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百家姓的作者无确切记载,最早版本一般认为成书于宋代。它并非由一位作者创作,而是将中国常见姓氏按音韵编排而成。这本书的编纂主要是为了方便记忆,属于民间流传的文化典籍,是中国儿童学习姓氏的启蒙书。
年代:约成书于宋代。
内容简要:《百家姓》包含了中国常见的五百多个姓氏,按音韵排列,便于儿童记忆。它不仅记录了姓氏的来源,还展现了许多姓氏背后的家族文化。书中的姓氏从“赵、钱、孙、李”开始,到“鱼、唐、阎、董”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这些姓氏广泛流传。百家姓不仅仅是一个姓氏汇编,它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家族传承与文化传统。它长时间以来是中国儿童启蒙的基础教材,对于家族历史的传承、文化认同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温-原文
历史来源1、出自姬姓,以封地名为氏。西周初年,周武王封他的儿子叔虞于唐,号唐叔虞。唐叔虞的后代被封于河内温(今河南省温县),其后代子孙遂以封地名命姓,称温姓。
2、出自郄姓,亦以邑名为氏。据《广韵》、《万姓统谱》等所载,周初,苏忿生在周朝任司寇,被封在温。公元前650年,温国被北狄人攻灭,国君温子逃往卫国,称为温氏。后来晋国攻灭狄人,温就成为晋国大夫郄至的封邑。当时郄至在鄢陵之战中指挥晋军打败楚军,成为晋国执政大臣,郄氏一家三族权倾朝野,引起其他晋卿的嫉妒。晋厉公对郄氏专权不满,早就想找借口除掉国中的这些强宗大族。有一次,晋历公带着群臣打猎,郄至打着一头野猪,派人给历公送去,却被历公宠幸的寺人孟张夺去,郄至一怒之下射死孟张。晋历公对此大为恼火,说:“这家伙欺负到我头上来了1决定除掉郄氏。这个消息被郄氏知道了,郄锜便主张先攻杀历公,郄至却认为宁可被杀也不能犯上作乱。结果历公纠合了一批与郄氏有怨仇的臣子灭掉了郄氏。郄至的子孙中有逃到国外的,以封邑命姓,称温姓。
3、出自高阳氏,亦以邑名为氏。据《唐温侯碑》所载,颛顼高阳氏的后裔封于温邑,其后以封邑名为氏。
4、回族中有温姓。源自明代融于回民族的苏禄国(今菲律宾苏禄岛)的苏禄东王巴都噶?叭哈利之子温喀刺及后裔。永乐十五年(1417年)苏禄东王巴都喀?叭哈剌率领包括家人在内计三百余人的庞大使团来燕京访问,因病逝世于山东省德州的北营村,留下次子温塔刺和三子安都鲁及王妃守墓并定居中国。因温安兄弟俩皆信仰伊斯兰教,风俗习惯又近同于回族,后便融入了回民族当中。其温塔刺取名子首音为姓(安都鲁亦同),遂产生了温姓。关于温(安)姓的来龙去脉,在温氏十六世孙温寿文于1934年编修的《温安家乘要录》中作了详细记载,颇具研究参考价值。此外,据薛文波《回回姓氏考》载,河北保定地区安、温两家回族‘有安温两家不分之说”,并‘自言其先世为蒙古人,来自蒙古安塔拉之温都鲁地区。其先世弟兄二人,采用汉姓,系按两地名之首育分安、温二姓。’依据这段‘自言’来看,如将其‘蒙古地名’——‘安塔拉’和‘温都督’的首字一对换,这便是山东德州苏禄东王之子‘安都鲁’。‘温哈刺(塔拉)’。这显然不是巧合。再有,山东德州和河北保定均有‘温安(安温)两家不分’、‘其先世兄弟二人‘采用汉姓’’之共说,显然是同出一脉。‘人名’与‘地名’之别,只恐是另有原委。由此可断言,山东德州与河北保定的温安(安温)两姓应是同祖同宗。温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山东和河北地区。
5、出自他族改姓:①据《唐书》所载,唐代康居国(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境至俄罗斯一部),国王姓温,后入中国,自成温姓。②据《通志》所载,北魏叱温氏、温盆氏、温孤氏均改单姓温。③金时女真人温迪罕氏汉姓为温;据《唐书》所载,唐时彭城长史刘易从之子刘升流放岭表,免归,改姓温。④清满洲八旗姓温特赫氏、锡伯族温都尔氏汉姓为温。⑤今台湾土著、布依、土家、黎、壮、瑶等民族均有此姓。
家族名人温峤: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东晋名臣。博学能文,工书。咸和初为江州刺史,封始安郡公,累官至骠骑大将军,卒于平苏峻之乱,终年41岁。
温璋:大雅六世孙,唐代官吏。以父荫累官大理丞,擢邠宁节度使转京兆尹,为政严明,后为直谏贬振州司马。
温日观: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宋末元初画家。僧人,法名子温。善草书,喜画葡萄,须梗枝叶,皆草书法,时人以温葡萄称之。传世《葡萄图》流入日本。
