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百家姓的作者无确切记载,最早版本一般认为成书于宋代。它并非由一位作者创作,而是将中国常见姓氏按音韵编排而成。这本书的编纂主要是为了方便记忆,属于民间流传的文化典籍,是中国儿童学习姓氏的启蒙书。
年代:约成书于宋代。
内容简要:《百家姓》包含了中国常见的五百多个姓氏,按音韵排列,便于儿童记忆。它不仅记录了姓氏的来源,还展现了许多姓氏背后的家族文化。书中的姓氏从“赵、钱、孙、李”开始,到“鱼、唐、阎、董”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这些姓氏广泛流传。百家姓不仅仅是一个姓氏汇编,它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家族传承与文化传统。它长时间以来是中国儿童启蒙的基础教材,对于家族历史的传承、文化认同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竺-原文
历史来源1、出自竹姓,以国名为氏,后改为竺生。
夏、商、周三代有孤竹国,到了春秋时,其国君之子伯夷、叔齐之后以国名为姓,称竹氏。
至汉代,有枞阳人竹晏,因避仇人而改为竺姓,其后沿用不改。
2、源于古印度,属于外来姓氏。
据《姓苑》和《汉书·西域传》等记载,古代印度称天竺国,有天竺僧人来中国传教,以国名“竺”为姓。
后来,中国僧侣有的随印度僧人学经,也随师父之姓,成为竺姓。
通常认为汉代宣帝时竺次为中国竺姓始祖。
家族名人
竺渊:明朝文士,宣德年间举为进士。
被朝廷任为官员,正统中为福建参议,敕守银坑,盗贼四起时,竺渊率众捕盗,反被盗贼所捕,后因不屈于盗被杀。
竺法深:晋代僧人。名潜,或称道潜,字法深。俗姓王,琅邪郡(治所在今山东省临沂市北)人。
18岁便出家,师从富有才解久负盛名的名僧刘元真,慢慢克服了一般士族子弟习见的浮华性格,深刻钻研了般若学的佛学理论,加上相貌堂堂,谈吐风雅,在京城长安已小有名声。
至24岁时,独自登坛讲学,所讲《正法华经》、《大品般若经》,义理深奥,剖析明白,前来听讲受业者常济济一堂,多达五六百人。
竺道馨:晋代女僧,雅能清淡,尤善小品。
竺道生:南北朝时僧人。俗姓魏,原籍钜鹿(河北省平乡县)人,而寄居彭城(江苏省铜山县)。
大约十岁,即依名僧竺法汰出家。
曾随僧伽提婆研习有部之学,并受学鸠摩罗什深得般若之旨。
高僧传本传谓其“常以入道之要,慧解为本。
故钻仰群经,斟酌杂论,万里随法,不惮疲苦。”
因而得以摄受涵泳空有两宗的学说,以建构独特的思想。
竺大年:宋朝学者,专心研究儒家经典《礼记》,著有一本叫《礼记订议》的书。
竺绍康:反清志士。
在秋瑾与徐锡麟策划皖浙起义时,被任命为光复军分统。
皖浙起义失败后,被通缉,避入台州山区。
迁徙分布(缺)
竺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竺姓与竹姓同源。
相传商汤时,禹封炎帝的后代墨台氏在孤竹国(今河北省卢龙县南),孤竹国国君的后人就有以国名的一字为姓,称为竹氏。
东汉时。枞阳侯竹晏认为竹源出自孤竹国两位贤人,即伯夷和叔齐(二人为商末周初的贤人,因不食乱臣之粮而饿死于首阳山),于是在“竹”字下面加个“二”字,即成了“竺”氏。
另外,古时称印度为天竺国,曾有僧人来中国传经时,为了适应汉文化的习惯,就取一个字为他们的姓氏,而他们被称为天竺僧,就多以竺为姓。
后来,有些僧人在中国定居,而有些汉族的僧人因拜师也随他们姓竺,这样,竺姓就在汉人中传开来。
还有,因竺和竹同音,汉代有位本叫竹晏的人改为姓竺,其后人因之。
据《汉书·西域传》考证。
但我国另一部姓氏古籍《姓苑》上说:“竺本姓竹,至汉枞阳竹晏改为竺。”
依照《姓苑》的考证,我国的竹氏源流,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的记载:“孤竹君,姜姓,殷汤封之辽西,令支至伯夷、叔齐,子孙以竹为氏焉,东莞。”
望族居东海郡(今山东省兖州东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竺-译文
1、出自竹姓,以国名为姓,后改为竺生。夏、商、周三代有孤竹国,到了春秋时,其国君之子伯夷、叔齐之后以国名为姓,称竹氏。至汉代,有枞阳人竹晏,因避仇人而改为竺姓,其后沿用不改。
2、源于古印度,属于外来姓氏。据《姓苑》和《汉书·西域传》等记载,古代印度称天竺国,有天竺僧人来中国传教,以国名‘竺’为姓。后来,中国僧侣有的随印度僧人学经,也随师父之姓,成为竺姓。通常认为汉代宣帝时竺次为中国竺姓始祖。
