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艾

作者: 百家姓的作者无确切记载,最早版本一般认为成书于宋代。它并非由一位作者创作,而是将中国常见姓氏按音韵编排而成。这本书的编纂主要是为了方便记忆,属于民间流传的文化典籍,是中国儿童学习姓氏的启蒙书。

年代:约成书于宋代。

内容简要:《百家姓》包含了中国常见的五百多个姓氏,按音韵排列,便于儿童记忆。它不仅记录了姓氏的来源,还展现了许多姓氏背后的家族文化。书中的姓氏从“赵、钱、孙、李”开始,到“鱼、唐、阎、董”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这些姓氏广泛流传。百家姓不仅仅是一个姓氏汇编,它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家族传承与文化传统。它长时间以来是中国儿童启蒙的基础教材,对于家族历史的传承、文化认同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艾-原文

历史来源1、出自于夏后氏,禹王之后,以祖字为姓。夏朝少良当国时,有大臣汝艾(一作女艾),其后人以祖字为姓,遂成艾姓。通常认为,汝艾是艾姓的始祖。据《通志·氏族略》载:艾氏为“夏少康臣汝艾之后”。

2、出自春秋孔艾之后,以封地名为姓。春秋时期,齐国有位大夫名孔,因为住在艾陵(今山东省泰安东南),人们就叫他孔艾。他的后代,便以居住地名称的第一字“艾”作为自己的姓氏。故《通志·氏族》说:艾氏为“春秋大夫孔艾之后”。

3、出自复姓改为艾姓。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复姓艾斤氏,入中原后逐渐与汉文化融合,后改为单姓艾氏,称艾姓。

4、出自回族中有艾姓,主要来自经名首音。如清代,归附回回艾布巴克,其后裔遂以艾为姓。回族艾姓从西亚迁徙而来中土.为唐时外来八大姓之一,信仰伊斯兰教,分布在河南、河北、甘肃、宁夏及江苏等地。得姓始祖:汝艾。

根据《姓氏考略》记载,艾氏是夏帝少康的大臣汝艾的后代,望族出自天水、陇西、汝南。但田齐有艾子封于艾山,亦姓艾氏。艾氏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少康中兴夏室之时。

当时,辅佐少康中兴大业的群臣之中,有一位汝艾,而艾姓中国人,便是这位汝艾的后裔,以王父字为姓,而称为艾氏。

另外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说,艾氏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孔艾的后代。

同样,根据《魏书·官氏志》上记载,艾氏是《晏子春秋》所载的大夫孔艾之后,望族出于陇西、河南、天水。

望族居天水郡(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南)。艾氏后人尊汝艾为艾姓的得姓始祖。

家族名人艾晟:宋徽宗崇宁年间真州(今江苏省仪征)人,曾任通仕郎行杭州仁和县尉管句学事、秘书省校书郎,兼修六典文字,曾以陈承的《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作为参校本,并摘取几十条陈氏的议论,冠以“别说”附入逐药味之末,校正、增补了《经史证类大观本草》(简称《大观本草》)。

使唐慎微的著作在几百年间多次以官刻颁行全国,被视为本草范本流传于世。

艾宣:宋朝画家,爱画工笔花鸟和飞禽走兽,细至入徽,诩诩如生。

宋朝时候的绘画明显地分为两派,另有一派是以写意画为特长。

艾自修:明朝邓州(今河南省邓州市)人。他和他的兄长艾自新都是明代的著名学者。

兄自新精研理学,所著《希圣录》,深得宋儒宗旨。

艾自修以其兄研究结果,再加发挥,纂明其要。著有《理学纂要》,得到学界好评,朝廷旌表为当代贤儒。

艾南英:字千子,明朝学者,江西省东乡人,勤奋好学,博学多才,无所不通。

七岁即作竹林七贤论。

万历末,与同郡章世纯、罗万藻、陈际泰以兴起斯文为任,世人翕然归之。

天启年间中举于乡,深恶当时科场文风的迂腐,便以革新文风为己任,得到很多学者的支持。

后因在乡试中有讽刺权臣魏忠贤的言论,被处三科之内不准应试,但他的名声却愈来愈大。

崇祯初诏许会试,不就,后负气入闽,见唐王,陈十万忧疏,授兵部主事,改御史,未几病卒于延平。

著有《天拥子集》、《艾千子全稿》等。

艾可久:明代上海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进士,历官太常寺傅、御史、衡州知州、山东副使、江西和陕西参政、按察使、南京通政使等。

为官刚正清廉,在南京御史任上,巡视江山,针对豪富横行、流民四起的状况,弹劾不法勋贵及其豪奴多人,提出江防事宜若干,并加施行;

衡州知州任上,某督抚暗嘱他对一私仇者,罗织罪名,置以死地,他经过仔细核查,认为无罪可治,予以坚决拒绝,

督抚以词威胁,他义正词严地回答:“杀人以媚人,我不为也”。

艾可久,以良好的官德官声,获得了朝野好评。

艾元征:清朝文士,由进士而当左都御史、刑部尚书的高官,政绩优良。

此外,艾姓名人在宋、明时期,表现较为突出。

南宋高宗绍兴年间的艾若纳,为吴兴令时,曾大书座屏曰:“爱民如恤血,挞吏胜看经,捧折乡胥手,何劳育大乘。”

