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百家姓的作者无确切记载,最早版本一般认为成书于宋代。它并非由一位作者创作,而是将中国常见姓氏按音韵编排而成。这本书的编纂主要是为了方便记忆,属于民间流传的文化典籍,是中国儿童学习姓氏的启蒙书。
年代:约成书于宋代。
内容简要:《百家姓》包含了中国常见的五百多个姓氏,按音韵排列,便于儿童记忆。它不仅记录了姓氏的来源,还展现了许多姓氏背后的家族文化。书中的姓氏从“赵、钱、孙、李”开始,到“鱼、唐、阎、董”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这些姓氏广泛流传。百家姓不仅仅是一个姓氏汇编,它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家族传承与文化传统。它长时间以来是中国儿童启蒙的基础教材,对于家族历史的传承、文化认同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苏-原文
历史来源
「苏」源出 ;
一 ﹕「苏」出自「己」姓。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周武王时,司寇忿生,受封于苏国,后迁于温,称为苏忿生,春秋时,苏国被狄族所灭,其子孙以国名为氏。
二 ﹕ 为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拔略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代为汉姓「苏」氏。
家族名人
苏秦 (前?~前317)
字季子,洛阳人,战国时纵横家。与张仪同学于鬼谷子。早年曾外出游说,然穷困而归,后佩六国相印,为纵约长,使秦不敢东出函谷关,达十五年之久。后客于齐,被杀。
苏武 (前143?~前60)
字子卿,西汉杜陵人(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南)。武帝时出使匈奴,单于胁降,不屈,被留十九年,仍持汉节。昭帝时,匈奴与汉和亲,始得还,拜典属国。宣帝立,赐爵关内侯,图形麒麟阁。其著作流传于今者,有诗四首、答李陵诗及别李陵等。
三苏
宋苏洵与二子苏轼、苏辙皆有文名,世称为「三苏」。宋˙苏轼˙次韵子由使契丹至涿州见寄诗四首之三:「毡毳年来亦甚都,时时舌问三苏。」醒世恒言˙卷十一˙苏小妹三难新郎:「老苏生下两个孩儿:大苏﹑小苏。……天下称他兄弟,谓之二苏。称他父子,谓之三苏。」
苏轼 (1038~1101)
字子瞻,宋眉州眉山人,为苏洵长子。诗、词、文、书、画均有名,为文雄浑奔放,诗亦清疏隽逸,为北派大宗。王安石倡行新法,轼上书痛陈不便,得罪安石,被连贬数州。在黄州时,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累官至端明殿侍读学士。卒谥文忠。着有东坡集、东坡词等。
地望分布
河南河内郡,陜西扶风郡,陜西武功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苏-译文
历史来源:
一:‘苏’这个姓来源于‘己’姓。根据《元和姓纂》的记载,周武王时期,有位名叫忿生的司寇被封在苏国,后来迁移到温地,被称为苏忿生。春秋时期,苏国被狄族灭亡,其后代以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
二:也来源于鲜卑族的复姓改姓。根据《魏书·官氏志》的记载,南北朝时期,北魏有代北复姓‘拔略氏’的家族随魏孝文帝南迁到洛阳后,定居在中原,改姓为汉姓‘苏’。
家族名人:
苏秦(前?~前317):字季子,是洛阳人,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与张仪一同在鬼谷子门下学习。早年外出游说,但贫穷而归,后来佩戴六国相印,成为纵约长,使得秦国不敢东出函谷关,长达十五年。后来客居齐国,被杀。
苏武(前143?~前60):字子卿,西汉杜陵人(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南)。汉武帝时期出使匈奴,被单于胁迫投降,但苏武坚贞不屈,被留匈奴十九年,仍然手持汉朝的符节。汉昭帝时期,匈奴与汉朝和亲,苏武才得以返回汉朝,被封为典属国。汉宣帝即位后,赐予他关内侯的爵位,并在麒麟阁上画了他的像。至今流传下来的作品有四首诗、答李陵的诗以及别李陵等。
三苏:
宋代的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都有文名,世称‘三苏’。宋代苏轼的《次韵子由使契丹至涿州见寄诗四首》中的第三首诗提到:‘毡毳年来亦甚都,时时舌问三苏。’《醒世恒言》第十一卷《苏小妹三难新郎》中提到:‘老苏生下两个孩儿:大苏、小苏。……天下称他兄弟,谓之二苏。称他父子,谓之三苏。’
苏轼(1038~1101):字子瞻,是宋代眉州眉山人,苏洵的长子。他的诗、词、文、书、画都有很高的成就,文笔雄浑奔放,诗作清新脱俗,是北方文学的大宗。王安石推行新法时,苏轼上书直言其不便,因此得罪了王安石,被连贬数州。在黄州时,他在东坡建屋,自号东坡居士,后来官至端明殿侍读学士。去世后谥号为文忠。著有《东坡集》、《东坡词》等。
地望分布:
河南河内郡,陜西扶风郡,陜西武功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苏-注解
苏:苏姓,源出有二:一为出自己姓,以国名为姓,周武王时司寇忿生受封于苏国,后迁于温,称为苏忿生;二为鲜卑族复姓所改,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拔略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代为汉姓‘苏’氏。
己:己姓,是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源自姬姓,是周朝的一个贵族姓氏。
周武王:周武王,名姬发,是周朝的开国君主,公元前1046年推翻商朝,建立周朝。
司寇:古代官职,掌管司法和刑狱。
忿生:人名,周武王时被封于苏国。
苏国:古代国家,位于今河南省温县一带。
狄族:古代民族,主要活动于黄河流域。
复姓:指由两个姓氏组成的姓氏。
拔略氏:北魏时期的鲜卑族复姓。
魏书:《魏书》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北魏的历史。
官氏志:《官氏志》是《魏书》中的一个部分,记载了北魏的官制和姓氏。
孝文帝:北魏的皇帝,名元宏,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
洛阳:古代都城,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