家族名人竺渊:明朝文士,宣德年间举为进士。被朝廷任为官员,正统中为福建参议,敕守银坑,盗贼四起时,竺渊率众捕盗,反被盗贼所捕,后因不屈于盗被杀。
竺法深:晋代僧人。名潜,或称道潜,字法深。俗姓王,琅邪郡(治所在今山东省临沂市北)人。18岁便出家,师从富有才解久负盛名的名僧刘元真,慢慢克服了一般士族子弟习见的浮华性格,深刻钻研了般若学的佛学理论,加上相貌堂堂,谈吐风雅,在京城长安已小有名声。至24岁时,独自登坛讲学,所讲《正法华经》、《大品般若经》,义理深奥,剖析明白,前来听讲受业者常济济一堂,多达五六百人。
竺道馨:晋代女僧,雅能清淡,尤善小品。
竺道生:南北朝时僧人。俗姓魏,原籍钜鹿(河北省平乡县)人,而寄居彭城(江苏省铜山县)。大约十岁,即依名僧竺法汰出家。曾随僧伽提婆研习有部之学,并受学鸠摩罗什深得般若之旨。高僧传本传谓其‘常以入道之要,慧解为本。故钻仰群经,斟酌杂论,万里随法,不惮疲苦。’因而得以摄受涵泳空有两宗的学说,以建构独特的思想。
竺大年:宋朝学者,专心研究儒家经典《礼记》,著有一本叫《礼记订议》的书。
竺绍康:反清志士。在秋瑾与徐锡麟策划皖浙起义时,被任命为光复军分统。皖浙起义失败后,被通缉,避入台州山区。
迁徙分布(缺)竺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竺姓与竹姓同源。相传商汤时,禹封炎帝的后代墨台氏在孤竹国(今河北省卢龙县南),孤竹国国君的后人就有以国名的一字为姓,称为竹氏。东汉时。枞阳侯竹晏认为竹源出自孤竹国两位贤人,即伯夷和叔齐(二人为商末周初的贤人,因不食乱臣之粮而饿死于首阳山),于是在‘竹’字下面加个‘二’字,即成了‘竺’氏。
另外,古时称印度为天竺国,曾有僧人来中国传经时,为了适应汉文化的习惯,就取一个字为他们的姓氏,而他们被称为天竺僧,就多以竺为姓。后来,有些僧人在中国定居,而有些汉族的僧人因拜师也随他们姓竺,这样,竺姓就在汉人中传开来。
还有,因竺和竹同音,汉代有位本叫竹晏的人改为姓竺,其后人因之。据《汉书·西域传》考证。但我国另一部姓氏古籍《姓苑》上说:‘竺本姓竹,至汉枞阳竹晏改为竺。’依照《姓苑》的考证,我国的竹氏源流,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的记载:‘孤竹君,姜姓,殷汤封之辽西,令支至伯夷、叔齐,子孙以竹为姓焉,东莞。’望族居东海郡(今山东省兖州东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竺-注解
竹姓:古代姓氏,源自孤竹国,孤竹国是夏、商、周三代的国家,国君之子伯夷、叔齐之后以国名为姓,称竹氏。
竺生:竹姓后改为的姓氏,汉代有枞阳人竹晏因避仇人而改为竺姓。
夏、商、周三代:指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个朝代,是中国古代的三个主要朝代。
春秋: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大约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伯夷、叔齐:商末周初的两位贤人,因不食周粟而饿死于首阳山,被后世尊为忠臣。
汉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
枞阳人竹晏:汉代人,因避仇人而改为竺姓。
古印度:指现在的印度,古代中国称印度为天竺国。
天竺国:古代中国对印度的称呼。
竺姓:源于古印度的姓氏,古代印度称天竺国,有天竺僧人来中国传教,以国名“竺”为姓。
宣帝:汉代的一位皇帝,即汉宣帝刘询。
竺次:通常认为汉代宣帝时竺次为中国竺姓始祖。
明朝: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1368年至1644年。
宣德年间:明朝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间,大约是1426年至1435年。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最高学位。
福建参议:古代官职,负责福建地区的行政事务。
银坑: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盗贼:指古代的强盗。
晋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265年至420年。