艾姓名人,还有宋代的画家艾淑;明代的四川巡抚艾穆;明末的勇将艾能奇;清代画家艾显……等等。

迁徙分布(缺)艾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最早出现在上古西夏国王少康的大臣名为汝艾,他在当时是声名显赫的名门贵族,后代就劝艾”为姓。

另个艾姓来自于春秋时期。

有齐国大夫齐景公的宠臣名为田孔封于艾山(今山东省泰安县),世称艾子或艾孔,他的后代就以地名“艾”字为姓。

再有一个说法是北魏时去斤氏的后代也有改为艾姓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艾-译文

历史来源1:源自夏朝,在夏后氏、大禹的后代中,以‘祖’字作为姓氏。夏朝少康时期,有位大臣名叫汝艾(又称女艾),他的后代以‘祖’字作为姓,从而形成了艾姓。普遍认为,汝艾是艾姓的始祖。据《通志·氏族略》记载,艾姓是‘夏少康的臣子汝艾的后代’。

历史来源2:源自春秋时期孔艾的后代,以封地名为姓。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位大夫名叫孔,因为住在艾陵(今山东省泰安东南),人们称他为孔艾。他的后代,便以居住地名称的第一个字‘艾’作为自己的姓氏。因此,《通志·氏族》说,艾姓是‘春秋时期大夫孔艾的后代’。

历史来源3:源自复姓改为艾姓。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族有复姓艾斤氏,进入中原后逐渐与汉文化融合,后来改为单姓艾姓,称为艾姓。

历史来源4:源自回族中有艾姓,主要来自经名首音。如清代,归附回回艾布巴克,其后裔便以艾为姓。回族艾姓从西亚迁徙到中土,为唐时外来八大姓之一,信仰伊斯兰教,分布在河南、河北、甘肃、宁夏及江苏等地。得姓始祖是汝艾。根据《姓氏考略》记载,艾姓是夏帝少康的大臣汝艾的后代,望族出自天水、陇西、汝南。但田齐有艾子封于艾山,也姓艾。艾姓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少康中兴夏室之时。当时,辅佐少康中兴大业的群臣中,有一位汝艾,而艾姓中国人,就是这位汝艾的后裔,以王父字为姓,而称为艾姓。另外,《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说,艾姓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孔艾的后代。同样,《魏书·官氏志》上记载,艾姓是《晏子春秋》所载的大夫孔艾的后代,望族出于陇西、河南、天水。望族居天水郡(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南)。艾姓后人尊汝艾为艾姓的得姓始祖。

家族名人艾晟:宋徽宗崇宁年间真州(今江苏省仪征)人,曾任通仕郎行杭州仁和县尉管句学事、秘书省校书郎,兼修六典文字,曾以陈承的《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作为参校本,并摘取几十条陈氏的议论,冠以‘别说’附入逐药味之末,校正、增补了《经史证类大观本草》(简称《大观本草》)。使唐慎微的著作在几百年间多次以官刻颁行全国,被视为本草范本流传于世。

艾宣:宋朝画家,擅长画工笔花鸟和飞禽走兽,细致入微,栩栩如生。宋朝时期的绘画明显分为两派,另一派是以写意画为特长。

艾自修:明朝邓州(今河南省邓州市)人。他和他的兄长艾自新都是明代的著名学者。兄自新精研理学,所著《希圣录》,深得宋儒宗旨。艾自修以其兄研究结果,再加发挥,编纂明其要。著有《理学纂要》,得到学界好评,朝廷旌表为当代贤儒。

艾南英:字千子,明朝学者,江西省东乡人,勤奋好学,博学多才,无所不通。七岁即作竹林七贤论。万历末,与同郡章世纯、罗万藻、陈际泰以兴起斯文为任,世人翕然归之。天启年间中举于乡,深恶当时科场文风的迂腐,便以革新文风为己任,得到很多学者的支持。后因在乡试中有讽刺权臣魏忠贤的言论,被处三科之内不准应试,但他的名声却愈来愈大。崇祯初诏许会试,不就,后负气入闽,见唐王,陈十万忧疏,授兵部主事,改御史,未几病卒于延平。著有《天拥子集》、《艾千子全稿》等。

艾可久:明代上海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进士,历任太常寺傅、御史、衡州知州、山东副使、江西和陕西参政、按察使、南京通政使等。为官刚正清廉,在南京御史任上,巡视江山,针对豪富横行、流民四起的状况,弹劾不法勋贵及其豪奴多人,提出江防事宜若干,并加施行;衡州知州任上,某督抚暗嘱他对一私仇者,罗织罪名,置以死地,他经过仔细核查,认为无罪可治,予以坚决拒绝,督抚以词威胁,他义正词严地回答:‘杀人以媚人,我不为也’。艾可久,以良好的官德官声,获得了朝野好评。