温新、温秀:河南洛阳人,明代官吏、诗人。兄温新官户部主事,精于诗;弟温新亦善诗,官知襄阳府同知。
温纯:陕西省三原人,明代名臣。官左都御史,倡诸大臣伏阶泣请皇帝罢矿税,清白奉公,肃百僚,振风纪,时称名臣。
温达:满洲镶黄旗人,清代宰相。历任陕西道御史、镶黄旗管旗大臣、内阁学士、户部侍郎、吏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宰相)等职,颇受康熙重用。
温仲舒:字秉阳,北宋河南(今河南洛阳东)人。今文经学的创始人。少年时学习十分勤奋,达到如痴如醉的地步,故学术日精。
景帝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次相授业。
武帝时上“天人三策”,以对策第一而著称。
其对策中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及“兴太学”、重选举等建议,为武帝采纳,对汉代的政治建设和文教政策的制定,起了重要作用,开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
他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吸收阴阳、五行的学说,提出“天创万物”与“天人感应”的学说,为君权神授和王道三纲编造理论。
他还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品,认为上品之性生来就善,下品之性生来就无善质,且教而不能善,只有中民之性是“有善质而未能善”,这一部分人的人数最多,故又称“万民之性”,这些人才是教育的主要对象,提出了有别于孟子、荀子的人性论和教育作用论。
对策之后,他被武帝遣为江都王相,后又调任胶西王相,“凡相两国,辄事骄王”,因恐久职获罪,告病归家,著书讲学以终。
其著述颇丰,但流传下来的只有《春秋繁露》一书和《汉书·董仲舒转》中的《举贤良对策》(即天人三策)等。
温子升:后魏中军大将军。他博览百家,文章清婉。
平熙初,对策高第,补御史。
有文集35卷。
被誉为“江左文人”之一。
温彦宏、温彦博、温彦将(大雅、大临、大有):太原祁人,唐代名宦。兄弟三人,俱知名于当世。
高祖时,彦宏参与机务,官吏部尚书,封黎国公;彦博初从幽州总管罗艺,后随罗艺降唐,曾被突厥所俘,囚于阴山苦寒之地,归后累官至尚书右仆射(宰相),封虞国公;彦将官至中书侍郎,封清河郡公。
时称“一门三公”。
温庭筠:太原祁人,温彦博裔孙,唐代词人和诗人。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
作赋八叉手而成,时称温八叉。
精通音律,诗词风格浓艳,词藻华丽,多写闺情,乃花间派鼻祖。
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及《金荃集》。
温体仁:浙江省乌程(今湖州)人,明代宰相。进士及第,历任编修、礼部左侍郎、礼部尚书等职,崇祯四年(1631年)入阁,不久升为首辅。
其为相八年,崇祯对其恩崇无比,而温对上一味迎合,对下严厉刻薄,几无政绩。
温以燠:嘉应州(今广东省梅县)人,清代学者。文章诗词,均斐然可观。
工书法,师颜真卿,瘦硬似柳公权。
温文禾:归安(浙江省吴兴)人,道光十六年进士,官工部主事。
山水宗黄公望,著墨淹润,神韵天然。
有《辛夷花馆诗稿》。
迁徙分布发源于河南的温姓,有一支于西周初年,迁到甘肃祁连山,并融入古康居国中,部分未能越葱岭者,遂留居于新疆南疆,建立温宿国(今温宿县)。
西汉初,有恂侯温疥(乃温季之裔)有子名仁,仁子温何迁居太原祁县(今山西省祁县东南)。
此后,温姓后裔以太原为繁衍中心,逐渐形成温姓太原郡望。
元康四年(公元前66年),长安公士申请皇帝下诏,命温何孙温福回归故里。
后温姓逐渐扩散到河北清河、枣强以及山东东平、高唐、临清、武城诸县,并发展成为温姓平原、清河郡望。
晋永嘉之乱,温姓随晋室南迁,刘琨记室太原祁人温峤南迁后出镇洪城(今江西省南昌),子孙留居当地。
唐末时,裔孙温九郎避黄巢之乱,迁闽南。
另有温姓一百四十世温尚简,由河南洛阳迁江西石城皂角水定居,其曾孙南皋由石城迁福建宁化石壁乡,皋次子瑾名铜宝,其裔孙分布闽、粤、赣各地,故此三地温姓多奉铜宝为大始祖。
此际,任虔州刺史的温厚宗迁居福建,其后裔分衍清流、长廷石城、龙岩各地。
宋时,厚宗裔孙元秋长子德带,次子德坤迁广东兴宁,季子德明徙江西兴国,四子德良迁上杭、连城。
宋末时,九郎子孙分支再入粤东。
六郎公徙居梅县,为松源乡开派祖;贵和公为五华开派祖;良彬公为梅县小用乡开派祖。
明初,温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等地。
嘉靖年间,念三郎由宁化迁广东廉江。