般若学:佛教的一种学说,强调智慧的重要。
长安:古代中国的首都,今陕西省西安市。
南北朝: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大约从420年至589年。
钜鹿:地名,今河北省平乡县。
彭城:地名,今江苏省铜山县。
僧伽提婆:古代印度僧人,佛教传教士。
鸠摩罗什:古代印度僧人,佛教传教士,被誉为中国佛教的奠基人之一。
般若:佛教术语,意为智慧。
宋朝: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960年至1279年。
儒家经典:指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如《礼记》。
礼记订议:宋朝学者竺大年所著的一本书。
反清志士:指反对清朝统治的爱国人士。
皖浙起义:指19世纪末发生在安徽和浙江的一次反清起义。
台州山区:地名,今浙江省台州市山区。
百家姓:中国古代流传的一种姓氏书,收录了常见的姓氏。
东海郡:古代中国的郡名,治所在今山东省兖州东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竺-评注
历史来源1的第一段详细描述了竺姓的起源,从国名姓氏的转变到汉代的避仇改姓,展现了姓氏演变的历史轨迹。其中‘以国名为姓’和‘后改为竺生’两句,揭示了姓氏的传承与变迁,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姓氏的重视和尊重。
‘夏、商、周三代有孤竹国’这一句,将竺姓的起源追溯到三代,增强了其历史厚重感。‘伯夷、叔齐之后以国名为姓’则强调了竺姓与古代贤人伯夷、叔齐的联系,体现了姓氏背后的文化内涵。
‘至汉代,有枞阳人竹晏,因避仇人而改为竺姓,其后沿用不改’这句话,说明了竺姓在汉代就已经形成,并且具有稳定性。‘避仇人而改为竺姓’则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人际关系和姓氏的变迁。
历史来源1的第二段讲述了竺姓的另一来源,即源于古印度,属于外来姓氏。‘古代印度称天竺国’和‘以国名“竺”为姓’两句,揭示了竺姓与印度文化的关联,展示了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痕迹。
‘后来,中国僧侣有的随印度僧人学经,也随师父之姓,成为竺姓’这句话,说明了竺姓在佛教传播过程中的形成,体现了佛教文化对中国姓氏的影响。
‘通常认为汉代宣帝时竺次为中国竺姓始祖’这一句,明确了竺姓的始祖,为竺姓的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家族名人部分,竺渊的故事展现了一位文士在官场和盗贼之间的抗争,体现了古代文人的担当和勇气。‘被朝廷任为官员’和‘正统中为福建参议’两句,说明了竺渊的官职和地位,增强了故事的背景。
竺法深的故事则展现了一位僧人的修行历程和学术成就。‘18岁便出家’和‘师从富有才解久负盛名的名僧刘元真’两句,说明了竺法深的出家背景和师承关系,揭示了佛教文化对竺姓的影响。
竺道馨和竺道生的故事,则展现了竺姓在佛教领域的贡献和影响。‘晋代女僧’和‘南北朝时僧人’两句,说明了竺姓在佛教传播中的活跃参与。
竺大年和竺绍康的故事,则展现了竺姓在儒家文化和革命事业中的贡献。‘专心研究儒家经典《礼记》’和‘反清志士’两句,说明了竺姓在学术和革命事业中的地位。
迁徙分布部分,虽然缺失具体内容,但‘竺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和‘竺姓与竹姓同源’两句,说明了竺姓在姓氏中的地位和与竹姓的关系。
‘相传商汤时,禹封炎帝的后代墨台氏在孤竹国’这句话,将竺姓的起源追溯到更早的历史时期,丰富了竺姓的历史背景。
‘东汉时。枞阳侯竹晏认为竹源出自孤竹国两位贤人,即伯夷和叔齐’这句话,说明了竺姓与古代贤人的联系,体现了竺姓的文化底蕴。
‘古时称印度为天竺国,曾有僧人来中国传经时,为了适应汉文化的习惯,就取一个字为他们的姓氏’这句话,说明了竺姓与印度文化的关联,展示了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痕迹。
‘据《汉书·西域传》考证’和‘依照《姓苑》的考证’两句,说明了竺姓的历史来源有多个版本,为竺姓的研究提供了多种视角。
‘望族居东海郡’这句话,说明了竺姓在历史上的分布和影响,为竺姓的研究提供了地理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