中原:指中国黄河流域的中部地区,古代中国文明的中心地带。
姓纂:《元和姓纂》是唐代的一部姓氏学著作。
纵横家:战国时期的一种思想流派,主张合纵连横,以谋略影响国家政治。
鬼谷子: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相传是苏秦和张仪的老师。
游说:古代指游历各国,以言辞说服君主或贵族,以谋求自己的政治目的。
六国相印:指苏秦曾担任六国(齐、楚、燕、韩、赵、魏)的相国,并持有六国的相印。
纵约长:指苏秦在六国中担任的职务,负责协调六国之间的联盟。
函谷关:古代关隘,位于河南省灵宝市,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关口。
苏秦: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与张仪齐名。
字季子:苏秦的字,季子是对其的一种尊称。
洛阳人:苏秦的籍贯,洛阳是当时的首都。
战国: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七雄争霸的时期。
张仪: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与苏秦齐名。
穷困:贫穷困顿,生活困难。
使秦不敢东出函谷关:指苏秦通过合纵策略,使秦国不敢东出函谷关,对秦国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客于齐:在齐国做客。
被杀:苏秦在齐国被杀。
苏武:西汉时期的著名外交家,以忠诚著称。
字子卿:苏武的字,子卿是对其的一种尊称。
西汉: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从公元前202年至公元8年,是汉朝的前期。
杜陵: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
武帝:西汉的皇帝,名刘彻,是汉朝的第七位皇帝。
匈奴:古代民族,主要活动于蒙古高原一带。
单于:匈奴的首领称号。
胁降:威胁对方投降。
不屈:不屈服。
汉节:汉朝的节杖,是外交使节的一种象征。
昭帝:西汉的皇帝,名刘弗陵,是汉武帝的儿子。
和亲:古代通过婚姻关系来缓和两国之间的矛盾。
典属国:古代官职,掌管少数民族事务。
宣帝:西汉的皇帝,名刘询,是汉武帝的孙子。
关内侯:古代爵位,是低于侯爵的一种爵位。
麒麟阁:古代宫殿,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
诗:一种文学体裁,以抒情为主。
答李陵诗:苏武所作的一首诗,回应了李陵的诗。
别李陵:苏武所作的一首诗,表达了对李陵的离别之情。
三苏:指宋代文学家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
宋: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从公元960年至1279年,是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
苏轼: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苏洵的长子。
眉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四川省眉山市。
眉山人:苏轼的籍贯,眉山是当时的州治所在。
诗、词、文、书、画:苏轼在诗歌、词、散文、书法和绘画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文雄浑奔放:苏轼的文学风格,雄浑而奔放。
诗亦清疏隽逸:苏轼的诗歌风格,清新而飘逸。
北派大宗:指苏轼在文学上的地位,是北方文学的代表人物。
王安石: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推行新法改革。
新法:王安石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措施。
黄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
东坡:苏轼在黄州居住时,在东坡上建造了自己的住所,自号东坡居士。
端明殿侍读学士:苏轼在官场上的职位。
谥文忠:苏轼去世后,朝廷赐予的谥号,表示对其的尊敬和评价。
东坡集:苏轼的文集。
东坡词:苏轼的词集。
地望分布:指姓氏的分布地域。
河南河内郡: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陜西扶风郡: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
陜西武功郡: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苏-评注
历史来源部分,首先介绍了‘苏’姓的起源,分为两个主要来源:一是源自‘己’姓,以国名为氏,这一部分详细描述了周武王时司寇忿生受封于苏国,后因苏国被狄族所灭,其子孙以国名为姓的历程;二是源自鲜卑族复姓所改,通过《魏书.官氏志》的记载,展示了北魏时期鲜卑族‘拔略氏’改姓为‘苏’的历史背景。这两部分内容展现了‘苏’姓源远流长的历史脉络,以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变迁。
家族名人部分,首先介绍了苏秦,字季子,洛阳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其与张仪同学于鬼谷子,曾游说各国,最终佩六国相印,成为纵约长,对秦国产生了重要影响。苏秦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接着介绍了苏武,字子卿,西汉时期的名将,其出使匈奴,不屈不挠,被匈奴留十九年,最终持汉节归国,被封为关内侯,其事迹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和忠诚精神。
三苏部分,介绍了宋代的苏洵及其二子苏轼、苏辙,世称为‘三苏’,这一部分体现了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苏轼作为‘三苏’中的长子,其文学成就尤为突出,其诗、词、文、书、画均有名,尤其以文雄浑奔放,诗亦清疏隽逸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
地望分布部分,提到了河南河内郡、陜西扶风郡、陜西武功郡,这些地方是‘苏’姓的主要分布地。这部分内容揭示了‘苏’姓在中国历史上的地理分布,也反映了家族文化在不同地区的传播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