至清代末叶,温姓已广布全国各地,并有渡海赴台,远播海外者。
如今,温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广东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温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九。
温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四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温-译文
1、温姓的来源之一是出自姬姓,因为封地的名字而取姓。在西周初期,周武王封他的儿子叔虞到唐地,称为唐叔虞。唐叔虞的后代被分封到河内温(现在的河南省温县),他们的后代便以封地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姓氏,称为温姓。
2、温姓的来源之二是出自郄姓,也是因为封地的名字而取姓。据《广韵》、《万姓统谱》等书记载,周朝初期,苏忿生在周朝担任司寇,被封在温地。公元前650年,温国被北狄人攻灭,国君温子逃往卫国,被称为温氏。后来晋国攻灭了狄人,温地成为晋国大夫郄至的封地。当时郄至在鄢陵之战中指挥晋军打败了楚军,成为晋国执政大臣,郄氏家族权势极大,引起了其他晋国大臣的嫉妒。晋厉公对郄氏的专权不满,早就想找借口铲除这些强大的家族。有一次,晋厉公带着大臣们打猎,郄至射中了一头野猪,派人送给晋厉公,却被晋厉公宠幸的宦官孟张夺走,郄至一怒之下射死了孟张。晋厉公非常生气,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侮辱,决定铲除郄氏。这个消息被郄氏得知后,郄锜主张先攻击晋厉公,但郄至认为即使被杀也不能造反。结果晋厉公联合了一些与郄氏有仇的臣子消灭了郄氏。郄氏的子孙中有逃到国外的,以封地命姓,称为温姓。
3、温姓的来源之三是出自高阳氏,也是因为封地的名字而取姓。据《唐温侯碑》记载,颛顼高阳氏的后代被封在温地,他们的后代便以封地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姓氏。
4、回族中也有温姓。这个姓氏源自明代融入回族的苏禄国(现在的菲律宾苏禄岛)的苏禄东王巴都噶·叭哈利之子温喀刺及其后代。永乐十五年(1417年),苏禄东王巴都喀·叭哈剌率领包括家人在内的三百余人的大型使团来燕京访问,因病在山东省德州的北营村去世,留下次子温塔刺和三子安都鲁及王妃守墓并定居中国。因为温安兄弟都信仰伊斯兰教,风俗习惯又与回族相似,后来便融入了回民族。温塔刺取名为姓(安都鲁也是如此),从而产生了温姓。关于温(安)姓的来历,在温氏十六世孙温寿文于1934年编修的《温安家乘要录》中作了详细记载,具有很高的研究参考价值。此外,据薛文波《回回姓氏考》记载,河北保定地区的安、温两家回族‘有安温两家不分之说’,并‘自言其先世为蒙古人,来自蒙古安塔拉之温都鲁地区。其先世兄弟二人,采用汉姓,系按两地名之首育分安、温二姓。’依据这个‘自言’来看,如果将‘蒙古地名’——‘安塔拉’和‘温都督’的首字互换,这便是山东德州苏禄东王之子‘安都鲁’。这显然不是巧合。再有,山东德州和河北保定都有‘温安(安温)两家不分’、‘其先世兄弟二人‘采用汉姓’’的共说,显然是同出一脉。‘人名’与‘地名’之别,只恐是另有原委。由此可断言,山东德州与河北保定的温安(安温)两姓应是同祖同宗。温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山东和河北地区。
5、温姓的来源之五是他族改姓:①据《唐书》记载,唐代康居国(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至俄罗斯部分地区)的国王姓温,后来进入中国,自称为温姓。②据《通志》记载,北魏时期的叱温氏、温盆氏、温孤氏都改成了单姓温。③金朝时期的女真族温迪罕氏改为汉姓温;据《唐书》记载,唐朝时期彭城长史刘易从之子刘升被流放到岭表,后来免于流放,改姓温。④清朝满洲八旗姓温特赫氏、锡伯族温都尔氏改为汉姓温。⑤现在台湾土著、布依族、土家族、黎族、壮族、瑶族等民族都有这个姓氏。
家族名人温峤:他是太原祁县(今山西省祁县)人,东晋时期的名臣。他博学多才,擅长文学和书法。咸和初年担任江州刺史,被封为始安郡公,后来官至骠骑大将军,在平定苏峻之乱时去世,享年41岁。
温璋:他是大雅的第六代孙,唐代官员。因为父亲的恩荫,他逐步升迁至大理丞,后来提升为邠宁节度使转任京兆尹,治理严格,后来因为直言进谏被贬为振州司马。
