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百家姓的作者无确切记载,最早版本一般认为成书于宋代。它并非由一位作者创作,而是将中国常见姓氏按音韵编排而成。这本书的编纂主要是为了方便记忆,属于民间流传的文化典籍,是中国儿童学习姓氏的启蒙书。
年代:约成书于宋代。
内容简要:《百家姓》包含了中国常见的五百多个姓氏,按音韵排列,便于儿童记忆。它不仅记录了姓氏的来源,还展现了许多姓氏背后的家族文化。书中的姓氏从“赵、钱、孙、李”开始,到“鱼、唐、阎、董”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这些姓氏广泛流传。百家姓不仅仅是一个姓氏汇编,它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家族传承与文化传统。它长时间以来是中国儿童启蒙的基础教材,对于家族历史的传承、文化认同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范-原文
历史来源
「范」源出;
以邑为氏,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载,帝尧裔孙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迁于杜邑(陜西西安东南),时称杜伯。
周宣王杀杜伯,其子逃奔晋国担任士师。
曾孙士会。食邑于范邑(河南范县),世称范武子,子孙逐有范氏。
家族名人
范蠡
范雎(前?~前225)
字叔。战国时策士,魏人,善口辩,以远交近攻的策略游说秦昭王,昭王悦,官拜秦相,封应侯。
范增 (前275~前204)
秦末巢(今河南省睢县南)人,项羽的谋士,辅项羽称霸诸侯,羽中汉反间而疑范增,遂弃羽而归,疽发于背而卒。
亦称为亚父。
范仲淹 (989~1052)
范成大( 1126~1193)
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宋江苏省吴县人,有文名,尤工诗,与陆游、杨万里齐名,官至参知政事。
着有石湖集、揽辔录、桂海虞衡志等。
地望分布
山东高平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范-译文
历史来源:
‘范’这个姓氏的来源;
根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的记载,是帝尧的后代刘累的后人,在周朝时属于唐杜氏,后来迁移到杜邑(现在的陕西西安东南),当时被称为杜伯。周宣王杀了杜伯,他的儿子逃到晋国担任士师。到他的曾孙士会时,食邑在范邑(现在的河南范县),世人称他为范武子,他的子孙逐渐形成了范氏这一姓氏。
家族名人:
范蠡
范雎(前?~前225):字叔,战国时期的策士,魏国人,擅长口才,用远交近攻的策略说服秦昭王,昭王很高兴,任命他为秦国相国,封为应侯。
范增(前275~前204):秦末巢(现在的河南省睢县南)人,是项羽的谋士,辅佐项羽称霸诸侯,但后来项羽中了汉朝的反间计,怀疑范增,于是范增离开项羽返回故乡,因背上生疽病逝。也被称为亚父。
范仲淹(989~1052):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宋代江苏省吴县人,有很高的文学成就,尤其擅长写诗,与陆游、杨万里齐名,官至参知政事。著有《石湖集》、《揽辔录》、《桂海虞衡志》等。
地望分布:
山东高平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范-注解
范:范姓的来源之一,起源于以邑为氏,即以居住地名为姓氏。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记载,范姓起源于帝尧的后裔刘累,后来在周朝时被称为唐杜氏,居住在杜邑(今陕西西安东南),因周宣王杀杜伯,其子逃至晋国担任士师,后迁至范邑(今河南范县),世称范武子,其后代逐渐形成了范姓。
帝尧: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华夏民族的始祖之一,被尊为圣王,其治世被誉为‘尧天舜日’。
刘累:帝尧的后裔,以养龙著称。
周:周朝,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分为西周和东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代表之一。
唐杜氏:周朝时的一个姓氏,以居住在唐地(今陕西)和杜地(今陕西西安东南)而得名。
杜伯:周宣王时的大臣,因事被杀。
晋国: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山西南部。
士师:古代官名,掌管司法。
食邑:古代诸侯或贵族的封地,封地内的赋税归其所有。
范武子:范姓的始祖,因封地于范邑而被称为范武子。
山东高平郡: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高平是郡治所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范-评注
「范」源出; 以邑为氏,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载,帝尧裔孙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迁于杜邑(陜西西安东南),时称杜伯。
此段文字追溯了范姓的起源,揭示了其源远流长的历史背景。‘范’字源出有据,以邑为姓,说明范姓的始祖刘累是帝尧的后裔,后来迁居杜邑,因居住地而得名。这种以地望为姓的习俗,体现了古代姓氏制度的特色,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地理分布和人口迁移。
周宣王杀杜伯,其子逃奔晋国担任士师。曾孙士会。食邑于范邑(河南范县),世称范武子,子孙逐有范氏。
这段文字讲述了范姓的传承过程。周宣王杀杜伯,其子逃至晋国,成为士师,其曾孙士会食邑于范邑,因此被尊称为范武子。从这一代开始,范姓得以延续,并逐渐发展壮大。这里展现了家族的迁徙与传承,以及家族成员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
范蠡,字少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功成身退后,经商致富,后隐居江湖。
范蠡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在助越灭吴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功成身退后,他转向商业,成为了一位富商。这种人生经历的转变,体现了范蠡的智慧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范雎(前?~前225),字叔。战国时策士,魏人,善口辩,以远交近攻的策略游说秦昭王,昭王悦,官拜秦相,封应侯。
范雎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策士,以其卓越的口才和策略,成功游说秦昭王,官至秦相,封应侯。他的政治智慧和对国家战略的把握,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贡献。
范增 (前275~前204),秦末巢(今河南省睢县南)人,项羽的谋士,辅项羽称霸诸侯,羽中汉反间而疑范增,遂弃羽而归,疽发于背而卒。亦称为亚父。
范增是项羽的重要谋士,对项羽称霸诸侯起到了关键作用。然而,由于项羽中了汉的反间计,范增被怀疑,最终离开项羽,病逝。范增的忠诚和智慧,以及他在历史中的地位,使他被称为亚父。
范仲淹 (989~1052),字希文,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提倡改革,反对腐败,是宋代政治改革的重要人物。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政治理念和对腐败的反对,为宋代的政治改革做出了贡献。他的文学作品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宋江苏省吴县人,有文名,尤工诗,与陆游、杨万里齐名,官至参知政事。着有石湖集、揽辔录、桂海虞衡志等。
范成大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以诗歌成就最为突出,与陆游、杨万里并称为宋代三大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对后世影响深远。
地望分布:山东高平郡。
这段文字说明了范姓的地望分布,山东高平郡是范姓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地望分布的记载,有助于我们了解范姓在历史地理上的分布情况,以及其与各地文化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