繁衍发展,后因战乱、自然灾害、官职调迁等原因离开故土,向各地迁徙。汉代时,谭氏已分布于河南、山西等地。南北朝时谭氏开始迁入广东,唐末时迁入江西。五代时,福建泉州人谭峭在嵩山从事辟谷养气炼丹之术。他提出要“均其食”,幻想一种“无亲、无疏、无爱、无恶”的“太和”社会。从宋代起,谭姓人物渐多见于史册,分布地更广,集中于江南地区、江苏、浙江、安徽及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大约从清代开始,闽、粤谭氏部分族人迁徙至东南亚,侨民于新加坡等国。
赏析:这段内容描述了谭姓的迁徙分布情况,从山东起源,逐渐向全国各地乃至海外迁徙,展现了谭姓家族的迁徙历程和地域分布特点。同时,通过谭峭的例子,反映了谭姓家族在历史上的文化追求和社会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