温日观:他是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宋末元初的画家。作为僧人,他的法号是子温。他擅长草书,喜欢画葡萄,他的葡萄画中的须梗枝叶都运用了草书的笔法,当时的人因此称他为温葡萄。他的《葡萄图》流传到日本。
温新、温秀:他们是河南洛阳人,明代的官员和诗人。哥哥温新担任官户部主事,擅长诗歌;弟弟温新也擅长诗歌,官至襄阳府同知。
温纯:他是陕西省三原人,明代的著名大臣。官至左都御史,倡导大臣们跪地哭泣请求皇帝停止征收矿税,公正无私,严肃官场,振兴风纪,当时被誉为名臣。
温达:他是满洲镶黄旗人,清代的宰相。历任陕西道御史、镶黄旗管旗大臣、内阁学士、户部侍郎、吏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宰相)等职,深受康熙帝的信任。
温仲舒:字秉阳,北宋河南(今河南洛阳东)人。他是今文经学的创始人。他年轻时非常勤奋,达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因此学术造诣日深。景帝时担任博士,闭门讲学,弟子们依次传授学业。武帝时上书提出‘天人三策’,因对策第一而闻名。他在对策中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兴太学’、重视选举等建议,被武帝采纳,对汉代政治建设和文教政策的制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开启了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河。他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吸收阴阳、五行的学说,提出了‘天创万物’和‘天人感应’的学说,为君权神授和王道三纲编造理论。他还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品,认为上品之性生来就善,下品之性生来就无善质,且教而不能善,只有中民之性是‘有善质而未能善’,这部分人最多,因此又称‘万民之性’,这些人才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提出了与孟子、荀子不同的人性论和教育作用论。对策之后,他被武帝派往江都王相,后来又调任胶西王相,‘凡相两国,辄事骄王’,因为他担心长期任职会获罪,于是告病回家,著书讲学直至去世。他的著述很多,但流传下来的只有《春秋繁露》一书和《汉书·董仲舒传》中的《举贤良对策》(即天人三策)等。
温子升:他是后魏中军大将军。他广泛阅读百家学说,文章清新婉约。平熙初年,对策成绩优异,补任御史。有文集35卷。被誉为‘江左文人’之一。
温彦宏、温彦博、温彦将(大雅、大临、大有):他们是太原祁县人,唐代的名宦。兄弟三人,都在当时有名气。高祖时,彦宏参与机务,官至吏部尚书,封黎国公;彦博最初跟随幽州总管罗艺,后来随罗艺投降唐朝,曾被突厥俘虏,囚禁在阴山苦寒之地,归来后累官至尚书右仆射(宰相),封虞国公;彦将官至中书侍郎,封清河郡公。当时人称‘一门三公’。
温庭筠:他是太原祁县人,温彦博的后代,唐代的词人和诗人。他的诗歌与李商隐齐名,当时人称‘温李’。他作赋时能八叉手而成,当时人称‘温八叉’。他精通音律,诗词风格浓艳,词藻华丽,多写闺情,是花间派的鼻祖。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及《金荃集》。
温体仁:他是浙江省乌程(今湖州)人,明代的宰相。进士及第,历任编修、礼部左侍郎、礼部尚书等职,崇祯四年(1631年)入阁,不久升为首辅。他担任宰相八年,崇祯对他恩宠无比,但他对上级一味迎合,对下级严厉刻薄,几乎没有政绩。
温以燠:他是嘉应州(今广东省梅县)人,清代的学者。他的文章和诗词都很有价值。擅长书法,师从颜真卿,字体瘦硬似柳公权。
温文禾:他是归安(浙江省吴兴)人,道光十六年进士,官至工部主事。他的山水画宗黄公望,用墨淹润,神韵天然。有《辛夷花馆诗稿》。
迁徙分布:温姓的发源地是河南,有一支在西周初年迁至甘肃祁连山,并融入古康居国中。部分未能越过葱岭的人,留居于新疆南疆,建立了温宿国(今温宿县)。西汉初年,恂侯温疥(温季的后代)的儿子温何迁居太原祁县(今山西省祁县东南)。此后,温姓后裔以太原为繁衍中心,逐渐形成了温姓太原郡望。元康四年(公元前66年),长安公士向皇帝申请下诏,命令温何的孙子温福回归故里。后来,温姓逐渐扩散到河北清河、枣强以及山东东平、高唐、临清、武城等县,并发展成为温姓平原、清河郡望。晋永嘉之乱时,温姓随晋室南迁,刘琨的记室太原祁人温峤南迁后镇守洪城(今江西省南昌),子孙留居当地。唐末时,裔孙温九郎避黄巢之乱,迁至闽南。另有温姓一百四十世温尚简,由河南洛阳迁至江西石城皂角水定居,他的曾孙南皋由石城迁至福建宁化石壁乡,南皋的次子瑾名铜宝,他的裔孙分布闽、粤、赣各地,因此这三地温姓多奉铜宝为大始祖。