艾元征:清朝文士,由进士而当左都御史、刑部尚书的高官,政绩优良。此外,艾姓名人在宋、明时期,表现较为突出。南宋高宗绍兴年间的艾若纳,为吴兴令时,曾大书座屏曰:‘爱民如恤血,挞吏胜看经,捧折乡胥手,何劳育大乘。’艾姓名人,还有宋代的画家艾淑;明代的四川巡抚艾穆;明末的勇将艾能奇;清代画家艾显等等。

迁徙分布:艾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最早出现在上古西夏国王少康的大臣名为汝艾,他在当时是声名显赫的名门贵族,后代便以‘艾’为姓。另一个艾姓来自于春秋时期。有齐国大夫齐景公的宠臣名为田孔封于艾山(今山东省泰安县),世称艾子或艾孔,他的后代就以地名‘艾’字为姓。再有一个说法是北魏时去斤氏的后代也有改为艾姓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艾-注解

夏后氏:夏后氏是指夏朝的统治者,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后氏是夏朝的姓氏,后来成为夏朝的代称。

禹王:禹王是指夏朝的开国君主大禹,他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被尊为华夏民族的祖先。

祖字:祖字在这里指的是祖先,作为姓氏的一部分,表明该姓氏与祖先有关。

汝艾:汝艾是夏朝少康的大臣,被认为是艾姓的始祖。

夏少康:夏少康是夏朝的君主,他在位期间恢复了夏朝的统治,是夏朝中兴的君主。

封地:封地是指古代君主赐予贵族的土地,作为他们的领地。

孔艾:孔艾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大夫,因为居住在艾陵而得名。

北魏:北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存在于公元386年至534年,是鲜卑族建立的王朝。

鲜卑族:鲜卑族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民族,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内蒙古、辽宁、吉林等地。

复姓:复姓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组成的姓氏。

回族:回族是中国的一个民族,主要信仰伊斯兰教,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经名:经名是指伊斯兰教经典的名字,如《古兰经》。

少康中兴:少康中兴是指夏朝君主少康在位期间,国家恢复繁荣的时期。

王父:王父是指父亲的父亲,这里指以父亲的字作为姓氏的来源。

《通志·氏族略》:《通志·氏族略》是《通志》中的一个部分,记载了各种姓氏的起源和分布。

《姓氏考略》:《姓氏考略》是一部研究姓氏起源的书籍。

《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是一部记载名贤家族事迹的书籍。

《晏子春秋》:《晏子春秋》是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婴的言行录。

望族:望族是指有声望的家族,通常指历史上或当地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家族。

天水郡:天水郡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郡,位于今天的甘肃省。

宋徽宗:宋徽宗是北宋时期的皇帝,他在位期间,文化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通仕郎:通仕郎是宋代的一个官职,负责管理文书。

仁和县尉:仁和县尉是宋代的一个官职,负责管理县一级的治安。

秘书省校书郎:秘书省校书郎是宋代的一个官职,负责校对书籍。

《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是一部药物学著作。

《经史证类大观本草》:《经史证类大观本草》是一部药物学著作,由唐慎微所著。

艾子:艾子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田孔的别称,因封于艾山而得名。

《魏书·官氏志》:《魏书·官氏志》是《魏书》中的一个部分,记载了北魏的官制和姓氏。

《天拥子集》:《天拥子集》是艾南英的一部文集。

《艾千子全稿》:《艾千子全稿》是艾南英的一部全集。

艾若纳:艾若纳是南宋时期的一位官员。

《爱民如子》:《爱民如子》是艾若纳在任吴兴令时书写的座屏题词,表达了爱民如子的理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艾-评注

历史来源1中,艾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朝,始祖汝艾是夏少康的大臣,以祖字为姓,反映了古代姓氏与官职、地位紧密相连的社会现象。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确切记载的朝代,艾姓的起源与夏朝相联系,体现了姓氏的传承与历史的厚重。

在历史来源2中,艾姓的另一来源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孔艾,以封地名为姓,这表明姓氏的来源不仅限于血缘关系,还包括了地理、政治等因素。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孔艾以封地名为姓,反映了当时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和姓氏文化的多样性。

历史来源3提到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族的复姓艾斤氏逐渐与汉文化融合,改为单姓艾氏,这体现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以及姓氏文化在历史进程中的演变。

历史来源4中,回族中的艾姓主要来自经名首音,这反映了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对姓氏文化的影响。回族艾姓的迁徙分布,体现了中国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广泛性和深远性。

家族名人部分,艾晟、艾宣、艾自修、艾南英、艾可久、艾元征等人的事迹,展示了艾姓家族在中国历史上的杰出贡献。这些人物在政治、文化、艺术等领域都有所建树,他们的故事丰富了艾姓的历史文化内涵。

迁徙分布部分,艾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但艾姓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夏朝到现代,艾姓家族经历了数千年的变迁,迁徙分布广泛,体现了姓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艾》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165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