在此期间,任虔州刺史的温厚宗迁居福建,他的后裔分衍至清流、长廷石城、龙岩等地。宋代时,厚宗的后代元秋的长子德带,次子德坤迁至广东兴宁,季子德明迁至江西兴国,四子德良迁至上杭、连城。宋末时,九郎的子孙分支再次迁入粤东。六郎公迁居梅县,成为松源乡的开派祖;贵和公成为五华的开派祖;良彬公成为梅县小用乡的开派祖。明初,温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至河南、河北、山东、江苏等地。嘉靖年间,念三郎由宁化迁至广东廉江。至清代末年,温姓已广布全国各地,并有渡海赴台,远播海外。如今,温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其在广东较多,约占全国汉族温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九。温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四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温-注解
姬姓:姬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起源于远古时期的黄帝族,是华夏族的主要姓氏之一,历史上许多帝王和贵族都出自姬姓。
封地:封地是指古代君主将土地分封给亲族、功臣或宗室,作为他们的领地。
西周: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存在于公元前1046年至771年。
周武王:周武王是西周的开国君主,他推翻了商朝,建立了西周。
叔虞:叔虞是周武王的儿子,被封于唐,号唐叔虞。
河内温:河内温指的是今天的河南省温县,是古代的一个地名。
郄姓:郄姓是中国的一个古老姓氏,起源有多个说法。
苏忿生:苏忿生是周朝初期的人物,曾在周朝任司寇。
司寇:司寇是古代官名,掌管司法。
北狄:北狄是古代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称呼。
晋国:晋国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国,位于今天的山西省。
鄢陵之战:鄢陵之战是春秋时期晋国与楚国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
晋厉公:晋厉公是晋国的一位君主。
寺人孟张:寺人是古代宫廷中的宦官,孟张是其中的一位。
高阳氏:高阳氏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部族,是颛顼的后代。
颛顼:颛顼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帝之一。
苏禄国:苏禄国是明代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菲律宾苏禄岛。
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是世界上主要的宗教之一,起源于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
回族:回族是中国的一个民族,主要信仰伊斯兰教。
蒙古:蒙古是一个历史上的民族,曾经建立过庞大的蒙古帝国。
康居国:康居国是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
北魏:北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存在于公元386年至534年。
女真人:女真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民族,曾经建立过金朝。
彭城长史:彭城长史是古代官名,负责管理彭城地区的行政事务。
满洲八旗:满洲八旗是清朝建立前,女真族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
锡伯族:锡伯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太原祁:太原祁,古地名,位于今山西省祁县,是温姓家族的发源地之一。
东晋:东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存在于公元317年至420年,以司马睿为皇帝,都城在建康(今南京)。
博学能文:博学能文指人学识渊博,擅长文学。
工书:工书指书法技艺精湛。
江州刺史:江州刺史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一带)的地方行政。
始安郡公:始安郡公是古代的封号,表示一定的爵位。
骠骑大将军:骠骑大将军是古代的高级军事官职,负责统领军队。
平苏峻之乱:平苏峻之乱是东晋时期的一次重大内乱,苏峻起兵反叛,后被平定。
大雅:大雅是古代的一个姓氏,温峤是大雅的后代。
唐代: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存在于公元618年至907年,以李氏为皇族。
大理丞:大理丞是古代的官职,负责司法审判。
邠宁节度使:邠宁节度使是唐代的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京兆尹:京兆尹是唐代首都长安(今西安)的地方行政长官。
直谏:直谏指直言进谏,敢于向皇帝或官员提出批评。
振州司马:振州司马是唐代的地方行政官职。
宋末元初:宋末元初是南宋末年和元朝初期的时期。
僧人:僧人指出家人,即佛教徒。
法名:法名是佛教徒所取的名字。
草书:草书是中国书法的一种风格,特点是笔画简练,结构紧凑。
葡萄:葡萄是一种水果,也常被用作绘画的题材。
明代: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存在于公元1368年至1644年,以朱氏为皇族。
左都御史:左都御史是明代的高级官职,负责监察百官。
矿税:矿税是指对矿产资源征收的税。
满洲:满洲是指清朝建立前的女真族居住地区,后来成为清朝的统治区域。
镶黄旗:镶黄旗是清朝八旗之一,是满洲贵族的旗籍。
内阁学士:内阁学士是清朝的官职,负责内阁的文书工作。
户部侍郎:户部侍郎是清朝户部的副职官员,负责财政事务。
吏部尚书:吏部尚书是清朝吏部的最高官员,负责官员的选拔和考核。
文华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是清朝的宰相,负责国家的政务。
康熙:康熙是清朝的皇帝,在位期间实行一系列改革,加强中央集权。
北宋: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存在于公元960年至1127年,以赵氏为皇族。
今文经学:今文经学是汉代的经学流派之一,以研究《今文尚书》为主。
景帝:景帝是西汉的皇帝,名刘启。
武帝:武帝是西汉的皇帝,名刘彻。
天人三策:天人三策是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政治建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提出的政治主张,主张废除其他学派,只推崇儒家思想。
兴太学:兴太学是董仲舒提出的建立太学的建议,以推广儒家教育。
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基本概念,包括阴阳、金、木、水、火、土五行。
天创万物:天创万物是董仲舒提出的宇宙观,认为万物都是由天创造的。
天人感应:天人感应是董仲舒提出的宇宙观,认为天地与人之间有相互感应的关系。
君权神授:君权神授是董仲舒提出的政治观,认为君权是神授的。
王道三纲:王道三纲是董仲舒提出的政治观,包括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上品之性:上品之性是董仲舒提出的人性论,认为上品之性生来就善。
下品之性:下品之性是董仲舒提出的人性论,认为下品之性生来就无善质。
中民之性:中民之性是董仲舒提出的人性论,认为中民之性有善质但未能善。
江左文人:江左文人是指江南地区的文人,以文学成就著称。
黎国公:黎国公是唐代的一个封号,表示一定的爵位。
虞国公:虞国公是唐代的一个封号,表示一定的爵位。
清河郡公:清河郡公是唐代的一个封号,表示一定的爵位。
花间派:花间派是唐代的一个文学流派,以写闺情诗为主。
金荃集:金荃集是温庭筠的诗集。
进士及第:进士及第是科举制度中通过进士考试的人。
编修:编修是明代的一个官职,负责编纂史书。
礼部左侍郎:礼部左侍郎是明代礼部的副职官员,负责礼仪事务。
礼部尚书:礼部尚书是明代礼部的最高官员,负责礼仪事务。
首辅:首辅是明代宰相的别称。
崇祯:崇祯是明朝的皇帝,名朱由检。
嘉应州:嘉应州是清代的一个州,位于今广东省梅县。
归安:归安是清代的一个县,位于今浙江省吴兴。
黄公望:黄公望是明代著名的画家。
辛夷花馆诗稿:辛夷花馆诗稿是温文禾的诗集。
甘肃祁连山:甘肃祁连山是位于中国西北部的一座山脉。
古康居国:古康居国是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
葱岭:葱岭是古代中国与中亚之间的山脉。
温宿国:温宿国是古代新疆地区的一个国家。
西汉: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存在于公元前206年至8年。
恂侯:恂侯是西汉的一个侯爵。
太原郡望:太原郡望是指以太原为发源地的温姓家族。
长安:长安是西汉、新、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朝代的都城,位于今西安。
河北清河:河北清河是河北省的一个县。
山东东平:山东东平是山东省的一个县。
高唐:山东高唐是山东省的一个县。
临清:山东临清是山东省的一个县。
武城:山东武城是山东省的一个县。
晋永嘉之乱:晋永嘉之乱是东晋时期的一次重大内乱。
洪城:洪城是今江西省南昌市的古称。
黄巢之乱:黄巢之乱是唐朝末年的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闽南:闽南是指福建省南部地区。
江西石城:江西石城是江西省的一个县。
福建宁化石壁乡:福建宁化石壁乡是福建省的一个乡镇。
虔州刺史:虔州刺史是唐代的一个地方行政长官。
清流:清流是福建省的一个县。
长廷石城:长廷石城是福建省的一个地名。
龙岩:龙岩是福建省的一个地级市。
广东兴宁:广东兴宁是广东省的一个县。
江西兴国:江西兴国是江西省的一个县。
上杭:上杭是福建省的一个县。
连城:连城是福建省的一个县。
洪洞大槐树:洪洞大槐树是山西省洪洞县的一棵古槐树,是明代移民的象征。
宁化:宁化是福建省的一个县。
广东廉江:广东廉江是广东省的一个县。
台湾: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
汉族:汉族是中国的主要民族之一,占中国总人口的绝大多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温-评注
温峤,东晋名臣,博学能文,工书。他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东晋时期文人的风貌,从江州刺史到骠骑大将军,他的官职晋升反映了当时文人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力。他的去世,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终结,也是对东晋时期政治动荡的写照。
温璋,唐代官吏,以父荫累官至大理丞,后转任邠宁节度使、京兆尹。他的政治生涯显示了唐代官场中父荫的作用,以及他本人严明的政治手腕。他的直谏被贬,反映了唐代官场的政治斗争。
温日观,宋末元初画家,以僧人身份作画,善草书,喜画葡萄。他的画作《葡萄图》流入日本,反映了宋代绘画艺术的影响力和传播。
温新、温秀,明代官吏、诗人,兄弟二人皆善诗。他们的诗歌创作反映了明代文人的文学追求,以及诗歌在官场中的地位。
温纯,明代名臣,官至左都御史,以清白奉公、肃百僚、振风纪著称。他的事迹体现了明代士大夫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追求。
温达,清代宰相,历任陕西道御史、镶黄旗管旗大臣等职,深受康熙重用。他的政治生涯反映了清代官场的权力斗争和皇帝的用人之道。
温仲舒,北宋河南人,今文经学的创始人。他的学术成就和思想贡献,对汉代政治建设和文教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主张,开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
温子升,后魏中军大将军,文章清婉,被誉为‘江左文人’之一。他的文学成就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的文学追求。
温彦宏、温彦博、温彦将,唐代名宦,兄弟三人俱知名于当世。他们的政治生涯和家族荣誉,反映了唐代官场的家族势力。
温庭筠,唐代词人和诗人,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他的诗词风格浓艳,词藻华丽,多写闺情,是花间派鼻祖。
温体仁,明代宰相,以迎合上级、严厉刻薄著称。他的政治生涯反映了明代官场的政治斗争。
温以燠,清代学者,文章诗词均斐然可观。他的书法技艺,体现了清代文人的艺术追求。
温文禾,道光十六年进士,官工部主事。他的山水画继承了黄公望的画风,展现了清代文人的艺术成就。
温姓的迁徙分布,从河南到甘肃、新疆,再到全国各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迁徙历史和民族融合的过程。温姓的发展历程,也体现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